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乱世阿拉伯     
谢奕秋 《南风窗》2011,(21):33-33
一个二战后爆发了10多场国际战争和无数内战的地区,2011年再度映入世人眼帘,这次,它给人的直观感觉还是"乱",但乱得不仅让一些人绝望,也让更多人怀抱希望。那些令人难忘的场面——斋月里首都被攻占,法庭上前总统"笼中对",总统祷告时被炸伤……谙熟中东历史的人、觉着像萨达姆倒台场景的人  相似文献   

2.
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主要是恢复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关系,重申美国的领导地位,带领和帮助中东盟友维护经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支持或宽容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特朗普政府与相关国家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关系认同的关系网络。特朗普政府与关系网络内的盟友开展合作并根据关系认同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支持;将处于关系网络外的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以及危害美国和以色列安全的敌对国家,组织关系网络内的盟国对其围堵和打击。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构建的关系网络,加速了中东地区的新区块化,决定了中东政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3.
从奥斯曼帝国解体到2020年阿联酋与以色列建交,阿拉伯民族主义历经百年兴衰.二战后,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成为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的"武器",阿以矛盾成为中东地区主要矛盾.然而,随着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加上域外大国和中东非阿拉伯国家对阿"分而治之",阿拉伯民族主义开始让位于地方民族主义,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利益让位于各国的现实利益.从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到阿联酋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阿拉伯世界不断分化,利益诉求、安全挑战和身份认同日益多元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了在海湾地区应对伊朗的威胁以及在东地中海地区应对土耳其的挑战,部分阿拉伯国家选择与以色列"化敌为友",多极化的"新中东"格局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4.
陈统奎 《南风窗》2011,(24):78-79
阿拉伯驻华大使们的焦虑,始自中国在中东外交战略不够明朗,而中国的平衡策略使得他们觉得被疏远了。中东现在是越来越走近中国,因此,中国也需要一个"新中东战略"。利比亚新老政权非正常交替,中国反对将此模式拷贝到叙利亚,这对中国在中东的形象是利是弊?中东各方力量又对中国有何期待?怀揣着上述疑问,本刊记者倾听刚从以色列参加完"中以战略安全研讨会"回国的刘康讲述他的中东见闻。  相似文献   

5.
<正>中东局势近来再度加剧。4月16日,埃及前总统穆尔西被判死刑,埃及随即发生多起暴力事件,其中包括三名法官被射杀;4月17日,"伊斯兰国"武装攻占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至少500人在交火中丧生;4月18日清晨,为期五天的"停火倡议"刚结束,沙特便恢复了对也门的空袭。中东地区的动荡和战乱已成为常态。中东缘何动荡不止?未来局势走势如何?颇令国际社会关注。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成因一、宗教冲突引爆地区局势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之春"爆发10年来,中东国家进入艰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特别是经济持续低迷,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率不断上升.与10年前相比,中东经济陷入发展困境,其主要原因包括中东国家粮食对外依赖度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创新创业艰难以及地区政治不稳定等.中东各国政府虽采取多种举措应对困境,但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魏亮 《当代世界》2016,(9):58-61
正近期"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生存困境突显,迫使其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增长点,鉴于它在南亚的扩张和经营已久,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国"向南亚地区渗透的关注和重视也与日俱增。南亚是"伊斯兰国"在中东之外最为关注的地区。2016年尤其是入夏以来,"伊斯兰国"或将在孟加拉国筹建新行省的讨论再度成为国际社会与学术界探讨的焦点。然而,"伊斯兰国"在南亚地区的整体规模  相似文献   

8.
王晋 《当代世界》2021,(3):52-58
"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深刻影响了中东地缘政治,改变了以色列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以色列对"阿拉伯之春"的认知也经历了由喜悦、乐观到谨慎、理性的转变.面对中东新一轮地缘政治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色列采取了加强国防军建设、与美俄和阿拉伯国家等域内外大国发展关系、积极应对伊朗威胁等一系列举措.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将面临更多变数,但美以同盟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同时,巴以问题变化、美国与伊朗地区博弈加剧以及以色列面临的内部政治纷争将对其对外战略产生更多影响.  相似文献   

9.
余国庆 《当代世界》2015,(10):42-45
<正>欧洲是中东的近邻,自"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欧洲国家对中东局势普遍比较关注。作为欧洲国家政治与外交利益的代言人,欧盟对中东局势的干预和影响比较明显,成为影响中东局势发展的重要外部势力。面对中东局势的脱轨发展,从自身的稳定与安全因素考虑,欧盟又希望中  相似文献   

10.
中东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问题域。"阿拉伯之春"让世界再次聚焦中东,掀起新一轮研究高潮。有的呼吁"一个新中东的诞生",有的对"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与未来并不看好。各种观点纷繁杂陈。本栏目介绍的5本著作,均是2011年出版的新书。它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不同层面的主题。既有对后"9·11"时代中东地区战争问题的关切,也有对历史上的地区冲突与战争的介绍;既有对该地区某一民族国家政治演变的梳理,也有对地区乃至国际多边关系的评析。希望本栏目对这些著作的简介能够  相似文献   

11.
南方朔 《南风窗》2014,(6):92-92
<正>现在的人谈"新丝路",是指现在的中国和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最近习近平和普京在索契会面,主题之一就是欧亚铁路和海上新丝路的对接。以陆权制衡海权,是这一趋势。古代3世纪到16世纪,丝路的商队络绎不绝,也是中国通往阿拉伯西亚世界的主要通道。古丝路的中亚部分乃是越过伊朗高原,抵达今天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这个终点,再从大马士革这个集散地,分送到中东各地。  相似文献   

12.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既有共性特征,但在不同国家又有巨大的差异性;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存在的积弊,是中东变局的根本原因,但也受到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主变革和民主转型无疑构成了中东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拉伯国家均在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改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伊斯兰教、军人干政和地缘政治因素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核心因素。从伊斯兰教与民主转型的关系来看,教俗对立将继续困扰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同时温和伊斯兰力量也将探索伊斯兰特色的民主道路,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并不断进行调整与重塑。从军人干政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军人干政的消解需要经历从民主启动、民主巩固到民主运转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有赖于宗教与世俗关系经长期磨合互动后而走向正常化。从地缘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内部复杂的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竞争和地区领导权的争夺以及西方大国的军事干涉和民主输出,都加剧了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动荡。  相似文献   

13.
张帆 《当代世界》2014,(10):61-64
<正>中东国家间争夺地区影响力的竞争由来已久。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形成两大相互竞争的集团:一个是由以色列、约旦、埃及和海湾君主国组成的所谓"温和阵营";另一个则是由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以及中东各色"圣战"团体所代表的"抵抗阵营"。地缘政治竞争和逊尼—什叶教派冲突是推动两大集团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动力。"阿拉伯之春"前后,"温和阵营"内部出现分裂,卡塔尔和土耳其  相似文献   

14.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与美国中东政策紧密相关。拜登政府中东政策聚焦大国战略竞争和区域威慑,构筑反伊朗地区阵线,严重偏袒以色列并忽视巴勒斯坦权益,试图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破坏地区力量平衡。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及其影响外溢标志着拜登政府中东政策走向失败并遭到反噬,其中东收缩战略再次面临重大考验,连同其全球战略受到严重冲击。出于全球战略和总统选举的考量,拜登政府将在剩余任期内集中精力尽快从中东地区冲突中摆脱出来,避免再度直接卷入中东大规模冲突。拜登政府的中东政策目标面临诸多掣肘,多种因素决定其难有作为、难以摆脱失败命运。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年初以来,一场从突尼斯政局突变开始,迅速波及埃及和利比亚的阿拉伯政治危机风暴,正剧烈冲击和改变着北非中东的政治图谱。北非中东政局对近邻欧洲而言是巨大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强硬政策,伊朗局势在短暂平稳两年后再度升温。当前,域内外大国围绕伊朗问题激烈交锋,远超出伊朗核问题本身。地缘政治竞争构成大国博弈的中心议题,而这反映了"后美国时代"新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存废,也关系到海湾地区的稳定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当前背景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美伊之间的博弈,也与国际社会能否制定一个地区性集体安全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初,中东各国相继爆发了要求改善民生、进而扩大民主的政治运动,西方媒体将其称为"阿拉伯之春"。然而,这场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没有经过"夏润、秋实",便进入了"阿拉伯之冬",引发了中东地区持续两年多且迄今尚未停止的政治动荡,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政治强人穆巴拉克、本·阿里、卡扎菲等如多米诺骨牌般相继倒下,叙利亚至今仍处在内战之中。在这场席  相似文献   

18.
董漫远 《当代世界》2023,(11):34-39
受大国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美国在中东实施战略收缩、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空间扩大等因素影响,中阿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呈现重要阶段性特征。美国对中东的投入续减且自身信誉大损、阿拉伯国家陆续回归发展主题寻求多方合作、中国助力阿拉伯国家转型的综合实力优势明显、中东域外力量制约使美国难以全力遏压中阿合作等,这些变化构成新时代中阿关系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随着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双方将在捍卫各自制度安全和道路选择上加强协作,在促进共同发展、推进世界多极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上成为相互依靠的重要力量。中东“和解潮”具有持久韧性,为中阿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王林聪 《当代世界》2012,(10):32-34
中东变局堪称是半个世纪以来席卷阿拉伯世界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运动。在这场变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伊斯兰政治力量的强势崛起,它不仅改变着变局发生诸国的政权形态,而且对中东地区政治转型以及地缘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乃强 《南风窗》2008,(5):24-25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句话是不易的真理。要不是石油,中国在国际关系上便会少了许多问题。中东这个形势复杂的地区,二战之后,英帝国撤退,美国势力全面填补,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在历史上、地缘上和战略上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