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蔡定剑 《南风窗》2010,(18):8-8
<正>今年5月,我在武夷山开会,地方官员极力推荐我们观看晚上的印象大红袍。这台节目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其在观赏场地和舞台设计上倒是非常有创意,没有剧院,以自然环境为舞台,露天看台既可极大限度地容纳观众,又省钱。配合现代的灯光技术,视觉效果倒可以激动一些妇幼儿童。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蕴含着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它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旨归,意在培育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为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春节即将到来,逛庙会是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所谓庙会年年有,今年更不同,下面记者就带您提前先逛一逛。地坛庙会音乐闯关秀时尚地坛庙会是京城恢复最早的庙会,以地道民俗、多彩民族特色闻名于京城,其中最为吸引人的则是汇集了南北各地众多风味的小吃,在京城诸多庙会中吃在地坛的说法由来已久。今年,地坛庙会在保留了原有的特色以外,增加了新的元素,在庙会北门区增设了音乐闯关嘉年华大型互动项目。此次音乐闯关  相似文献   

6.
田磊 《南风窗》2010,(26):54-56
以重庆为代表的地方现象证明,在普遍性中国改革议程中,仍然需要给地方政治的活力留下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文化里,有一路子是善于吹的,如气功师,街头摆摊卜卦的,酒桌上的饮者,路灯下拥簇着的一堆博弈人和观弈人,一分的本事吹成了十二分的能耐,连破袄里抠出一颗虱来,也是珍养的,有双眼皮的俊。依我们的经验,凡是太显山露水的,都不足怕,一个小孩子在街上说他是毛泽东,由他说去,谁信呢,人不信,鬼也不信。  相似文献   

8.
中国五年多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宝贵的文化内容值得被后世传承和发扬,重新焕发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就传统文化中的法学思想来看,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法律方面的文化内容和思想观念,其中很多法治思想和关键至今都还具备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精华部分,分析相关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恢复生机,在全世界展示中国自信。对于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研究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出发,合理认识创新发展的特点,掌握创新方法,促进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法律制度的完善与人们的法律意识建设,可以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尤其是民法的内容与应用状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能够有效地制约个人行为,处理纠纷.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民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民法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约定俗成习惯的影响,这种社会习俗中,就包含着明显的文化意识.因此,为了使得良法美意...  相似文献   

11.
文小开 《南风窗》2010,(23):76-78
在国际制造企业的动荡和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制造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和困境。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非主流产业——家具制造业,在内需市场上,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其间的市场力量重组与变数,是观察中国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的一个好样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实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积极的内容和成果,又有糟粕。因此,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优秀的的部分,去除糟粕,而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结合的有效性,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间的前途     
梁晓声 《法制博览》2010,(10):32-32
民间乃莫衷一是之概念。模糊。我所谓的民间,是将伟人、达官、名流、富商巨富们划入另册,所剩的那一部分人间。在古代,曰“苍生”的那一部分人间。我发誓,绝无挑拨的居心。  相似文献   

14.
15.
知识分子与文化民族主义的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小兵 《南风窗》2008,(23):90-92
文化保守主义与左派学者,在文化民族主义这个议题上令人惊异地殊途同归了。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由于无法推动公共空间和民间社会的成长,最后极可能限制了其发扬中国文化的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世界文化观与翻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对西方工人运动的关注是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契机.西方工人运动尤其是工人罢工的表面诉求,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等,使人们很容易将其与中国传统的均贫富思想相联系.随着人们对欧美资本主义弊端的认识以及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种联系得到了强化.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被很多人界定为公有制基础上的均贫富学说.这种认识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与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崇尚和平,主张“和而不同”、与邻为善的思想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定。根据此规定,中国力主与周边国家实施睦邻友好政策。对此,本文分别就中国实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政策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中国实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国奉行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中国人素以“贵和”而著称,“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等格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部分。今天,在全球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着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和“人和”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自身的三个层次结构,即理念层次、制度层次和策略层次,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结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从策略层面开始的,然后进入到制度层面,最后发展到理念层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相应地经历了这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结合的路径大致经过借言赋意、耦合再造、溯本开新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