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思想繁荣发展时期是春秋时期,这期间形成了诸子百家相继争鸣的状态。在这些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思想,在古代乃至现代的法制建设中儒家思想的痕迹随处可见。面对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是无源之水的质疑,本文从儒家思想的视角来论证建设并完善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并非空穴来风,是有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杨喆 《法制博览》2023,(2):103-107
传统的“无讼”观念在宋代被士人们巧妙地转化为“息讼观”,不论是官方抑或是民间,对于诉讼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即诫讼、厌讼,甚至官员的部分政绩考核也与诉讼的情况有关。也正因如此,对于日趋频繁的诉讼活动与兴讼成风的现状,各方都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期减少诉讼活动的出现,追求政局清明的大同社会,这客观上减少了诉讼活动,但深层次来看实则抑制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意识和现代意义上民法的出现,究其思想根源,与传统的儒家静态、机械的诉讼观念是分不开的,而政治上追求稳定清明,现实中官员不求作为的客观行为也促进了厌讼、惧讼局面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战略文化与中国人日本观的深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儒家的战略文化是建立在“仁”、“礼”、“和”三个重要理念之上的。在此理念上体现的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看法,具有时间早、认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两个特点。这些理念也体现在被日本误解的中国人的“中华思想”和“民族主义”以及当前对日本的看法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历代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正统和居于主流地位的法思想——儒家法思想,其核心内容为"仁"和"礼",实质是礼法共同体,价值准绳是义。本文借鉴思想史、社会史的方法,首先阐释了儒家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法思想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儒家法思想的现代价值,借鉴和继承其精华,探求对现代法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律思想因时而变,受用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当今法治社会也需要借鉴古代历史时期积极的法律思想成果来完善自身.所以通过对比的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将中西方古代法律思想体系进行陈述,深刻体会其"民主"和"法治"内涵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促进我们对现代社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郭婷婷 《工会博览》2009,(1):103-103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文化中,儒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化主体之一。它具有深邃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及对后世的思想影响两方面作一简单梳理,从而为现代教育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法制博览》2009,(19):22-22
1.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传统解释:大夫以上不用刑,庶人以下不用礼 实际意思:刑不以大夫为上,礼不以庶人为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实际断句:民可始,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民众开化了就给与权利和自由,不开化就要通过教育达到开化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应该是拥抱世界,走出世界,贡献世界的。东西方的世界,在文化的基础上虽然有些不同,但 是彼此迈向现代化的文明,在方向上却是一致的。新"新儒家"虽然不主张"全盘西化",但却认为大胆的迈向 西化是有需要的。另外,五四运动所主张的打倒"孔家店"也是极端的看法,新"新儒家"当然也不赞同,可是 对于那些儒家的腐朽,因为误解了儒家思想的本质,新"新儒家"则持有不同的看法。新"新儒家"所反对的是 那些"卖假货"的孔家店,对于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坚定不移的肯定而且推崇的,因此新"新儒家"所坚持的 是要"打醒孔家店",而不是要"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10.
林诺堂 《法制博览》2011,(14):12-13
超脱老猾是中国人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最大缺点是与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相抗衡。它击碎了人们任何改革的欲望,它嘲笑人类的一切努力,认为它徒劳无益,它使中国人失去理想,不去行动,它能神奇地将人们的活动限制到消化道以及其他简单的生活需求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宋志标 《南风窗》2011,(26):96-97
稀少的思想对决并没有凝集更多共识,反而显露了愈加深重的裂痕与焦虑,高质量的知识分子思辨仍是稀缺品,相较于时代转型的需求,思想论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可以更接近理想,而知识分子还得继续苦思,以此建立与时代及他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邓晓芒 《南风窗》2010,(23):96-96
<正>最近,对河北大学校园"官二代"驾车撞死学生案的指责和评论铺天盖地,"我爸是李刚"成为本周最酷的网络流行语。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前几年在学术界的一场关于孔子鼓吹的"亲亲互隐"的学案。该案起因于,孔子主张父子之间应当为双方做的坏事隐瞒("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说这才是合情合理合乎道德的做法("直在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刘清  相似文献   

13.
田磊 《南风窗》2011,(2):60-63
曲阜建造基督教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时下基督教在中国的炽热,而在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激活孔庙(文庙)等传统儒教道场的信仰功能,彻底摈除其现行商业和旅游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石勇 《南风窗》2012,(19):49+52-54
假如孔子是活人,既然他是伟大的智者,那么他多半不会墨守成规,不会以原教旨的方式去坚持他的观点,而很可能会修正他自己的理论。伟大的心灵创制各种观念,可也随时会重新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15.
阳敏 《南风窗》2007,(17):82-85
一年来,于丹热了,《论语》热了。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的复兴早就开始。有人说,这是在革命年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也有人说,这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虽然它背后有市场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6.
排行榜     
《工会博览》2008,(6):49-49
梁漱溟是五四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艾恺称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当初蔡元培先生聘梁漱溟去北大担任讲师,教授印度哲学,其时梁氏并无任何学位,所有学问皆读书自学而得。梁漱溟先生在时代风云中能有所自立,概由他读书深思的功力深厚过人。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与幽暗     
这本是应能读懂"幽暗意识"的年代,然而,国人因为浸淫于"光明意识"传统太久太深,真能读懂吗?还真不好说。前不久,李辉揭露文怀沙年龄造假等恶劣情状,谢泳披露聂绀弩竟是因友人黄苗子等人告密而入狱。两事使文坛一片哗然。的确,是是非非不可能随时间消失而消失。耶稣说:"凡人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这当然谈不上是"审判",不过是迟来的是非公道而已。  相似文献   

18.
这个秋天对于中国来说注定不会是个平淡的季节。即将举行的中共十八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国上下都在为喜迎十八大而忙碌着,知识界也不例外。面对纷繁的问题,各种思想流派都开出了一揽子药方,试图为未来10年的中国指点迷津。市场逻辑的无限拓展及其引发的自由主义内部的修正和反思、理论家们不断的理论更替以及某些地方试验带给他们的兴奋和失落,这一系列现实政治引发的思想竞争在过去的两年里通过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夸张地说,在这一波社会转型的当口,中国社会思想竞争的活跃程度为近20年所罕见。  相似文献   

19.
读书频道     
《人生至理的追寻》作者:梁漱溟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梁漱溟是五四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艾恺称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当初蔡元培先生聘梁漱溟去北大担任讲师,教授印度哲学,其时梁氏并无任何学位,所有学问皆读书自学而得。  相似文献   

20.
陈琳 《南风窗》2014,(19):88-90
目前流行的有关婚姻和女权的话语其实既是女性在选择、进入婚姻前的“大原生家庭”烙印。处于不同亚文化体系下的个体能不能通过个人努力建构出自己的话语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小主流文化框框的限制,进而支撑起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