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石勇 《南风窗》2011,(21):20-20
9月24日"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该党主席、总理普京借总统梅德韦杰夫之口,道出了一则"不是新闻的新闻"——普京会在2012年回锅任总统。随后,普京提议梅德韦杰夫领衔统俄党,参加12月4日议会选举,暗示将视此功劳为梅氏出任总理的"投名状"。表面上看,梅普只是彼此调换了位置,但强人普京回到他干过两届8年的总统大  相似文献   

2.
庞大鹏 《当代世界》2011,(10):54-56
2011年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夫会上宣布,他提议由现任总理普京参加总统选举。普京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将出任总理一职,梅德韦杰夫同时接受普京提议领衔统一俄罗斯党竞选名单,带领该党参加新一届国家杜马选举。  相似文献   

3.
王伟 《当代世界》2008,(3):24-26
2007年1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支持政府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为下届总统候选人,举国关注的大选至此不再有悬念。形式上梅德韦杰夫是由“统一俄罗斯”党、“公正俄罗斯党”、“农业党”和“公民力量”四个政党联合推荐的,实质上他是普京多年栽培的第一“接班人”。由于“统一俄罗斯”党和“公正俄罗斯党”被称为两大政权党,而且在新一届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共获得了72%的选票,占有353席(总席位450)的绝对多数,梅德韦杰夫将没有悬念地赢得3月份的总统大选。  相似文献   

4.
方亮 《南风窗》2008,(15):81-82
梅德韦杰夫的反腐战争事关他本人的政治生命。他在反腐中对强力集团"动刀"会在多大程度上触及普京的底线,预示着他能否或者说何时能摆脱普京的影响。梅德韦杰夫政府运行两月余,一举一动决非傀儡总统之相,但正如俄《独立报》不久前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梅氏来了,普京还没走;俄罗斯政治已经"改朝",但在人事和具  相似文献   

5.
11月14日,普京总统在内阁会议上宣布,任命俄总统办公厅主任梅德韦杰夫为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为副总理兼任国防部长,秋明州州长索比亚宁接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巴什基尔共和国检察长科诺瓦洛夫任总统驻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权代表,喀山市市长伊斯哈科夫任总统驻俄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普京任总统以来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人事调整立刻引起了俄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G20峰会,开启大国外交和多边外交新征程. 7月3—8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汉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访俄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举行会谈会见并会见梅德韦杰夫总理,双方商定继续把两国关系作为外交优先方向,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加大相互支持.访德期间,习近平主席同施泰因迈尔总统、默克尔总理就新形势下深化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做出规划指引.  相似文献   

7.
正(3月21日至4月20日)3月18日,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3月23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帕姆菲洛娃宣布俄总统选举结果,总统普京赢得76.69%的选票,排名第二的俄罗斯共产党总统候选人格鲁季宁得票率为11.77%,普京再次当选总统。普京1999年12月任俄罗斯代总统,2000年3月当选总统,2004年3月再次当选。2008年5月任总理,2012年3月  相似文献   

8.
庞大鹏 《当代世界》2008,(12):39-41
2008年11月5日,梅德韦杰夫首次发表总统国情咨文。国情咨文发表的背景既有俄格冲突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深刻影响的外部因素,也有俄罗斯最高权力更迭后如何解决发展道路继承性的内部因素。尤其让世人关注梅德韦杰夫首份国情咨文的原因在于:2007年国家杜马选举以来,俄罗斯形成的“普京计划”已经成为俄罗斯的治国理念与战略规划,从而使得当前俄罗斯发展的核心问题已经从发展道路的“继承性”转到全面执行“普京计划”上。那么,  相似文献   

9.
方亮 《南风窗》2011,(22):78-80
从普京此次访华来看,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显然开始补充越来越多的实质性内容。随着合作的加深,俄罗斯对华心态在发生着悄然变化。不管梅德韦杰夫在推举普京于2012年竞选总统时是否带着哭腔,俄政治的最大关注点已经由"2012之谜"转到了普京回归之后的政策走向。所以不管普京这次访华是否例行访问,其所受关注度都将高于以往。从访问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国内广为关注的天  相似文献   

10.
梁强 《南风窗》2007,(19):87-87
在2007年9月14日之前,谁将成为普京的继任者还是一个谜,现政府的两位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和梅德维杰夫实力伯仲之间,都有极大可能成为新的接班人。但在9月14日杜马以高票通过普京对祖布科夫的总理提名,以及当天普京在黑海的总统度假官邸明确表示不排除在2012年再次竞选总统的可能后,俄罗斯2008猜想的答案看起来已非常明朗。第一步,普京动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和影响力帮助新总理竞选2008年总统;第二步,获胜之后祖布科犬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健康为由宣布辞职,从而提前举行大选,而普京此时就能够合法地参加竞选,从而为自己赢得又一个8年任期。然普京也可以等到祖布科夫完成他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到2012年  相似文献   

11.
方亮 《南风窗》2011,(26):86-87
自承诺让位于普京之后,梅德韦杰夫的地位反倒开始走强。一个更值得思考的信号是,在这次反舞弊的游行示威中,民众激烈反对普京,却未有一字一句冲向梅氏。尽管凭借俄罗斯眼下的经济状况加上撼动全球的中东革命风潮不难判断俄当前民意指向,但当梅德韦杰夫9月份推举普京于2012年参选总统时,多数论者还是沿用了习惯思维,得出俄未来少则6年多则12年的政治大局已然底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NGO现场     
俄总统欲"松绑"NGO 4月1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一次"公民社会和人权机构发展促进委员会"会议说,俄罗斯需要更激烈的政治竞争,非政府组织(NGO)的活动不应受到过分限制,他们应该拥有更多抗议的自由。梅德韦杰夫认为,在俄罗斯,非政府组织面临着"不适当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官员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的敌人,这些组织的活动应该受到限制。这是因为,许多官员认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会威胁到他们的长期执政。"此前,受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颜色革命影响,普京曾强调对NGO采取更严密的管制,以避免其受外国敌对势力操控。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俄总统普京在首都莫斯科召开的年度新闻发布会上称,俄拥有可击穿任何防御体系的导弹,这种神秘的导弹就是普京总统2002年下令研制的"最新式武器".据称,2010年前俄军将研制成功并部署这些"新式武器".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立国18年来,其中东政策经历了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个时期,呈现出叶利钦时期的先忽视、后重返,普京时期的强力介入和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保持积极进取但力有不逮的曲线。尽管梅德韦杰夫政府继承了普京的外交路线,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力下降,俄罗斯在中东难有大的作为,将更多扮演中东事务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与尤先科更换总理的政府危机相比,普京11月14 日的改组政府只是一场小型的干部革命。现在俄罗斯人都知道,现总统不大可能再谋求自己的第三任期,如果接下来的两年中不发生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2008年俄罗斯总统竞选的公式将是这样的:总统任命选中的接班人为新总理、发表祝词表示支持、利用强大的行政资源开展竞选运动、接班人以绝对多数票顺利接任。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波兰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8年来俄罗斯总统对波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访问.普京和波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认为,这次访问具有"转折意义",开创了波俄关系"新阶段",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访问.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当代世界》2008,(6):16-18
2008年5月,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不久,梅德韦杰夫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并将于6月初访问德国,这是一幅经过精心选择的外交路线图。按照俄罗斯的外交传统,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务必圆满顺利,因此一般首选关系较好的国家,而出访路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外交优先方向。梅德韦杰夫通过首访明确表达了对普京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延续:独联体是俄罗斯外交的最优先方向;亚洲合作需要加强,中俄战略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深化;俄欧关系亟待改善。它表明俄罗斯将在东西方之间采取更加平衡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一、普京访印签大单"充电之旅"意"突围"12月10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悄然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在没有隆重欢迎仪式和盛大宴会的低调气氛中开始了对印度为期一天的"充电之旅"。12月11日,莫迪与普京会面,两人共同主持了俄印双边峰会,并签署了涵盖核电、石油和防  相似文献   

19.
郭沫 《南风窗》2012,(6):91-91
今天,普京虽然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上了舞台,可是没有人再去想12年,6年成了唯一的字眼。或许这对普京和俄罗斯来说,不是个坏事情。3月3日,总统选举前的"沉默日",莫斯科天气不错,下午的一场足球赛在卢日尼基体育场举行,对阵的其中一支球队——圣彼得堡泽尼特队,其队长是普京阵营的一员大将,最近常出现在宣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18)
正安卡拉与莫斯科和解,可能只是机会主义的政治盘算,但土耳其社会正在发生变化,力量的平衡正在持续偏离这个国家传统上亲西方的世俗精英势力。"我亲爱的朋友弗拉基米尔·普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对俄总统普京的这种称呼,在8月9日圣彼得堡会晤后记者会的四五分钟讲话中,出现了4次。在国际舆论的解读中,埃尔多安对普京的亲昵称呼,不仅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更是外交战略的需要—他需要用向普京展示亲昵,来表达对西方在未遂军事政变中"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