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事合同纠纷的执行占了民事执行工作乃至执行工作很大比例,民事合同纠纷执行难不仅影响社会公众对执行工作、对司法的信任;而且也不利于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执行难已经超越司法领域,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造成"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规定不完善而致使执行工作难以操作的因素,也有当事人的风险意识不强、执行协助单位不配合等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执行难",从社会的角度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吴天野 《法制博览》2013,(8):207-208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第二次修正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正有不少的亮点,但是,在理论界一直呼声很高的解决我国"起诉难"的问题上,除了相关条文顺序的变化外,在实质层面没有作出更改。在现代法治国家,司法为最终裁决,民众为解决纠纷,会通过正当的方式去寻求解决,但当很多纠纷起诉到法院后,却因现行民事起诉制度的问题被阻挡在司法大门之外。如果民众连法院的门都进不了,连诉讼程序都无法启动,谈何司法对权利进行保护?那么民众只能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私力救济,如此一来,社会秩序必定混乱,这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背离。因此,为解决"起诉难"问题,重构我国的民事起诉制度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王君伟 《法制博览》2022,(9):98-100
长期以来,"执行难"成为法院系统工作的一大难题,更是为大众所诟病.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改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到2020年,我国法院民事执行工作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民事执行难的问题却从"执行不了"转变为了"执行混乱",成为当前"审执分离"背景下民事执行的新难题...  相似文献   

4.
民事执行对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交易秩序,保障法治的实施,改善社会风气都有很大价值。但是现如今,在实践中民事“执行难”还没有根本扭转。本文探讨了民事“执行难”的涵义、特征、本质、历史演进、现状、成因及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民事诉讼法围绕着执行难和申诉难问题,对执行、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了部分调整与修改,这对民事审判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亚卓 《法制博览》2022,(15):132-134
审执分离、执行机构改革是推行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索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路径,通过体制改革促进权力的高效运转,以权力的高效运转来破解"执行难"难题.本文通过介绍民事执行权的性质和运行现状,阐述公正与效率和"法官责任制"与"行政化"管理模式两组对立统一体在民事执行权中的博弈过程,分析"法官责任...  相似文献   

7.
诉讼是解决民众纠纷和维护公民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执行则是案件在司法程序的最后一步,是体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关键一环。但当前我国法院系统普遍存在“执行难”的困境,如何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对民事强制“执行难”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推进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改革、破解“执行难”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执行难问题突出,社会成因复杂。执行联动机制是人民法院为解决执行难而探索和推动的一项工作机制,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破解执行难的治本之策。近些年该机制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执行联动机制功能的最大发挥。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执行联动机制的完善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司法实务界长期面临"执行难、执行乱"的状况,对于此类难题的解决,既要有相关立法、体制的完善以及相关配套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内外监督机制的有效配合。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就是有效的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的外部监督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鹏霖 《法制博览》2023,(17):96-98
本文结合我国近些年《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执行制裁措施的规定和“执行难”问题的呼吁、当前执行案件的司法现状,通过对民事案件强制执行阶段相关制裁措施的研究,认为民事执行制裁措施是促使被执行人能够按生效法律文书履行义务的保障手段,能够推进民事案件有效执行,使执行案件申请人合法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法律权威得以树立,司法机关的公信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进而有效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体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1.
徐晓双 《法制博览》2015,(2):206+205
一次审判是民事审判中"案结了事"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部分提起诉讼的民事案件中"一次审结"的范畴较为模糊,以致程序虽为一次性审结,但当事人之间的问题未能真正得到解决,导致反复诉讼等问题不断出现。本文对"一次审结"机制在构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完善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峰 《法制博览》2023,(23):95-97
本文首先研究与探索民事“执行难”问题的表现以及其危害性,之后剖析在民事诉讼案件当中产生“执行难”问题的原因,最后基于立法完善的角度提出相应策略,用以切实助力解决我国民事诉讼案件当中的“执行难”问题,推动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水平与质量得到提升,达到切实保障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此项公益诉讼制度是一条新增制度。  相似文献   

14.
很多情况下,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民事权益,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原因;第二部分: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如宪法性民事权益、基本民事权益、其他民事权益等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相关立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司法保护等方面。通过一线的实践调研和一系列具体的调研数据来分析上述问题,用较强的说理性来分析这一社会不和谐的现状,最终寻求一种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特殊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自生自发的社会现象,从产生之初就被看作是网络侵犯公民民事权益的主要方面,而忽视其积极意义。自2001年"陈xx事件"至今我们不断看到"人肉搜索"负面价值的减退,而以"微博"等新媒体作为一种评价机制与信息渠道,畅通了沟通平台,同时也给权利保障、网络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晓庆出名后写的第二本书叫《我的路》,在书中她写了一句后来流传颇广的“名言”:“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难在什么地方呢? 记者们要追踪你和新情人的隐私,走在大街上要戴上墨镜,签名签得手都发软……诸如此类。一方面,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要捧得你出名;另一方面,捧得太热乎了、记者追得太急了,又惹得你烦——这大概是许多“明星”的心态吧。大概是去年,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宋丹丹的一席话,也是“说难”的。不过宋丹  相似文献   

17.
张会芹 《工会博览》2012,(36):53-54
我是首汽四分公司女子班的班长.作为一名女同志,尤其是一位有了丈夫和孩子的女人,真要把心扑在车上,把心思放在乘客的身上,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除了事业,我们还要兼顾家庭;除了社会责任,我们还有相夫教子的义务.油盐酱醋,鸡毛蒜皮,男人可以不闻不问,而我们女人却不能不斤斤计较.都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而我感觉,做"的哥"难,做"的姐"更难.只有用我们女人特有的诚心、细心、爱心和将心比心,方能换回我们广大"的姐"职业尊严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正累死了、烦不烦啊、他们怎么这样啊、老天为什么这么对我、为什么我总遇不到好心的同事、你就不能对我好一点、你毛病怎么这么多啊、你为什么总不听我的……一项有关"职场状态"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五千余人中,65.7%的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数在1~5次之间,13.8%的入每天抱怨6~10次,3.7%的人每天抱怨11~15次,还有4.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次数甚至高达20  相似文献   

19.
600多名原告同时状告一家公司,在我国诉讼史上是空前的一次。作为诉讼代表人的五名投资者,将有幸写入中国证券民事侵权制度建立的历史中。从这起案子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转轨中普通民众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催生公益诉讼的立法。2012年8月31日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首次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但规定过于笼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嫌,在实践中运用,仍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