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官经商协议有效案”中,法官认为被告所签经商协议之效力不因违反法官不得经商之法律规定而无效,其中所隐含的法律解释逻辑及深层理论基石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博弈——兼顾法律规定字面含义而符合法律体系划分所体现的法治精神的温和的实质合理性。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观之,此种解释的当代合理性在于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权力--权利关系架构、异质文化影响、价值目标取向、出发点、法律规定、价值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诸角度对南京临时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制模式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其对待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与实践,并对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关系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公益诉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公益的确定性程度设置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不确定型之公益,法律可以参与性和专业性为据,分类配置原告资格;对确定型之公益,开放原告资格更具合理性。同时,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配置制度,都必须以相应的辅助机制和监控机制作为配套,使得公益诉讼能够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贯穿刑法现代化的思想主线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融合、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的统一。三大法系国家“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结构,体现了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犯罪概念的不同立法模式,决定了不同国家犯罪概念内容的差异和犯罪圈大小的不同。犯罪概念的结构体现刑法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应当一致;而犯罪概念内容则体现不同国情,可有适当差别。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法律的合理性不仅在于法律本身的规则体系、逻辑推理以及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而且在于中国文化的性质、社会结构以及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论立法质量--关于提高我国立法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立法质量是指作为立法活动之结果的法律产品的好坏程度。立法质量深刻影响法律运行和操作的各个环节 ,在法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法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形式合理性、价值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三个基本方面。立法政策、立法技术、立法人员、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等因素直接决定或影响立法质量 ,因此 ,为了提高我国立法质量 ,我国必须转换立法政策 ,提高立法技术、建立专职立法人员制度、健全立法体制、完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7.
司法裁判是法律适用的核心问题。司法裁判应积极回应立法目的与社会利益,达到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的衡平。司法裁判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需要证成,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解释等法律方法是司法裁判的理性路径,其中司法裁判的有效性证成标准是核心。法官自由裁量权要给予一定规则,对于裁判的正当性而言,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则更显重要。裁判评价标准在形式证成和实质证成的基础上,还应与社会价值衡量相结合,保证结论的可接受性,以增强司法裁判的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法制的现代化是以法律的逐步理性化为主要特征。传统的“理性”观 ,片面地强调了法律的“工具理性” ,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这种理念所带来的后果即为“人的物化” ,对人的生命价值至尊的忽视及“人本”意识的缺失、主体性地位的衰退。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以价值理性为基点 ,强调“以人为本”和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一个较为现代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缺少与之相协调的观念性法律文化的配合就不能很好地运转,这正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尴尬所在。因此,必须营造中国法律现代化的环境,努力寻求消除其尴尬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生活中的法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多,以真正体现现代社会生活中法的特征。实现法律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法律促成并维护社会的转型,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归选择。民法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形式因素和事实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自然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分析实证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民法现代化的表现形式,社会学法学为我们提供了明了法律现实以及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宽容、综合、整体性应是我国民法现代化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占有性质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占有制度产生以来,对其法律性质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该问题涉及法律对于占有加以保护的根据.我国学界目前通说认为占有是事实而非权利,但此说只能解释法律保护占有之方式的合理性,却难以诠释法律保护占有的内在依据.事实上,"事实说"中受到法律保护之"事实"的特征与"权利说"中所解释的"权利"指向的是同一目的--占有的保护.故而从该角度对占有性质解读,应更具涵摄力与合理性.占有出于法律形式理性需要应规定为法律事实,而在性质上应定位为法益.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庭审法律监督与庭审方式改革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前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着眼,从制度设计、司法层面、价值理念三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刑事庭审法律监督与刑事庭审方式改革之间的冲突及两者协调之艰难,折射出“现代化与法治”这个中国法学界时髦的话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法现代化历程中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末民初开始的中国民法现代化历程,在确立平等、自由、秩序等现代民法精神,构筑当代民法制度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尚存有一些遗憾与不足,以下三个历史误区更值得关注:民法现代化初期的民法价值理念,不恰当地追随了西方的“权利社会化”思潮;民法现代化历程始终未能摆脱国家本位主义的阴影;民法制度的创制过度突出了“制定法”地位与“法律移植”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这一百年的民法现代化历程之得失,以期重新展望、描绘更为美妙的民法现代化图景。  相似文献   

14.
凤凰古城自收费以来饱受社会各界热议,凤凰县县政府收费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受到了多方质疑。然而对于凤凰古城收费行为的正当性却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定论。故应在明确凤凰古城收费行为的法律属性后,对该收费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客观之结论,并对此事件进行反思,望达到合理解决此次收费事件与公民权益得到合理救济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罪刑法定要求法律只能适用于制定之后的行为,由于存在立法者能力的限制与预后困难等情况,导致法律必然具有不完满性,即存在漏洞。如何对待这种不完满性,存在着多种选择,而司法者通过超法规解释予以补足的方式被一些国家适用。我国是否也可以通过超法规解释的方式弥补法律的漏洞?文章提出,超法规的刑法解释在不妨碍刑法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由于中国的法院解释法律而不是法官解释法律的解释模式,不充分说理的判决模式,法官素质导致的法官解释法律的能力,国家的法治传统缺失等方面原因,导致中国如果允许法院具有超法规解释法律或者立法的权力,就有导致法运行安全性难于保证之虞,而法的安全应当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价值。因此,中国现阶段承认超法规的刑法解释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经过百年实践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兼具历史合理性与时代进步性。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历史方位,探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并对其作出历史性估量,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范畴,也是社会科学上的范畴。世间一切时间的变化,都导致法律的变化。时间在法律中无所不在,尤其在规范普通生活的法律中,时间限度与时间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着法律的合理性。法律与时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此不可分离,研究时间在法律上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法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法律需要经过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遵守和执行,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对法律解释作了规定,但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法律解释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法律解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并从法律解释主体、内容和程序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法律解释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程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法律适用中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适用是一个通过对个性化案件的处理推动法律价值回归与价值关系建构的政策分析过程,社会有机体结构及其状态是政策分析的客观背景,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是政策分析的合理性区间,而运用运筹学方法,以"成本——效益"模式开拓、评价、选择、组合适用工具,是法律适用中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因而将其排除在外。文章通过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得出,价值判断是司法裁判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然后通过对合理性的探讨得出,在论辩的意义上司法裁判的价值判断是具有合理性的,而不是恣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