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而今,各单位各部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尺度。不过,对实事办得实不实,好事办得好不好,不能以领导个人说了算,而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只有这样,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才能经得起实事求是的验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满意工程”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然而,有些单位和部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从群众的利益角度着想,说起来,他们为群众办了几件或十几件以至更多的实事好事,如仔细去检查,有些事本属于单位或部门要做的分内工作,也有些事事虽办,但与群众所企盼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离…  相似文献   

2.
报刊文汇     
干部带着感情下去和农民拉拉家常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最近指出,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干部下去了,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时间多了。要坚持下去,带着感情下去。 温家宝指出,要看到,我们的干部虽然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但真正与农民直接打交道并不多,与农民推心置腹地谈心、真正帮助解决问题就更少了。有的干部工作在农村,家住在城里,平时很少到村里去接触农户。这在当前农村不是个别的。我们为什么要求县乡干部每年要到农民家里住几天,就是想让干部们到群众中去,和农民拉拉家常…  相似文献   

3.
组工动态     
盐津县出台领导干部与群众"三同"制度为巩固"三讲"教育取得的成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近日,盐津县委提出了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与群众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具体意见。要求县处级领导每季度与群众实行"三同"1次,每次至少3至4天时间;乡科级领导每半年与群众实行"三同"1次,每次至少3至4天时间;挂钩村(办)部门领导干部每两个月与群众实行"三同"1次,每次至少3至4天时间。并强调领导干部与群众实行"三同"要注重实效,多为群众办实事;要深得下去,住得下来;不给基层和农民增加负担;不准借下基层之机收受基层干部和农民赠送的土特产品。县委组织部负责对领导干部与群众实行"三同"进行定期监  相似文献   

4.
学习落实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在于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真正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办实事,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高高在上,空喊口号办不了实事。为此,我们东陵区主要领导同志都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与农民群众实行“五同”。在“五同”中倾听群众呼声,认真调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心实意把为群众办好事、  相似文献   

5.
当前,个别地方、少数干部,对群众的事,不上心、不用心、不尽心,总认为群众的事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琐事、杂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推诿扯皮、拖来拖去,群众意见很大、反响强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心系群众,情牵百姓,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和分内之事。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能推,更不能拖,必须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干群关系冲突的事时有发生。农民对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看法,气愤地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则对农民不服从管理有想法,委屈地说农民“不听话”。一个说对方“不像话”,另一个说对方“不听话”。“不像话”与“不听话”反映了当前农村一些地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状况。 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表现:部分干部太凶,农民负担太重.少数群众义务意识不强 一是部分干部太凶。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识淡漠,官僚主义思想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和风细雨地做群众工作,而是斥责他…  相似文献   

7.
把实事办实     
办实事,这是做人做事的起码要求,也是为政者的响亮口号,共产党为人民,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党的干部做人民公仆,也是要为群众干实事。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为群众办实事强调得愈来愈多,许多地方的许多同志,确实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群众是很感激的。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辩证的,有喜的一面,也有忧的一面。有的事讲得越多,强调得越厉害,宣传得越红火,便越容易出水分、出假象、出问题。如果认真考察,便会发现,有些地方不过是汇报材料上写实事,,总结表彰时出实事,夸夸其谈时造实事,实际上却没办成多少实事。有的单位,办了2…  相似文献   

8.
白杨林 《奋斗》2014,(9):63-64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民办事成了各级各地的一个响亮口号,但在一些地方,虽然也为群众办了一些好事,但却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甚至受到群众的抵制和不满。这种办好事实事群众却不领情的现象,值得各级干部认真思考。笔者以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心,也要讲方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做群众工作的秘诀。为民办事必须讲究方法,只有把有感情、秉公心、多问民贯穿于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为民办事才能办到实处、办到老百姓的心窝里。  相似文献   

9.
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脚点在"实"上.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身体力行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办事的心要实诚、为民办事的干劲要十足、为民办事的行动要落在实处,"用心""动脑""使劲"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不忘初心,坚守为民情怀,"用心"弄清群众急难盼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在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办实事的内容因此而变.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始终与群众交心,通过深入走基层,摸清群众所需所盼,知晓困难群众疾苦,才能做到办实事顺民心、合民意.我们要有群众"难"干部帮、群众"盼"干部办、群众"愁"干部分忧的服务态度,不断密切干群关系.我们要把实事办好,切忌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当成一场活动,活动结束实事一件也没办成,让群众"望眼欲穿",干部却"足不出户".  相似文献   

10.
<正>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四风"问题,真正转变干部的作风。让本该就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党员干部,真正穿上胶鞋、戴上草帽去一线调研,去解决问题,去服务群众。更重要的是让"群众"二字入脑入心,让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成为自己如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有规律的事。  相似文献   

11.
现在,各地都讲为基层办好事办实事,但要把实事好事办好,必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注意做到“三办”:一要“实”办。现实生活中实事虚办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光说不办,正月初一许的愿,大年三十未兑现;有的拆东墙补西墙,办了这件事,停了那件事,部门出了政绩,基层未得实惠。办实事关键在“办”。说了不办,不如不说;办而未果,等于没办。要言而有信,能办多少说多少,不乱拍胸脯说大话。定了的事就要落实,许下的愿就要兑现,确实办不了的要说清楚,不能“打白条”。二要“公”办。一些同志搭乘“办实事”的车,或暗示条件,或明提要求,如对某…  相似文献   

12.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一点对领导干部来说极为重要。领导干部要为群众办实事,首先要清理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把组织活动等同于抓落实、办实事。特别是一些看上去轰轰烈烈,但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的活动,即使主观意图是抓,实际上却是干扰和影响正常工作。二是不能把事必躬亲看成是作风深入、办实事。不能一讲作风深入,就大包大揽地去干那些属于下级职责范围的事。搞包办代替,不仅会损伤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影响工作效果。三是不能把烦琐哲学当作具体指导,有些本可由基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的事,上面却统得很死;有些本…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4,(4)
<正>群众利益无小事。对公务员而言,核心的服务就是将群众的事当作大事来对待,全力以赴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群众路线体现在一些民生小事上,走群众路线,先要从方便群众做起。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求医看病、柴米油盐、冷暖安危,这些干部们看起来的小事,对群众来讲都是大事。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在与老百姓打交道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苦衷,简化办事手续,节约群众办事成本,不能让老百姓来回跑,要将以前的"群众跑"变为"干部跑","多次办"变为"一次办"。只要善于从群众关切的小事做起,满腔热情地为  相似文献   

14.
《支部生活》2007,(6):8-9
为加强纪检监察系统作风建设,树立纪检监察机构(机关)和干部的良好形象,保证反腐倡廉任务的顺利完成,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出台了《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十不准”的规定》。具体内容为:不准耍特权、盛气凌人;不准越权表态和处理执纪执法事项;不准办人情案、关系案;不准借调外单位设备、物资供个人私用;不准用违纪违法手段对待被调查对象;不准泄露案情和其他工作机密;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讲: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视百姓之疾苦为自己之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 毋庸置疑,领导干部需要管全局,抓大事,但能不能为群众办“小事”,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感情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党历来有着优良的传统。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们在日理万机,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总是经常到基层去体察民情,到群众家去嘘寒问暖。农民的负担,贫困地区人民的衣…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用这双慧眼,看一看我们的干部是否在真正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的干部张口人民,闭口群众,今天讲为人民办多少实事,明天讲为人民办多少好事,而所有这一切都停留在“讲”上,到头来群众并不认账。对此,有的干部感到委屈,抱怨群众觉悟不高。领导干部是不是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不是看他(她)的蓝图多么宏伟,总结多么精彩,而是要看群众的感受,听群众的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为群众做了多少积德的事,或多少缺德的事,群众看得一清二楚。我…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21,(11)
正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和关键环节,学党史最终要落脚到办实事、开新局上。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供需之间的关系,不能做"纸面上"的漂亮事,把办实事当成个人积攒政绩的"表演秀",而是要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从而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说事与办事     
说事,重在一个“说”字,志在明理。而办事注重一个“干”字,重在落实。但问题是这事由谁来说才合适,事由谁来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呢? 据报载,在湖北省的南漳县,事由群众来说,却由干部来办,办不好还不行。原来在该县每月都有三天的“说事”日,就是每月逢五的日子,县、镇干部直接到基层与群众“说事”——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及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而这些由群众所说之事,必须由干部一件一件去办理。这对群众来说,有了一个反映问题、反映情况、倾诉心声的机会,对干部来说有了与群众沟通、接受监督的机会。同时,对干部而言,群众反映的事,能否办好,也是对干部本身的一次检验。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报,读到周总理的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无工作者总理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允许请客送礼;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相似文献   

20.
干部下基层,为民办实事,好。未下去者怎么办?有人说,这很简单,等我下到连队,也给群众办实事不就得了。乍听,此话似无可非议,细想又觉得有点不对劲。 不可否认,下基层的同志,可以和群众朝夕相处,比起在“上面”,为民办实事方便些。但这不等于说,为民办实事是下基层同志的“专利”。实际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