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企之间的数据跨界流动是政府的治理议题。企业数据向政府共享有利于释放数据公共价值,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数字治理成效。企业数据向政府共享的逻辑源于部分企业数据更具复原现实的优势,产生过程具有公共属性,公共价值实现依赖流动性,以及不共享易引发负外部性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文献和实践的广泛梳理,归纳提炼出企业数据向政府共享的四种实践模式,即数据慈善、数据协作、数据采购与数据征用,从数据运行、数据权责、数据关系、数据激励四个方面进行模式比较分析。进而梳理了我国企业数据向政府共享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体现在共享成本激励不足、数据质量责任不明、数据互操作性不强、共享流通规范不健全四个方面。针对未来发展路径,建议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和丰富共享激励手段,明晰数据质量责任并完善问责机制,加快政企数据标准建设和衔接,推进共享体系和全过程流通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2.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需求间存在明显张力,传统治理模式在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信息公开、流调追踪、资源调配、基层防控、距离限制、健康通行和有序恢复等治理场景中面临诸多困境,难以有效解决“快速缓解、控制和消除疫情”和“化解疫情下多元主体需求间张力”两个关键难题。数字社会下知识、数据和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为传统治理模式向数字治理模式转变提供核心驱动力。本文从供需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各级政府采用的24个数字防疫实践案例经验,构建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字治理框架。研究发现数字社会下知识要素、数据要素和技术要素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供给机制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商共治共享特点,知识要素通过交叉、融合、传承和进化,数据要素通过流转、关联和融合,技术要素通过构建数字化组织、人员、流程和工具等途径赋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场景和过程,实现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阶段平台互联互通的理论基点与实践进路,应突破当前普遍认知所聚焦的以“B2B”为主的平台企业的互联互通,向以“B2B”“B2C”“B2G”“G2G”多元主体一体化综合作用下的全方位、立体型、多场景的系统性互联互通迈进,促进“数实融合”,使平台互联互通不仅局限在企业之间,推动政府等在内的机构组织所掌握的大量数据要素在商业发展、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在多元价值权衡上,考虑到平台互联互通涉及平台、平台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应依据平台互联互通的发生领域与具体场景,衡量好不同价值的位阶排序,做好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在监管进路设计上,考虑到平台经济的高度复杂动态性、多行多市跨界运营等特点,现行以事中事后为主的分行分业监管体系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为此,建议在明确平台互联互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分重点、分场景地以多要素融合治理为抓手,综合运用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全周期、多维度、多工具、多层次治理体系,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平台互联互通,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彭鸽  崔平 《理论月刊》2022,(7):60-67
数字人民币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形成我国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其研发应用不仅能够创新传统货币服务形式,重塑我国支付新格局,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还能打破网络平台的支付壁垒与科技巨头的数据垄断,在以央行为核心的公共数据平台下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构建数字经济的“整体生态”。然而,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存在重重困境:在运营端,数字人民币将对现行金融结构和利益格局形成强烈冲击;在技术端,其创新应用尚存多重技术阻力;在监管端,数字人民币存在法律规范“缺位”的风险。为此,我国应从整体高度,多措并举,打造数字人民币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构建全方位的技术推进体系,完善同数字人民币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方面探索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应用,进而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5.
刘诚  夏杰长 《探索与争鸣》2023,(6):120-129+179
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迎来机遇与转型。征信机构广泛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存储、运算和使用,推动了信用数据“量”的增长,但这种做法却未能跳出传统的经济分析框架,因而对信用体系的“质”的提升作用较为有限。数字经济时代信用体系建设面临一些新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范围应当开辟新“跑道”、抵押担保体系需要变革、线上数据可信性亟待提升三个方面。构建数字时代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将信用范围扩展至线上、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促进数字经济与信用监管融合以及数实融合,强化算法透明度提高公平性和可信性,既可以扩大征信范围、提高征信效率,又有助于解决线上市场信任塌陷、秩序缺失等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姜涛 《群众》2020,(7):67-6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并将其作为构建政府治理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为现代统计制度的法治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的数据统计能够更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而数字腐败则与此背道而驰。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的最大腐败。如何有效防范惩治数字腐败,是我国统计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方向】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形成新动能,以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为契机,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广西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加强数字广西顶层设计,推动广西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加快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和"广西云"。【实践】发展数字经济畅通"信息丝路"5月28日,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发挥好中国-东盟信  相似文献   

8.
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制度是近年来政府数据对外流通共享的创新制度,其应当在公共物品理论、数据财政理论、激励法学理论、双重失灵理论基础上实现理论跃升。从各地的实践探索以及初步建立起的相关制度内容上看,存在主体资格有待规范、数据处理范围不清、收费定价和收益分配方案有待明确等问题。对此,应当明确不同授权模式中授权主体的最低层级限制、明确被授权主体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资格限制,限定供给侧数据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有条件开放类数据、限定需求侧数据为去标识化数据并制定产品服务清单,明确收费的公益性质和定价的保本标准、明确由运营机构获得运营收益由政府获得税费收入的分配方案。以此通过制度跃迁平衡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制度中的公益性与私利性、福利性与营利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从而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举足轻重,多地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的实践经验表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利益分配的科学性是促进其可持续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考虑到当前政府部门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在数据要素被确定为新型生产要素并参与分配的背景下,以国内外典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案例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聚焦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市场化配置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式机制,探索研究适配公共数据资源化、资本化、资产化价值生成路径的数据财政、数据税收、数据金融的三层次利益分配框架,为构建形成“公共数据运营+数据财政收入+公共数据专项财政支出”的数据财政长效运行机制打下基础,也为后续建立适应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财税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田先红 《人民论坛》2020,(6):100-102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人类社会呈现出鲜明的数字特征。数字社会最显著、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社会运行过程的数据化。这给我国地方政府的传统决策模式、数据采集手段、数据孤岛现状带来挑战。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需要加强统筹规划、提升大数据集成、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主干数据库建设、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恪守技术伦理。  相似文献   

11.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消费、分配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数据垄断表现出双轮垄断的特征。这造成资本增殖空间的扩大、资本统治力度的增强,也挤压着传统经济空间,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失衡等问题。数据垄断的前提是数据的集中,而集中的数据掌握在作为数据载体的私人平台企业手中,平台企业掌握数字技术和算法是实现数据垄断的“另一条腿”。数据垄断有三种掠夺方式:一是无偿占有用户的数字劳动,二是基于数据垄断优势的需求“制造”,三是对数据空间收取“数据租金”。我们需要正确审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妮  汪家颖 《理论月刊》2022,(12):64-74
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我国已经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数据安全风险、数字市场垄断等问题,亟待法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法治在解决数字经济现实问题时却呈现出法律制度供给乏力、个人数字权利不明晰以及执法机制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等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法治链条不能与数字经济“三链条”形成良好的衔接甚至出现错位。因此,置于数据视域下,以法治链条的被动适应与主动保障去纾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困境才是明智之举。在被动适应上,以立法补强个体数字权利保障,以执法纠错完善数字市场反垄断与容错机制,以数字司法持续接近数字正义的实现;在主动保障上,以立法创新推进数据有序共享交换,以执法突破构建数据算法监管体制,以智慧司法构建人工智能司法服务,以主动守法推动数字合规市场形成。在此基础上,法治顶层设计与数字底层逻辑形成协调联动、互为助力,为最终形成完备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据合规不仅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数据治理模式,而且还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与规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企业数据合规的主要功能在于应对数据处理中的多维法律风险。构建企业数据合规体系,需要树立合法合规、告知同意、正当目的、最小必要等数据处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明确企业在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使用、数据流转等环节的流程及其内容;设立数据合规专门机构并建立健全数据合规日常管理机制与风险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数字政府治理是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时代背景下公共治理变迁的重要走向,体现了公共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的概念与实践的认识深化与演进。数字政府治理是数字政府构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数字国家、数字社会进行治理的结合,其实质是数字时代和数字化生存中的国家治理。数字政府治理超越了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管理变迁互为前提和条件的悖论,将治理的目标和途径从推进政府变革转向创造基于数据流动和使用的数字政府与数字国家、数字社会、数字生活的共同价值。数字政府的实现条件是实现数据的无障碍流动,推动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以及优先选择基于国家战略和民生福祉的数据驱动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5.
释放数据要素潜能的政策设计需要基于数据要素的经济属性并遵循数据要素价值形成规律。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属性以及价值实现过程显示,开放共享是基础前提,数据驱动的创新是根本驱动力,匹配的治理体系是制度保障。数据价值释放应坚持分类治理的导向和采取多轨并进的路径,以促进多源驱动的数字商业创新。数据价值释放的治理制度体系应重点加强促进数据价值释放的基础性政策供给、创新数据市场化配置与交易机制、完备数据价值释放的治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数据的共享、融合、治理是未来公安信息化发展的方向,通过整合全社会、公安、政府等多方面的数据源,构建"一人一档"社会人员的整体人物画像和"一案一档"的案件管理模块,为公安在防范、管制、控制、服务、破案等多个方面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并结合公安的现状和实际业务需求,提出了警情云合成作战平台的数据治理方案、建设方案,进行了应用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鹏飞 《群众》2021,(2):42-43
数字科技时代全面到来,依靠“万物互联”和智能算法,人类已实现从“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多对多”的互动传播到“多对一”的智能化、精准化传播转换。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数字治理……一个个技术感十足的理念正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科技时代将从根本上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勾勒了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8.
蔡聪裕 《电子政务》2023,(11):81-93
政企合作在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理论界亟待对已有成功实践进行分析。基于广东省“粤省事”系列平台建设的实践,采用扎根理论尝试构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政企合作模式。研究发现,在该政企合作模式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互动目标是政企合作的驱动力,政企互动目标通过互动机制作用于政企的互动过程,该互动机制体现在:“牵头组织”的统筹机制、混合型组织的多维制度关系内嵌机制、“项目处置”为中心的治理机制、数字生态价值网的共建机制。提炼了以混合型组织为载体的多元主体型政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样态,以此解释政企合作的本土化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数字政府建设提有益参考,并丰富公共管理学政企合作领域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伴随"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治理中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据在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之间及其内部各主体之间相对较低的数据开放与共享水平已经成为制约行政运行效能提升和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面对影响数据开放水平和共享程度提升的制度障碍、权利障碍、标准障碍和利益障碍,要在确保数据安全和严格防控数据滥用风险的前提下,处理好数据获取和使用与数据开放和共享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数据共享制度设计、数据权利确认、统一数据存储平台和采集标准以及数据权益的合理分配等路径着手,提升数据开放水平和共享程度.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重点是促进数据共享和再使用,即确保数据流通顺畅.目前的数据驱动型市场呈高度垄断形态,数据垄断者共享数据的意愿较低,甚至试图通过拒绝交易数据来限制市场竞争.对此,应对数据垄断者施加强制许可的义务.基于关键设施的视角,通过数据强制许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垄断者拒绝交易关键数据的动机,促进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