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是什么”的分析与解读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然而早期的马克思在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上还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对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抽象的人”的水平上。但是在经过一番艰辛的探索之后,马克思开始立足于现实的人,并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即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它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人的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了对人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的分布和成就格非中国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但“华侨”一词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侨”字意为旅居、客寓,“华侨”即专指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宣统元年,清朝政府颁布了血统主义的国籍法,规定凡父亲或母亲为中国人者,不论出生在哪里,都是中国人。1929年...  相似文献   

3.
孔子早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可见,在他看来,能够同时做到“仁”和“智”的人太少了。大概在于过仁就近于软弱,过智则近乎投机。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现实中大仁大智的人确乎不多。可是,如果说有一个人对仁和智的理解高出常人,你相信吗?这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4.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乐施于人”,我们的祖先,以及全球各部族的先贤们,在所谓的“大轴心时代”(大抵是起于夏商而止于战国时期的千年.其间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明规则被形诸文字)就确立了这样的法则。它们于现代社会,又有怎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6.
1+1〉2     
《干部人事月报》2009,(22):77-77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五万多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一加一大于二”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采撷智慧的阳光是不能间断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同样,一个人若是停止了学习和思考,就得不到智慧的“阳光”,就会停止了茁壮健康成长。智慧多来自于学习和思考,而愚蠢则多来自于自满和自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来执著地追求智慧,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那种自以为已经得到智慧的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一个人在知识上要不断学习,在思想上要不断思考,在经验上要不断总结,在品行上要好好修炼,在言行上要注意谨慎,在健康上要不断注意锻炼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把自己培养成睿智仁爱之人。  相似文献   

8.
谈交友     
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生活没有不快乐的。许多人感觉生活苦恼,原因大半在没有把人与人的关系调处适宜。这人与人的关系在我国向称为“人伦”。在人伦中先儒指出五个最重要的,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之中,父子、夫妇、兄弟起于家庭,君臣和朋友起于国家社会。先儒谈伦理修养,大半在五伦上做工夫,以为五伦上面如无亏缺,个个修养固然到了极境,家庭和国家社会也就自然稳固了。  相似文献   

9.
“看”是哲学的独特方式。西方哲学的“看”自古希腊起就显现出了其样式。到了近代,“看”被僵执化为二元分立的认识论模式,失却了时间性和历史性,导致了一种“静观”和“自闭”的立场,漠视了人的生存的鲜活与真实。中国哲学的“看”专注于内在的修养与发扬,重视生成与“缘”性,但却寄托于“心”之觉知,失之于神秘晦暗。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启了“看”的合理视域,立足于感性实践之基础,着眼于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使人的和历史的辩证本性真实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看”的视域充满开放,从根本处超越了近代哲学的现成状态,实现了“看”之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还是社会存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眼中,人是相对意识存在的:“我思故我在。”诚然,人,作为自然界的特殊生物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一只受伤的脚趾头的关注,要远胜于对远处一场地震的关注”。这是生物体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人又不仅仅如此。  相似文献   

11.
群体动态学学者福列特主张,权威来自于个人的知识和他在组织中的功能,而不是来自于阶级地位。她很清楚,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施展权力的时候,通常只会导致愤恨。相反,大多数人“都会接受情势的逻辑和事实的要求……秩序和权威都必须去除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12.
罗豪才 《人权》2014,(3):14-18
“人权”一词产生于西方。但作为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描述、分析和界定,围绕“人”的学问在全世界各种文化和各国历史中都存在,并且以不同的形态和理念表现出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围绕“民”这一概念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产生了大量思想成果,这其中就包含了众多现代人权理念的构成因子和重要内容,蕴含着人权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科学理性张洪齐科学理性萌芽于古希腊哲学,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得到发扬光大。在那个时代,人的理性得到推崇和尊重,而科学的进步又加强了理性的地位。“哥白尼革命”摧毁了宗教的权威,从此科学和理性结下了不解之缘,科学成了理性的化身。牛顿力学的成功将科学理...  相似文献   

14.
延长有个“傻老冒”●刘吉祥延长县城,人们一提起年仅四十岁的个体户高权利,有的人便说是“傻老冒”一个,也有的说“这个人让人解不下”,但更多的人却交口称赞,说他是积德行善的好人,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楷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权利于九三年初办起了振兴加油...  相似文献   

15.
黄伯红  王磊 《前沿》2014,(3):58-60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两种困境构成了对人的限制。一是人作为自然物,生与死的问题是人面对的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就构成了对人的一种自然限制,这是人存在的自然困境。二是人自身的情感、欲望、意志、理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自我的困境。庄子对于现实困境的超越,可以用两种观点观点来阐明。一是保持心灵的空寂,保持“无”的心境。二是“齐生死”“齐是非”,即要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达观和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把在世俗看来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种种差别现象视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是要超越世俗价值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饭店里倒掉的剩菜剩饭,足够养活2亿人。不少网友用“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您怎么看?任远:这让每个人对当前浪费之严重有了充分的警醒。这种浪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从道理上说,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奢侈。主持人:由此,不少人开始反思,“怎么一不小心就浪费成这样了!?”任远: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少人倾向于从我们的社会文化风俗和消费心理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在铺张浪费这件事上,根本不能拿我们的“文化”来说事。  相似文献   

17.
进退之间     
《今日中国论坛》2002,(5):64-64
在一个雷阵雨之夜,笔者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有关“海尔”的报道,其中有一节尤为令人惊叹: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许多大公司纷纷撤离这是非之地,而海尔则相反,在人退时我进,于“危机”中觅“商机”。结果,“危机”过后,他们在东南亚站稳了脚跟,占尽了“商机”,开拓了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夏季在我国发生的一场特大的洪灾,使人们看到了慈善事业在救灾中的巨大作用,开始关注起慈善事业来。但是不少人对于慈善事业中的相关问题还不甚明了,甚至产生误解。现择要举出几题,略作论述。一 慈善的概念与定位慈善二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被解释为“仁慈”、“善良”,包含有“恩被于物、慈爱于人”,“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意思。慈善行为亦常被喻为“积德行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献爱心”。慈善的动机应当是“为人”与“无我”,必须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如果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算不得真正的慈善。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山东人大工作》2008,(8):F0004-F0004
山东金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2年4月。26年来,金河人以“正直、人和、创业、勤俭”为厂训,以“认识革新、管理革新、技术革新”为方针,谦虚自励,奋发向上,缔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民营企业集团。集团下辖12个法人企业,  相似文献   

20.
牛的精神     
从古到今,牛的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们。 鲁迅先生用了精辟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牛的精神的敬佩和为人、工作的决心,“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表白忠诚于人民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