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纯粹经济损失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加强而产生的一类特殊的损失类型,它不以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害为前提,却是因加害人的侵害行为直接导致的、受害人所遭受的经济上的损失。通过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典型国家的纯粹经济损失相关赔偿制度进行比较,尤其各国法在侵权法上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结合我国现行法中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应该对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予以承认和限制,并就对纯粹经济损失赔偿问题确立一般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因行政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被区分为纯粹的事实性损害与法律意义上的可赔偿性损害,而只有后者才是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认定可赔偿性损害必须坚持政策性限制、"度"的限制及相对性与有限性限制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方可建立起一套在各种损害形态中区别出可赔偿性损害的具体的技术性规则,从而为国家行政赔偿责任的准确认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纯粹经济损失是受害人因特定事实的发生而遭受的与权利无关的,通常不被法律所认可,并且难以获得赔偿的一种纯粹经济上的不利益.其本质是贯彻国家法律政策,控制侵权法保护之经济利益范围的法律工具.尽管我国法律中没有直接引入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但在一些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中并没有排除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规制和救济.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1日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消法》),首次以特别法的形式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这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产生,体现了国家对损害赔偿这种纯粹的私法关系的干预.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是实现惩罚性赔偿制度社会作用的关键.综合考量惩罚性赔偿的功用、合理设置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可大大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纯粹经济损失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较晚,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案例,各界依然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然而时代的发展与公众意识的觉醒对个体权益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问题终于进入公众视野。我国《民法通则》由于颁布时间相对较早,其对纯粹经济损失问题的指导意义掺入了学者很多推理和猜测的成分,虽勉强说得过去,但毕竟与立法原意无太多关联,直到《侵权责任法》出台,理论界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讨论才真正有了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海商法》和《合同法》仅仅规定了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毁损灭失的赔偿责任,没有对迟延交付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作出专门的规定,是立法的空白。对此,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迟延交付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要承担赔偿责任,而且有可能要承担比货物的毁损灭失赔偿责任更大的责任。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建议《海商法》和《合同法》作出相应的修改,使多式联运经营人能和单式货物运输的承运人一样,享受到对承运人免责和责任限制的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7.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国家赔偿主要包括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行政赔偿实行单一归责原则,即违法归责原则;司法赔偿实行二元归责原则,即有限违法归责原则兼采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应注意刑事司法赔偿中的一些特殊规定,正确处理国家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现行相关公证立法对公证赔偿问题规制乏力,实践中对公证赔偿性质认识也颇为不足,导致许多公证赔偿不能顺利进行。公证赔偿属于民事赔偿,雇主责任赔偿,专家责任赔偿;公证赔偿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赔偿,兼具违约赔偿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退一赔十”是对我国食品安全法所规定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误读。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基础法律关系是产品责任,客观要件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符合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观要件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者具有故意。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均具有故意之时,应对惩罚性赔偿承担连带责任。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应适时对食品安全法第96条进行修改,将赔偿数额修改为按补偿性赔偿的倍数进行赔偿。  相似文献   

10.
对无过错赔偿原则在工伤认定中歧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无过错赔偿原则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依据工伤保险的无过错赔偿原则的主要含义在于无论职业伤害责任属于雇主、其他人或者劳动者自己,受害者都应得到必需的补偿。在工伤赔偿上,经历了劳动者个人责任时期,雇主过失赔偿时期,最后确立了无过错赔偿原则,即劳动者受到工业伤害负伤、致残、死亡,不管过失出自何人,雇主均有义务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工伤赔偿不究过失是为弥补雇主过失责任的不足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雇主过失责任的补充和完善。该原则充分肯定了原有工伤赔偿法规所确立的雇主方的工伤赔偿责任,从归责上否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