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骨’两字,就是文章的生命”;至于“所谓‘风骨’”,目加田诚埋头研究了好些日子之后,大大地叹息说:“意思很难捉摸!” 美国华裔老学者施友忠,英译《文心雕龙》,把“风骨”直译为The wind and theBone。大概很不得已:因为他不会不明白:绝大多数老外,看到这个名目,恐怕都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 论到我们表里都是华人的中国学者,对于本身的语言,应当比较容易破除“文字障”和“理障”吧?可惜,对《文心雕龙:风骨篇》题目两字  相似文献   

2.
“疑人”可用“用人”要“疑”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千百年来、在这方面的用人佳话不胜枚举。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3.
马新声 《人民公安》2008,(20):42-43
李震他横下一条心:既然已无路可走了,那就只有丢掉以前的观念,哪行来钱干哪行!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迈向法制化的征途中,一场颇有点“文革”味道且被简称为“文运”的“思想大扫除运动”,却堂而皇之地在河南一家国营企业──平顶山食品城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此事见诸报端后,大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文革招数”,有人说这是“人人过...  相似文献   

5.
南方某市一副市长辞官下海经商,媒体颇有肯定之意,认为此举有益于打破“官本位”思想,是思想解放的表现。笔者对官员下海却心存三大疑问。疑问一:年富力强、从政经验丰富的高级政府官员,可谓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笔重要的资源。国家培养一名思想敏锐、知识丰富的干部是花了不少代价的。辞官是否造成公务员资源的流失?疑问二:据报道,很多私企声称:主要是看中了这些前官员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据此有理由提出疑问:前官员们虽不在其位了,其在政府中共事多年的同事和相交的朋友却还是在位的。这些前官员会不会利用影响力和人际关系为其雇主提供…  相似文献   

6.
“用人不疑”是古人崇尚的用人之道,它可以使下属放开手脚,放胆实干。但是我们不能因信任而放弃对干部的监督。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一些成果,一大批优秀人才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但也应  相似文献   

7.
徐宏 《现代领导》2002,(1):46-46
作为人之父母.应该给自己的子女留些啥呢?这看似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但人们在用实际行动填写“答卷”时,却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李文波 《中国人大》2010,(13):53-53
《尚书.汤浩》有云:"多问则裕,自用则小。"讲的是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反之如果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则会越来越孤立。人大监督中也有一个"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问、如何问、问什么、如何对待问、问了之后怎么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做法给出了答案,值得各地方人大常委会和地方政府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郑荣文  张爱民 《群众》2022,(10):69-6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要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实践中是否敢于说“不”和“行”就是一条重要的检验标准。说“不”与说“行”需要正气敢于说“不”或“行”需要从培植和涵养浩然正气抓起。党员干部应具有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品格,敢于说“不”或“行”就是这种党性修养的具体表现,“敢于说”是一种修养,而“正确说”事关路径选择。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党员干部就能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懂得怎样在“不”或“行”之间作出公正而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不会说”和“太会说”郑州市委统战部政研室如今会多,什么例会、座谈会、茶话会、答谢会、联谊会,五花八门叫人眼花缭乱。大凡参加这些会,你就会发现两个问题,即有些人“不会说”,有些人“太会说”。“不会说”者自演“哑剧”,缄口不言。人家指名道姓请他发言,满...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07,(10):32-32
人的一生中。总会不可避免地、不止一次地说“是”或“不”。说“是”与说“不”。是一种选择、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也是一门艺术。二者运用和处置得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运用和处置得不好,会留下遗憾,乃至后患。  相似文献   

12.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用人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人不疑”会导致被用人的权力放纵;“疑人不用”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真正的有学之士却可能因小人谗言而得不到重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我们应当建立“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新用人观。  相似文献   

13.
哲生 《浙江人大》2012,(4):50-53
近年来,年轻干部的选任颇受关注。从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到25岁美女镇长牟阳,再到23岁副处焦三牛等,人们对年轻干部任职可谓逢提必疑。试问:公众质疑的,真的是干部年龄吗?  相似文献   

14.
舆情往往是社会现实最直接的反应。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公众对于公开选拔干部的体制机制以及公开透明的程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开选拔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不拘一格用人才,尚需要更加透明的程序及公众的参与监督来支撑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疑,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中如何“设疑…  相似文献   

16.
分布在四川南部兴文、珙县、高县、筠连等县一些陡崖峭壁上的一种奇特的古墓葬——“僰人悬棺”,近年以来已成为学术界所熟知的历史文物。但是,这个“僰人悬棺”,自从三十年代登上学术舞台以来,谁是它的主人,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81年3月,在珙县举行的“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上,墓葬的族属问题仍是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虽然会上曾有过一番热烈的争论,最后还是莫衷一是,有待继续深入。讨论中,不少同志对“僰人悬棺”的提法提出一些疑难。他山之石,获益匪浅。但对这些疑难的  相似文献   

17.
刘越峰 《求索》2007,(9):149-151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疑古惑经的思潮。学界普遍认为,在这股思潮中有所谓“疑经”和“疑传”之分。胡瑗是疑古惑经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的《周易口义》中就有很多疑改经文之处,其实,他并不属于所谓的“疑传派”。可见,这种“疑经”与“经传”的两分法并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如今,“环保”已是全世界的热门话题。对于环境问题的分析,需采取“两点论”: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又要看到人类有能力减少全球规模的环境灾难。为此,引用曾流传于法国的“莲叶难题”以及英国学者在产业革命初期提出过的“马粪公害”警告,或许对人们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说“和”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和为贵”的观点。《论语·颜渊》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的说法;宋代林逋的《省心录》中也讲:“和以相处,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这里都为古  相似文献   

20.
说“勉励”     
佐人 《现代领导》2006,(10):30-30
每当我读到陶渊明这首诗时.总是迫切感受到“勉励”两字的重要性。勉励.就是劝勉、鼓励的意思,这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意识与行动加强锻炼与修养的十分重要的精神武器。我们的那些古代的志士仁人,差不多都靠他人诲勉.相互激励、刻苦自勉成为社会栋梁的:当年我们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打江山.离不开勉励:今天在改革、开放年代.我们要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材.同样离不开勉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