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有过一次短短的令人难忘的经历。那是几个星期前的一天,我正在卧室里给我最小的孩子换尿布,我4岁的女儿艾丽莎跑了进来,扑通一下跳到床上,靠在我身边,很认真地问我:“妈妈,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我猜她正在玩什么富于想象力的游戏,于是假装很合作地回答说:“我想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好妈妈。”“你不能干那个,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妈妈了。你还想干什么?”“那好,也许我会当老师。”“妈妈,不行,你已经是老师了。”“宝贝,那妈妈就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了。”“妈妈,你只要回答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就可以了,你可以干任何你想干的…  相似文献   

2.
平时陪孩子走路,总会有说不完的话。此刻许是午后阳光过于猛烈,我有些恹然,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但儿子兴致很高,总试图让我陪他玩起来,他拿出沙包说:妈妈你扔沙包追我,我跑。我笑了:儿子,妈妈可跑不动啊。是啊,在儿子的心里,从小到大,妈妈一直都是那个和他赛跑的人。小时候,我跑到前面,回过头对他说:跑快点儿呀儿子,到妈妈这里来。一转眼,就是他跑得老远回过头嘲笑地望着我说:追我呀妈妈。可是如今他快十岁了,我哪里还追得上。他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常常独自去广场上玩上大半天,他们能够跑上整整一天也不觉得累,他和妈妈在  相似文献   

3.
父女     
记忆中我有一个弟弟。他刚学会走路时,总爱扯我的裙角,走他那歪歪斜斜的步子。 有一次我躲开了不让他来扯,他走没两步摔倒了。大概是他第一次摔跤吧,痛得哇哇大哭,吓得厨房里的妈妈跑了出来,一叠声的问什么事什么事。 是的,妈妈,我还有一个妈妈。妈妈没骂我为什么把小弟弄哭了,她连重话也不会跟我说半  相似文献   

4.
姜米粒 《新青年》2007,(3):48-49
小时候上幼儿园。班上有个小朋友刘丽丽,妈妈是上海人。有一次,刘丽丽的妈妈接刘丽丽的时候发现刘丽丽的后腰是湿的。立即惊呼起来,哎呦~~丽丽呀!你的后裤腰怎么会是湿的?刘丽丽答曰,尿的。刘丽丽的妈妈打了一下刘丽丽的屁股,这么大了怎么还会尿裤子呀?长着一张苹果脸蛋的刘丽丽小嘴瘪了一下,伶牙的妈妈生了一个语迟的囡囡。刘丽丽瘪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第一次     
笨猫 《新青年》2002,(12):49
有一天,在酒吧里和几个朋友聊天。大家天南海北地聊着关于网络的奇闻怪事,很无聊。这时候,我身边的阿亮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题目,他坏笑着说:大家做个游戏吧,每个人讲一个故事,题目是“我的第一次”。猫猫,你先来。哈哈,讲故事我最拿手了,我干了杯冰啤,给他们讲自己第一次恋爱的故事。可惜,故事还没讲完,大家已经开始起哄了,都说太老土。没办法,我只好靠在沙发上,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小笑话     
俏皮一次 ,一位教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了一段古时候的笑话 ,其中说到古人把接吻叫两个人做成一个“吕”字 ,很形象 ,有口对口的意思。可是 ,这时一学生提问 :“那么 ,‘品’字是三个人接吻吗?”老师正待发怒 ,另一个学生又说 :“‘器’字是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课堂顿时哄笑四起。作家与厨师一天 ,作家对厨师说 :“你没有从事过写作 ,因此你无权对此书提出批评”。“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 ,“我一辈子没下过一个蛋 ,可我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 ,母鸡行吗?”贪官判钱从前有三位秀才在路上捡到一串钱 ,都说自己先看到 ,应该归自己所得…  相似文献   

7.
诚信即生命     
有一位道德家十分看重诚信的价值,他认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人走向善是从讲诚信开始的,人走向恶是从不讲诚信为起点的。他说,人若讲诚信,那么即使犯了错误也会改正,而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么这个人就无药可救了,不讲诚信是人性恶中之恶。这天,他突发奇想,他决定向国王请求,放一些讲诚信的死囚出狱,赦免他们的死罪,以此在社会上推崇诚信的道德理念。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国王的赞赏。不过,国王提出疑问:你怎样知道谁讲诚信谁不讲诚信呢?道德家说:在下自有办法,照我说的做就是了。国王觉得道德家的主意挺有趣,也很有价值,于是就同意了道德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琼雨海 《新青年》2013,(8):44-45
·1·小时候,妈妈反复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放羊娃因为经常说谎,大家都不相信他,结果羊被狼吃了,自己还滚落山坡,受了伤。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不能撒谎,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可是,一直以来我的诚实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益处,最近反而给我增添了很多的烦恼。那天,徐子萱跟一群女生叽叽喳喳讨论着什么,只听到她故意扯着嗓子,假声假气地说:"我觉得男生的肤色黑一点比较帅气,就像张英硕那样的。"而张英硕就在教室的一角坐着,明眼人一听就知道她是故意说给他听的,而无非就是想让  相似文献   

9.
正到了德国慕尼黑,女儿带我们去了"英国花园",她说她曾经来过一次,是在冬天,看见一望无际的雪原上有些林子,超大,有条河穿过了雪原。而我在纳闷:为什么叫‘英国花园’?是英国人在这儿建的花园吗?后来查了网上,原来,在西方园林史中,英国园  相似文献   

10.
“粗赖”,是马来西亚华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意思是亲戚、亲人。有人说是客家话,有人说是马来话,我没有考证过。不过在马来西亚,不仅客家人会讲,广府人、海南人、福建人,甚至马来人、印度人也都会讲。1998年7月9日,我第一次重返马来西亚,在新山一家餐馆里用餐,服务员听说我是中国来的,连声说我是“粗赖”。一声“粗赖”,蓦然唤醒了我在马来西亚生活时的许多记忆,使我有着久违了的感觉,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今年6月16日———27日,我与哥哥黄辉华结伴第二次重访马来西亚。对于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经常回中国来寻根问…  相似文献   

11.
药房     
我妈妈是个乡村医生,所以从小我就看惯了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幼簇拥在我家的药房内,震耳欲聋地叫着喊着,诉说病痛,询问药价和服用剂量,间杂着刚打完针的孩子的尖声哭叫,那场面恐怖极了。妈妈在柜台后从这头到那头,又回到这头,忙得像个钟摆,打针,拿药,输液,收钱,都是她一个人。有时我帮她干点拿药找零之类的活儿,就会有熟识的病人夸奖:“小姑娘这么小,就能帮妈妈干活了!”妈妈则骄傲地谦虚着:“还小呢,都上小学了!”这句话后来变成:“还小呢,小学都快毕业了!”再后来变成:“还小呢,都上中学了!”最终演变成:“还小呢,大学都快毕业了!”每当无人…  相似文献   

12.
她,一个北京大栅栏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爱生活、懂生活.大学毕业后就背起行囊去周游列国,并且是到陌生人家里做“沙发客”.不到一年,她游历了23个国家,她不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也把她的快乐和友善传达给了世界各国的人们……做沙发客的妈妈,影响了女儿2007年,索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东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入学之前的几个月,索婧抓紧时间到餐馆去打工,在索婧的心里很早以前就有一个理想,去瑞上、意大利去滑雪,去巴西去看一场足球赛.当然了,懂事的索婧是不会伸手问妈妈要钱的,她要用打工赚来的钱去自助旅游,她还买来了许多关于自助旅游的书为自已的出行做准备.就在大学开学之前,索婧背起了背包,第一次一个人出行到深圳、香港……一贯也喜欢旅游的妈妈懂得女儿的心,放飞了女儿那个长了翅膀的心.  相似文献   

13.
日照文脉     
在去山东日照的火车上,我对文学评论家黑丰说:“到了目照,你千万别说你是文化人。”黑丰用他那湖北口音“呦”了一声,这音调是上拐的,表示有点疑问。我告诉他,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多少年前在日照的一次笔会上,作家刘恒说的。记得在场的陈祖芬、米博华等一干“文化人”也连连点头称是呢。  相似文献   

14.
马德 《新青年》2005,(8):10
记者在山路上碰到了一个乡下的孩子。记者问,每天要走几里路才能到学校?孩子回答,5里。记者问,你觉得这里苦吗?孩子说,不苦。记者一愣,接着问,这里闭塞、荒凉,生活条件这么差,为什么你还说不苦呢?不等孩子回答,记者又接着问,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孩子说,在很远的煤矿下窑。妈妈呢?在家里种地。问到这里,记者满以为可以得出他想要的答案了,于是接着追问道,难道你觉得这样还不苦吗?孩子低头沉默了一下,缓缓地说:爸爸知道下窑很累,也很危险,但爸爸每年过完春节就去了,到年底能挣回足够一家人一年的花销来。妈妈每天忙完地里的活,做熟饭,便站在黄昏…  相似文献   

15.
出类拔萃     
"接受现实吧,妈妈!我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每当我听到15岁美丽而聪明的女儿说这话时,心头都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同其他孩子一样,女儿从前一直是充满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世界.她会画画,她能跑步,她还会唱歌.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至少是她的家人,她的保姆,她的幼儿园老师,她的朋友会说她不是一个独特的、天才横溢的女孩.  相似文献   

16.
又到了放榜的日子。6月23日,每年到了这天,参加高考的考生们便会大不安。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学习生涯,到今天,就会有一个结果了。按我们的说法,这叫"揭锅"。一般到这时候,空气中,便凝着浓得化不开的兴奋与惶恐。然而今年,却格外清静。黄昏时分,甬路上,见几位同事,正悠闲地踱着。一人高声问过去,分出来没有?另一人便朗声答过来,刚上网查了,还没出来。  相似文献   

17.
团团画画     
正团团是我外孙子的乳名。团团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团团2岁半时,他妈妈给他买回一个写字板。那板有专用的笔和板擦,不管画上、写上什么,只要从这头往那头一拉,便一切全无,就像什么都没沾过的一样。一次,团团妈妈用一些抽象的词汇告诉团团用画表示出来,团团还真的有点感觉。比如,他妈妈说画个春天,团团就画出几条线,并且解释说:柳条。他妈妈说夏天,团团就画出一个大圆圈,圆圈周围再点上一些  相似文献   

18.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3,(6)
应征有一天,某高级公司要人手,一位高才生跑去应征。老板问他说:你想要什么工作环境。那人说:我想一个月薪水10万,一年有一个月让公司用公费让我出国,公司还要用公费让我租房子。老板说:我一个月薪水给你20万,一年有两个月公费让你出国,公司还送你一栋房子。那个人惊讶的说:不会吧,这么好,该不会是跟我开玩笑吧。老板说:是你先跟我开玩笑的。多少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西班牙在十五世纪发生了多少次战争?”“六次。”一个学生很快就答出来了。“哪六次?”老师又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惩罚法…  相似文献   

19.
因为卑微     
人北野讲过一个故事。王蒙在文革期间被批斗,诗然后被送到新疆农村劳动改造。从上海到新疆农村,其间的反差何其巨大。即使是水土差异,也足以让人痛不欲生了,何况王蒙是个有政治污点的人。在贫困的农村,王蒙却受到了农民的礼遇。农民们并不认为王蒙是个坏人,他们以最淳朴的方式帮助王蒙。那些个本来足以折磨王蒙的流放日子,却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情。多年后,王蒙返城了。再然后,王蒙成为中国文坛的巨斗。有记者追踪当年善待王蒙的农民。他们在新疆找到了那位农民,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保护王蒙。那位农民说:“因为,这个世间除了国王,还需要诗…  相似文献   

20.
海啸·救援·国际危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及海啸爆发后,国际社会发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可以说是一场针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危机管理。它不仅表明全球化时代人类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凸显了加强全球性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