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向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从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向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从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向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寻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本文对实现上述四次转变的发展过程、重大意义、影响因素及其启示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90年奋斗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陈文华  石绍斌 《求实》2006,2(7):62-65
经济体制与宪法体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带来宪法体制的转变,而宪法体制的转变也必然促使经济体制的嬗变。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均是经济体制转型的产物。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现行宪法也就必然要诠释着这种社会的转变,向人们展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孕育、部门和地方立法到全国统一立法的三个时期,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竞争基本法主体,以单行竞争法、附属竞争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竞争法体系,竞争立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竞争法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合乎规律的当然结果,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微观缩影和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我国监督领导体制经历了从党政监督领导体制向党和国家监督领导体制的转变,历经恢复、探索、发展和相对成熟四个阶段。在监督领导体制的设置上,由"单一领导体制"转变为"双重领导体制",并进一步发展为当前的"双重领导、一重监督体制";在工作领导体制方面,由"纪检一肩挑"发展为纪检和监委"合署办公"。这些转变不仅加强了党对监督工作的领导,也彰显了党内监督主体和国家监督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从建国之日起就确立了和平外交政策.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共的和平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建国初的"一边倒"向1950年代中期乖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一边倒"政策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从"一边倒"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选择,但"一边倒"冷战体制下的和平共处原则难免会在实践中暴露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一 我们处在伟大变革的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两大历史转变事关全局,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于局部领域、具体工作中的变革,那就更广泛、更多样,它们同样对人的思想和人们活动的条件、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进步伴随着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和治理变革。其历史起点,是改革封闭僵化的经典社会主义体制、摆脱集中式-运动式的治国理政方式;其逻辑进路,经历了从局部性结构改革向全局性治理改革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以组织化权威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内核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基本成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国家上层建筑进行的集中改革与调整,推动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此模式和体系为行动依归,着力推进全局性治理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经济体制上来看,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经济类型上看,则是由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从经济改革的进程来看,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劳务市场等都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竞争日趋活跃,商品价格体系的改革已接近完成,中国经济商品化的程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就此而言,中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迈向“多中心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治安体制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构成,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来看,中国社会治安体制经历了从静态模式到动态模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机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来自农村、非公经济组织、流动人口、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社会治安问题对深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国际经验和新公共管理理念来看,对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白芎滦化应该倡导“多中心治理”理念,以社区为导向。  相似文献   

11.
正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如果不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限制,中国不仅不可能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而且中国转型的目标(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至今历经40年历程,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从比较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40年最鲜明的时代标志与时代使命。文化体制改革历经初步探索、扩大探索、全面展开、持续深化等四个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考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轨迹 ,分别作了三次转变的概括。第一次飞跃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中心从城市到农村和从初步的认识到理论的系统化的转变 ;第二次飞跃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从初步的认识到理论的系统化的转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 ,探究国情 ,寻求发展中国的道路 ,是体现于两次飞跃中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看,在利益法则驱动下出现了资源流动性偏好从而产生城乡二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由二元到一元的转变。从我国实践上看,城乡关系大致经历体制分割、修复、波动这样三个时期。实现二者的协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自由观"经历了从"外-内的限制"到从"内-外的内省式"转变,唤醒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使更多的人摆脱了传统的框架,有更多的勇气去挑战,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与此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自由观"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的"自觉式"转变,使更多的人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变革中去,为国家的发展主动地付出。产生如此转变的原因有政治、社会、思想、教育等方面。这场转变促进了"重视个人解放""直接行动""勇担责任"的五四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生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主要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从社会主义概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转变,即从摹仿模式转变为创新模式。第二次则进一步转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推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1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前一个转变的根本要求是深化改革,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后一个转变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发展,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抓住了这两个转变,就抓住了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够顺利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浙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浙江是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从而也先于全国多数省份遇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方式的重构问题。从基本脉络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经历了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到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的文化部门推向市场、在市场化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生产自救”,再到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原则,进而实现了从传统“文化事业”到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要在走入市场的过程中尽快地转换经营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场重大的全方位的变革。面对这场变革,国有企业中的党组织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强化和发展。 我国的企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党委一元化领导、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转变。目前,企业正在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机制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机制转变。思路比较清晰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重大课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何重新界定政府权限范围、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