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正当程序中的说明理由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明理由是公权力机关对其作出的决定或裁决进行正当性证明的逻辑过程,是正当程序中的重要一环,反映着正当程序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在长期的发展中也逐渐成为英美法系司法判决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我国对此项制度的关注程度不够、研究不透彻,现有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脱节,直接影响着行政行为效力的实现与认定,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治安管理处罚说明理由制度就是公安机关在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拟作出或者作出处罚时,必须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说明作出该处罚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理由、证据和自由裁量的主要因素的制度。它的法理基础是宪法中"国家车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以及行政控权理论,拟给予处罚时没有说明理由以及说明理由时间倒置,将导致处罚决定无效;说明理由错误或者不充分并不影响正式处罚决定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逮捕制度包括批准或决定逮捕制度与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两个层面的内容.要贯彻"少捕慎诉"的理念、切实降低羁押率,需要重新审视逮捕制度的三个关键词,即"逮捕必要性""社会危险性"和"羁押必要性"的内在含义及其关系."社会危险性"的行为模式可归纳为"妨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继续危害社会"两种类型.对社会危险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2,(29):33+39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羁押率高、超期羁押等问题较严重.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设立了检察机关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制度,强化了检察机关对被告人审前羁押必要性的法律监督,切实落实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本文以上述新规定为切入,分析建立该制度的原因、效果,并结合实践对具体适用该制度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周丰华 《法制与社会》2010,(22):249-250
逮捕是对未定罪的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并非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由于其涉及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所以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随着司法文明的进步,各国对于实行逮捕、羁押之类的强制措施都很慎重。最高人民检察院多次强调应当降低逮捕率,对于"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不宜逮捕。  相似文献   

6.
彭舸 《法制与社会》2013,(25):160-161
逮捕是国家司法机关所采取的、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它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因为它不仅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且逮捕后除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符合变更强制措施条件的以外,对被逮捕人的羁押期间一般要到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为止。正确、及时地使用逮捕措施,可以发挥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串供、毁灭或者伪造证据、自杀、逃跑或继续犯罪,有助于全面收集证据、查明案情、证实犯罪,保证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如果过量适用逮捕,错捕滥捕,就会伤害无辜,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和权威,损害公安司法机关的威信。因此,明确逮捕必要性条件,完善逮捕程序,更好的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轻罪案件在基层检察院审查办理的案件中占绝大多数,其法定刑较低,社会危害性较小,具有适用非羁押类强制措施的基础条件,但是实践中仍以适用逮捕为主。推行轻罪逮捕必要性证据移送和审查制度将有效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在强制措施适用上存在的高逮捕率和高羁押率、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率较低的问题,更加合理高效地为刑事诉讼程序服务,更好地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文章将从刑事司法理论、执法观念、现实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尝试寻找解决办法,为该制度的构建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简论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栋 《行政与法》2004,(2):69-71
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深嵌于现代社会的权力治理结构之中,它的说服、自律、证明等功能皆指向制衡行政权力以保障人权这一法治的终极价值追求,而建构良好的制度设置以承载其诸项功能,已成为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急务。  相似文献   

9.
行政程序中的说明理由制度是贯穿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其主旨是体现行政公正原则。凡是以平等、民主为旗帜的国家都会在行政程序法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基本原则,因此,说明理由制度是行政程序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本文主要从行政行为说明理由的界说、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产生的法治背景及理论基础等几个方面对说明理由制度作了简要分析,并在分析我国说明理由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说明理由制度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无罪推定与保障人权原则,逮捕作为未决羁押处分,应当受到严格规制。我国三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均对逮捕制度进行了改革。1996年修法,修正了逮捕的证据要件;2012年修法,明确了逮捕的社会危险性要件即必要性要件,确立了准诉讼化审查程序模式,并构建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证研究表明,这两次修法对逮捕适用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未能有效减少逮捕适用,过度适用逮捕的问题未获解决。根本原因是,检察机关惯于先行作出"有罪认定"进而奉行"构罪即捕",不能真正履行逮捕社会危险性即必要性要件审查义务。2018年修法,仅在逮捕条件条文中增加一款社会危险性考虑因素的规定,并无实质意义。鉴于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模式无法克服自身局限,遭遇改革瓶颈,建立法院统一审查逮捕模式从而实现逮捕审查司法化方为出路。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行政说明理由制度包括普通法和制定法两类。在普通法上,行政说明理由制度还未成为一项普遍承认的原则,但是法院也有条件地承认其存在。在制定法上,澳大利亚的《司法审查法》和《裁判所法》对行政说明理由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内容主要涉及两类:第一,提出行政说明理由申请需要具备三个实质性要件;第二,申请人必须遵守的程序要求。我国可以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施行.相对于现行刑诉法而言,新刑诉法在逮捕制度上有了明显重大的进步:即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逮捕的条件,既增强了可操作性,又统一了逮捕标准,为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新刑诉法的制度设计下,该如何构建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呢?  相似文献   

13.
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放到日益要求精细的过程,许多法律、法规开始注重说明理由制度的建设。但现在的立法中可看出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全面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希望能得到些许共鸣。  相似文献   

14.
裁判文书的功能不只是记录了审判权的应用,更重要是表明权力运用的公正。将法院作出裁判文书的理由写得一清二楚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对司法审判活动监督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提高法官素质,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以及实现法律的教育功能。针对目前判决书说理部分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并努力使之完善。  相似文献   

15.
钟铃 《法制与社会》2010,(26):263-264
逮捕是刑事诉讼法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司法实践证明,合理适用逮捕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而滥用逮捕措施则会严重地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损害司法机关公正办案,执法为民的形象。因此,我们在审查逮捕案件时,如何依法全面正确掌握逮捕条件,正确适用逮捕措施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正确理解逮捕条件,进一步完善逮捕制度作了简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修改,对应当逮捕的情形进行了细化,为保证逮捕条件的正确适用,需要建立一套评估机制,规范自由裁量。逮捕必要性量化评估机制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建立,旨在通过量化评估,保证逮捕措施的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学》2016,(5):37-48
理由是将特定事实带入某一法律要件作出决定的原因说明。在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时,不说明裁量理由,就无法让人知晓为何在裁量权的范围内作出该决定。根据行政法治原理,应当将说明裁量理由设定为法定义务,以论证裁量决定合乎法律。公开裁量决定的判断和选择过程,这既有助于抑制行政机关的恣意,也有助于说服行政相对人,也便于私人寻求救济和司法实施审查。裁量理由与裁量决定应当具有同时性和一体性。没有说明或者说明不充分时,因行政机关没有按照要求说明裁量理由,为尊重行政机关的首次判断权起见,法院应撤销裁量决定;如果行政机关在事后以其他理由替换原先已说明的理由,在没有改变主要理由时,法院则可基于诉讼经济原则一并审查,一次性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及遭受的质疑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在坚持现有逮捕必要性标准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完善我国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理念,构建"三方审查"方式,完善外围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何艳峰  刘瑜 《法制与社会》2014,(11):253-254
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的大范围修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特别是对逮捕条件的明确规定,成为了强制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将曾经故意犯罪作为迳行逮捕条件之一,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但其过于绝对、宽泛的规定不符合辩证法的规律,实践中亦难以做到个案的公平,需要立法和司法更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张嵩 《法制与社会》2015,(3):295-296
流动人口①犯罪是我国现阶段城市综合治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流动人口管理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于涉嫌犯罪的流动人口适用逮捕必要性的现状的原因分析,在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