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等现代化力量的强力作用下,伴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持续消解,我国乡村文化传统历史地进入实质性的解构与重构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我国乡村文化传统的生命因子激活,切实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经济,全面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乡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恢复乡民的文化自信力和创造力是促进我国乡村文化传统现代复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种特定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各个方面,如农村的地方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艺、传说传奇、婚丧嫁娶、群众体育等,它一般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在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种特定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各个方面,如农村的地方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艺、传说传奇、婚丧嫁娶、群众体育等,它一般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日益形成的农耕文化。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是实践思维方式。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文化也必然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相通之处对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
鄂伦春族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文化,包括渔猎文化、居住文化、图腾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鄂伦春族的"适度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家贺 《学理论》2013,(21):183-186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只有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命脉,滋养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渊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神聚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要在世界大变局中将传统文化播于外域,以传统文化为底色构建权力文化网络,融传统文化于民众日常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一、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然而,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难以承受的干扰和冲击,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发展关系,就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历来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他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并且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面对全球化发展格局,人类需要重新阐释文明的价值,重新定位本民族文化对世界的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心也在增强。费孝通先生曾认为,文化自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自身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此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在基于中华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如何健康发展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王斌 《理论导刊》2008,(5):109-111
崧泽文化属于长江下游地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序列中的一个文化类型.崧泽文化是太湖流域非常重要的文化,对长江下游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它的研究可以为了解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资料.欧美学者关于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的理论为崧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道德、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家规宗法"等传统文化对维持乡村社会生态的有序运转起到了重要的"软控制"作用。但随着城乡交流的深化,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不断加速,乡村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生态链受到破坏,对乡村社会的约束力也越来越趋于弱化。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系统性和动态发展性等相关理论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软控制"的历史作用和在新形势下其对乡村社会"软控制"的生态缺失,并提出构建传统文化乡村社会"软控制"生态链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苏亦飞 《理论导刊》2020,(5):118-123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振兴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说")和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本身创新性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自信培育面临困境。有效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必须在把准价值导向、契合主体需求、夯实现实基础、激发多元参与和实现转化创新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4.
季建林 《党政论坛》2010,(21):25-26
人类价值体系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的历史选择。历史选择中的文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个社会的基本特征。构成人类文化的还有其它要素,如地理、民族、人种、制度、宗教、风俗、语言、文艺等,考察人类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演进,不仅要考察生产方式,还要考察文化的其它功能与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与特点,对价值体系的构建发挥重大作用并赋予价值体系的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没有文化上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现代化。因此,深入审视和探讨文化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全球化中的中国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如何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理性认识我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发挥其优越性,在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超越中构建既立足实际,又前瞻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能量。民俗文化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依附于人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正确认识民俗文化的优秀价值和重要作用,充分发掘民俗文化在农村文化中的精髓,继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文常明  王倩 《学理论》2009,(18):95-95,132
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核心体现。文化是融入百姓生活中的,是民族特点、民族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今天仍然可以成为当代人安身立命、成就事功、和谐相处的智慧。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是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有诸多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核。  相似文献   

19.
李薇薇 《学理论》2012,(10):103-104
文化是乡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切入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乡村文化的现实困境,通过保护传统文化、加大人才支持和走产业化道路几个方面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实现乡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肖燕 《学理论》2014,(2):127-128
赣南是一块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其中留下的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国红色文化中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因此红色文化对赣南苏区的振兴起着重要的作用,赣南苏区的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弘扬。红色文化与苏区精神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作为中国革命老区的赣南,理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加快建设文化体系,推动红色文化弘扬,不断开创赣南振兴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