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关键在于途径的选择。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看,在我国,“法治自然演化论”不可取,而“法治推行论”具有其必然性。在法治推行过程中,应采取“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双轨制,并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实施依法治国的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水平,各级党校应当成为新时期培养法治型领导干部的“黄埔军校”1、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我国的依法治国,不同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西方各国走的是“内源发展型”或“社会演进型”的法治道路,而我国走的是“执政党推进型”法治道路。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依法治国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早日建成。我国的法治提出在党、组织实施在党、最终成败也在党。2、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提高各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政治体制、政府管理职能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论述政府既要“掌舵”(决策、指导)又要“划浆”(执行、服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质疑美国学者奥斯本、盖布勒提出的政府“掌舵论”,并从我国国情出发,阐明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掌舵”、“划浆”优化高效政府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理论话语。这些话语是该时代学者理论思考的一个表现。在世纪交替之际 ,在学术界 ,再也没有比“现代化”、“法治”和“法治政府”这些话语引起政治学者和法学者关注的了。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在现代化、法治、法治政府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由沈荣华先生所著的《现代法治政府论》(以下简称“该书”)一书就从这些流行的、人们“熟知”的话语入手 ,来破译其中的密码 ,提供一份中国学者的答案。“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源于 18— 19世纪的西欧英、法等国 ,然后席卷全球。《现代法治政府论》的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依法治国方略含义的分析和对依法治国方略类推作法的批判,指出依法治国在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紧迫任务是把公共权力的异化,即腐败行为遏制到最低限度;为此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走政府推进型的自上而下的渐进式道路。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体制、政府管理职能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 ,政府既要“掌舵” (决策、指导 )又要“划桨”(执行、服务 )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美国学者奥斯木、盖布勒提出的政府“掌舵论”是值得存疑的。从我国国情出发 ,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掌舵”、“划桨”优化的高效政府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俊人  刘丹 《行政论坛》2009,16(3):F0003-F0003
杨海坤教授与章志远副教授合著的<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一书最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武明 《学理论》2012,(4):26-28
我国宪法已将依法治国列为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建设法治政府乃是其重点和核心。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对"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系统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和科学界定。针对性地提出当前我国建设法治政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和我国法律体系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思路逐步实现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用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诠释和践行依法治国,一要根据中国现代化进程阐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和巨大意义,二要用现代的国家观、法治观解读"法治中国"、"依法治国",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充分体现现代法治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道路选择上,坚持客观必然性和历史主体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在道路特质上,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在道路布局上,彰显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符合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与系统论的要求;在道路实现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规律预存与封闭固化的,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1.
法学教研部     
《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3):F0002-F0002
法学教研部致力于中外法制理论研究和党校法学教学工作。主要倾力于我国宪政和政府法治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本教研部有教师七人,其中教授二人、研究员一人、副教授二人、讲师二人。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道路问题,是最为世人关注的大问题。中国选择什么道路,中国向何处去,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会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和大国之间的力量消长。"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本质上都是以话语形态出现的包含对中国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焦虑和恐惧。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经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地区发展差距拉开是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和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适度的地区差距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比较优势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发展战略指引下,东部地区率先进入了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并带动我国...  相似文献   

14.
任平 《理论视野》2013,(10):12-14
一、只有站在历史观的高度才能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必然性 提出“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一关联性主题表明:一方面,在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们要摆脱“左”右思潮干扰而实现道路自信,不仅需要从百余年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现实选择的经验教训中加以论证,还需要从改革开放30多年建设所取得的成功实践和与日俱增的世界地位中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5.
一、何为“中国道路”中西学者对“八大”认识上的不同观点   八大作为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一次重大会议,国内外学者都给予了足够的注意。但是 对八大的评价上,中西学者的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 (以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为例)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 初步成果。”这一论断,肯定了八大寻求中国道路的重大贡献。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七十年》以“八大和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为标题,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自由的美学意蕴孙慧玲问题的提出。客观现实世界是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必然性运动、变化、发展的。这个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仅决定着外部世界,而且也决定着人自身的一切行为,既然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客观必然性的支配和限制,那么,人岂不成了举手投足都受必...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2)
法治政府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具有特殊优势与特征。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面临一些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如下:树立法治理念;依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8.
罗星 《求知》2015,(4):7-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方面,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维度,以及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要求的角度,提出要从不同的层面推进依法治国。无论是思考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还是探索依法治国的动力,或是寻求依法治国的路径,党的领导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理清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对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19.
论市场、政府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对政府和法治提出了不同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应当尽快完成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化,并在法治原则的制约下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明确了民主、统一、稳定、法治等政治发展目标,并为之付出了极大努力;二是理顺了各种政治关系,实现了社会整合,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三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