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编辑的整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臣 《世纪桥》2002,(3):56-58
我们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既要研究其客体,也要对其主体进行研究,还要研究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编辑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存在着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编辑主体是指从事编辑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即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是指在编辑工作中与编辑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现象,即以稿件为核心的编  相似文献   

2.
党员主体意识就是党员对自身在党内的主人翁地位的认识.部分党员的主体意识弱化,主要是由于党内民主参与的缺失.只有加强党内民主参与,实现普通党员民主素质和参与技能的极大提高,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才能真正确立党员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7,(3):17-17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政策客体观下,目标群体是作为政策客体存在的,这种认识不仅违背了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和外在规定,造成了政策制定、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对立地位,而且混淆了目标群体的主体形态和依附属性,导致了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关系的混乱.因此,需要对其客体地位进行反思和批判,树立其政策主体地位,同时在新政策客体观下,重新思考政策客体的构成.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只有具有浓厚自觉主体意识的农民,才能清醒地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地位,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看作是自己的事业,积极能动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得出了单主体论、双主体论、多主体论和主体间性论等不同的说法,但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含领导人、教师、媒体人和家长等四类,构成了一个锥体状。其中领导人是"四主体"锥体的中心,家长、教师和媒体人三者构成"中介主体",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同时又与教育客体构成一个反向锥体,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梭形"结构。  相似文献   

7.
执政意识就是执政党的主体角色意识,是合目的性(民主执政)自觉与合规律性(科学执政)自觉的统一。从执政意识的历史演进看,可区分为自发的执政意识与自觉的执政意识。新时期必须超越带有浓厚的“革命党”、“在野党”思维痕迹的自发执政意识,确立并强化党的自觉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8.
党员主体意识就是党员对自身在党内的主人翁地位的认识。部分党员的主体意识弱化,主要是由于党内民主参与的缺失。只有加强党内民主参与,实现普通党员民主素质和参与技能的极大提高,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才能真正确立党员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王伦光 《探索》2007,19(5):142-14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绝大多数以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来界定价值.需要并非天然合理,需要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以满足需要来界定价值,实质上是把哲学上的"价值"等同于经济学上的"使用价值",这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哲学价值应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效应,从根本上说在于能促进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发展完善,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的“礼”和法家的“法”相结合的礼法文化价值观。在西方 ,人们侧重从抽象的哲学角度研究价值的本体论 ,并形成了各种派别。当代中国主流思想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有用性。笔者认为价值就是标志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特殊范畴 ,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评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王保彦 《探索》2007,3(6):41-43
党员的地位与作用是判断一个党组织特点的重要维度.党员主体地位的保证与主体意识的养成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创造活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明确提出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总结我们党长期建设经验的创新,反映出党的建设的新定位、新视角和新导向.所谓新定位指由以把党员培养为党的决策的积极拥护者、执行者、落实者为主,拓展为主要辅助和保障党员自主决策、自我监督.新视角指党的建设的着力点由制度等硬件建设,拓展到党员自身素质的完善上.新导向指党的建设由外在的教育、约束拓展到启动和提升党员本身的主体意识.因此,尊重和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切实转变思维,在实践中挖掘和提升党员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于欣 《求实》2012,(1):74-77
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延续了以往的热潮,在梳理、省察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予以新的阐发,主要涉及以"客体性"的主体、"主体性"的客体修正教育者主体说,提出多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全民性的受教育者客体,对主体间性说的深入探索,及"实践共同体"说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共识,今后应着力加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对话与论争,破除对"客体"、"主体-客体"关系的绝对化、片面化理解。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由主体和客体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一种双边活动.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对象性来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企业的各级干部和全体党员)在整个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活动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客体;而企业的劳动者(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等)则构成活动的客体.为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融化"和"渗透"到客体中去,成为团结和激励企业全体职工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形象与客体意识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有着自身的内在要求,作为监督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监督动力、监督权和监督能力,而监督客体则要自觉接受监督,正确行使党章赋予的有关权利;党内监督主体与客体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其中,监督主体是矛盾主要方面,监督客体是矛盾次要方面,这种主次关系不能颠倒;党内监督主客体及其关系,是通过具体的监督机制实现和保证的,同时,党内监督机制的其他要素、环节,又是围绕着监督主客体及其关系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白琼  李建珊 《求实》2004,55(6):37-40
客体的“属人性”是客体区别于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客体的生成与主体是同时的 ,没有主体也就没有所谓的客体。客体是人类带有目的性的认识活动的选择结果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需要制约 ,经过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研究目的、领域文化素养的研究者选择 ,并经过理论渗透 ,最终带有作为科学认识主体———人类的深刻印记。强调客体的“属人性”有助于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邓小平自我评价的内容 邓小平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缩影,在他评价客观世界的同时,对自我也进行了科学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全方位的、开放性的。 (一)关于功与过 作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难免发生偏差。邓小平能够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去审视自我,客观中肯地评价了自己的功过是非。他说:“自我评论,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1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邓小平自觉运用了我党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严肃地解剖了自己。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党内生活的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党员主体意识提高这个重要心理基础.本文在党员主体意识提高的产生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党员主体意识的提高对党的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特别是对其可能导致的加大党内的矛盾和冲突,削弱党的团结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一种"双主体-客体"的新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导主体"与"主动主体"的合作互动关系,他们的共同客体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说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及其行为表现。这种新形态既强调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定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关系"是相对于"主客间关系"而言的,其实质在于要视"他人"为主体,按照"主体—主体"的模式思考不同个人、群体、国家间的关系。这既不同于"视人为物"、"见物不见人"的客体主义,也不同于以"自我"为中心、"只见自己,不见他人"、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与"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对主体间关系的论述具有革命性质,这突出表现在他能够站在世界发展高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合中西文明,吸取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从"中西马"三种文化结合的宏大视野思考问题,建构中国新型主体间关系。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处理不同主体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实现中国现代化,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