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磊 《江淮法治》2012,(10):15-17
法治国安邦之利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立法活动的终结。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强调:“社会存在良法,人们普遍遵守法律,方有法治社会。”一语道破法治真谛,良法与守法习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法治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而是具体而平实的守法之治,这不仅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经验总结,也是应对现代民主社会之难题的基本出路。法治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制度建构而实现民主的法治化。法治是守法之治,实质是指立法者遵守规范立法之法、执法者遵守规范执法之法、司法者遵守规范司法之法、守法者遵守规范行为之法。  相似文献   

3.
(一)守法,就是法律的遵守,指的是组织和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或不进行某一行为的活动。前者指作为的守法,后者指不作为的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根本大法对组织和个人守法的原则性规定。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律变成社会生活的现实。根据法治原则的要求,立法之后,法律必须付诸实施,否则,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将荡然无存,立法的目的也无从实现。而在法律实施的诸环节中,守法是…  相似文献   

4.
一方面,法律是有其局限性的,法律体系的形成不等于立法工作已大功告成,还有新的立法任务有待完成;还有司法、执法、守法方面的艰巨任务有待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法律不是万能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还有契约、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公民意识、科学理性、家庭文化等等,都是法治建设的文化环境,影响着立法、司法、执法、守法。这些调节手段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相得益彰;也可能相互抵牾、相互掣肘从而相消相殒。欲推动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便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营造有益于法治发展的文化环境,使外在的法律以及整个法律体系“内化”为内心的信念与要求,从而“外化”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5.
法,治国安邦之利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立法活动的终结。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强调:"社会存在良法,人们普遍遵守法律,方有法治社会。"一语道破法治真谛,良法与守法习惯,不可或缺。法律不仅是写在纸上的,也应是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有执法追上立法的步伐,不折不扣落实,法律才能在人们的心中生根。  相似文献   

6.
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推进全民守法,应当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努力使公民做到信任立法、配合执法、倚赖司法、自觉守法、主动护法,引导公民处理好学法与守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信法与信访、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不断提升全民守法的意识和境界.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从法治的视角思考民生问题,一是要制定良好和完备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要得到忠实执行和普遍遵守。改善民生需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环节落实法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刘锐 《公民与法治》2013,(18):20-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现在法治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治工作的重心也应当从立法转向执法和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从法治与道德建设的相互作用入手,深入研究了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文中指出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在于法律运行的四个基本环节,即立法、执法、守法与司法。假设国家(政府)能够做到立法的公平、执法的正义、守法的道德使命与司法的道德保障,就能够实现法治对道德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正享有最高权威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当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展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因此,树立权威的法律观念是社会主义注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方方面面环节的强化。从我国目前的法治实践来看,认真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问题,保障现有法律的充分实施,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Zo年,是我国立法史上的春天。我国在“有法可依”上成绩斐然。据统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法律及有关法律决定310多件,国务院制定了行政法规750多件;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533多件。可以说,我国已经从法制不健全到拥有了一…  相似文献   

12.
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之治,其内在要素要求人们对法普遍尊重和信仰。培养国民树立法律信仰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通过法制宣传的推动以及长期谨守法律勿循私意等司法实践,司法工作者可以推动法律的精神或原则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来,让公民自发信法守法,引导其确立权利意识与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法制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整个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的夏天,高速行驶的中国法治列车,不可回避地遇到了一个关键词——“公众参与度”。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有一段对法治的经典定义:第一,要制定有良好的法律,第二是法律得到公众普遍遵守。前者易于理解,关键在于立法技术。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已由一个“贫法”国家,变成了一个部门法律齐备、法律体系健全的“富法”国度,在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后者则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民众参与度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5.
苟震 《人民法治》2021,(5):48-50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与道德长期以来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两把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依法治国遵循“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总方针,其中司法裁判结果对公共价值取向和公众行为模式具有示范效应,因而是依法治闰的重点所在。司法裁判公正与否、效果如何不仅决定个案公平正义能否达成,更深刻影响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16.
陈永华 《特区法坛》2007,(6):1-1,4,5
“二五改革”期间,中央从我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将带动我国司法理念、伦理、体制等方面的革新,那么,法官作为重要的司法主体,其应具备哪些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依法治国迈入新的阶段。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从确立法律向有效实施法律转变。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其中司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从法领域看是社会法;从法本位看是社会本位法;从法对社会的反映视角看是回应型法。《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效益受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因素以及法治境界的影响,可以通过贯彻回应性,落实主体保和发挥机制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蔡煜 《中国公证》2002,(4):36-39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机构的调查取证工作,都必须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和规范。这样,既能保障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执行,又能维护社会主体的合法、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当前,除公、检、法等司法、行政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在立法上已有了明确规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88,(3)
法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法律在制定、颁布、实施以及遵守的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社会问题,为立法、司法和守法提供必需的社会信息,探寻解决各种法律问题的社会途径,揭示法律与社会互相作用的机制.它着重研究法律的实际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法制建设的中心问题是法律实施,即如何依法办事.法社会学就是研究法制建设中心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