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文革"时期嫁给当地农民的女知青的亲历者记忆以及旁观者讲述的相关女知青的悲剧婚姻故事的分析,发现:女性解放话语表面上看是革命话语带来的一个后果,但它与革命话语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在农村的传统性别话语中,女性解放话语遭遇失败,即便这一时期有革命话语作为支撑。在旁观者和亲历者视角下的回顾性叙事中,女性解放话语、贫下中农话语、传统性别话语和一般性革命话语,构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在旁观者讲述的女知青的婚姻故事中,往往是传统性别话语占据绝对优势,但其背后却是对这种传统性别话语的批判。在亲历者讲述的同类故事中,则是充满了妥协,甚至还有相互支撑的温情。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凌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和男权制社会的双重压迫下通过女性的特殊的视角和女性独特的叙事手法,重构美国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通过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的比较分析,指出其内容、题材和对生存体验及性别群体的触摸和探索上相似,肯定了她们的女性自觉书写对女性小说的开创性意义,即用"反经验"的叙事角度对女性私人体验进行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4.
王栋亮  刘永生 《学理论》2014,(9):128-129
中国传统社会的性伦文化特征体现了男权与女权博弈的格局。在性别观上,体现了男尊女卑;在婚嫁观上,追求"郎才女貌";在贞操观上,表现为作为"偷腥猫"的男性与忠贞和淫荡双重角色的女性。性伦文化的特征体现了男权社会价值观对女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性别和快乐模型的关系指出:在持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女性和男性体验到的快乐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产生快乐的条件是相同的,是没有性别差异的;虽然信息子代表的内容可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信息子是没有性别差异的;虽然产生神经信号(动作电位)的器官可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产生的神经信号(动作电位)是没有性别差异的;在完全理想的条件下,女性可以建立所有男性都可以建立的信息子,男性也可以建立所有女性都可以建立的信息子。最后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达到自由的心理状态,那么它就应该坚持性别平等原则;与没有坚持性别平等原则的社会性别文化相比,坚持性别平等原则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使我们达到自由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物化、被表现为男性视觉欲望的客体、被表现为私人领域主角,或者被定为弱者等等,这些女性形象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映,也折射出业界和受众社会性别意识的普遍缺失。探讨这种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对策,有助于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7.
性别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因素,女性因性别特质也影响着公共资源的分配。《贝弗里奇报告》是社会保障领域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针对当时面临的现实环境,它沿着婚姻家庭需要对女性保障内容做了全面的规划。性别视角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下女性面临的风险出发,解析《贝弗里奇报告》中女性保障内容,发掘《贝弗里奇报告》关于女性保障的价值理念,以期促进对《贝弗里奇报告》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郑婷婷 《学理论》2010,(22):167-168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183;德拉布尔的《红王妃》与加拿大文学女皇玛格丽特&#183;阿特伍德的《盲刺客》突破时空的界限,运用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和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表现了古代和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  相似文献   

9.
完整的性别概念是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结合。社会对性别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与女性一样,男性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我国男孩群体在身体指标上发生的变化不是危机而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男孩危机的提法反映的是身体/权力话语自身的焦虑,重建男性主体性的工作不应单单着眼于教育方式,而应从对身体/权力话语的反思开始,重建身体/权力秩序才是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女性制度主义作为女性主义政治学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相互融合的产物,在跻身新制度主义前沿领域的同时,还为制度分析增添了性别维度。发端于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女性制度主义研究动向,在新制度主义异军突起的理论背景和性别平等举措全面开展的现实背景下确立为重要的分析途径,日益得到众多具有制度分析取向的女性主义学者的积极推动,并在多领域与多学科的交织脉络中不断发展演进。女性制度主义将浸染社会性别特征的政治制度作为研究起点,致力于协调现实政治生活的结构性要素与能动性要素,通过阐释性别体制、制度变迁以及制度性抵制的复杂关系,对性别化的权力体系及其动力机制予以深入探讨。基于女性制度主义所涉及的学术身份认同、学理资源汲取、学派交流融汇、学科议题嬗变,可以对该分析途径的贡献、不足以及前景进行系统审视。  相似文献   

11.
尚金萍 《学理论》2010,(15):73-75
造成女性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就业、参政等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削弱了女性追求其人生价值的合法途径的取得,增强了社会能量的紧张程度,加之制度规范的缺陷不能有效化解这种紧张,致使女性犯罪增多。减少女性犯罪需要减少性别不平等现象,改革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制度。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2)
女性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化地图的炫目风景,因为性别政治不断对其进行着身份的建构。在民族国家话语场中,女性是一种什么样的身姿?拟以孙犁、丁玲作品中的风景为索引,去分析女性性别身份的形成。即女性总是呼应着民族国家话语的召唤而诞生,或者回归家庭支柱角色,或者像男人一样辗转各色战场。但不论如何选择,形而下的身体总是性别政治角逐的关键,它映照出女性性别建构过程中难以被文化、政治、道德等消融的自然人性的一面,女性永远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相似文献   

13.
漫长的上古时代是人类初步认识自我的童年时期,人类早期建构的性别文化是单向女性的,这种单向的性别文化造就了女性的女神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儒学为理论基石的、构筑精致的、典型东方父权制中的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伴随着女性地位的历史演变而建构起来。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桎梏着中国女性的发展。而且随着这种文化的发达和完善,对女性的压迫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们不断被封建性别文化异化,以致失去尊严、失去独立人格,甚至变成了男性权利的客体(物)。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日本成为中国国际海外劳工的重要输入地。在中国赴日劳工移民中,已婚女性是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法,从性别视角入手,探究已婚女性赴日打工这一家庭策略的产生逻辑。研究指出,两种微观机制推动已婚女性赴日劳工移民的产生:已婚女性与男性相似的家庭再生产责任;已婚女性较男性的打工优势。前者使女性赴日打工更多是一种"整体主义"的家庭决策,其目的是获取稀缺经济资源,缓解预期生活压力;后者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输入地与输出地的性别工资差异,促使女性较男性赴日打工的经济收益更大;其次,一些家庭事务对男性角色的特定依赖以及女性角色作用被家庭支持网络的消解,则使男性赴日打工的隐性成本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5.
焦霓 《学理论》2015,(6):154-155
高校知识女性,以自由的精神、解放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默默贡献她们的学识和智慧。她们在教育、学术和文化领域、社会活动以及性别平等方面对社会产生的公共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社会环境的局限和女性个性发展现实阻碍,高校知识女性面临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与困境。研究高校知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公共影响力,是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实现现实中的性别平等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务劳动是青年女性与男性在家庭中承担的主要责任之一。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社会分工,传统的家务分工把女性置于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本文从家务劳动的性别分工、青年女性对家务劳动分工的知觉、家务劳动分工的解释因素和青年女性性别意识四个方面分析与家务劳动分工相关的问题,以及与社会文明进步相协调的青年女性性别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在国史上,女性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女人当国历来受到各种不公的批评。而本文则基于性别政治和女性主义政治观,对唐书中"东女国"的女主问题进行考察,论述国史上的女主和东女国女人当国的政治问题,并从古中国政治中的性别博弈的史实来说明女性不应该被边缘化,也不应该轻视她们对历史的影响;历史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复杂多面体,不能忽视其它貌似次要的因素。史实表明,只要条件具备女性也可以承担男性所承担的政治责任。未来的政治应当寻求两性的和解,终结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5)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接近自然,而男性以自然为敌,但同时也注意到,造成性别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它不仅压迫女性,也使男性受到压抑和扭曲。基于这一观点,文章选取三位女性生态主义作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具有生态女性主义特征的男性形象,探讨男性可以对生态女性主义做出的贡献,同时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和自然之间和平相处,共建和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词是代言体,凭借自己对于女性的感受,把男性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塑造写进词里;李煜是以自述的方式表达男性对生活的经历,借助阴柔美的形式描写大开大合的情感体验,充满了个性美的光辉;而李清照,大胆抒写自己的女性体验,表现知识女性的精神和女性视角,创造出女性情感的表达方式、词汇。研究这三位词人在词中阴柔美的趋势,为性别文学的发展补充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夫妻双方客观阶层地位对已婚女性和男性主观阶层认同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地位决定论适用于解释已婚男性的阶层认同,但并不适用解释已婚女性阶层认同的形成;多数已婚者的阶层认同呈现出"妻凭夫贵、夫靠自己"的性别差异,女性阶层认同的从属依附心理不仅是传统性别意识的表现,更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已婚女性阶层认同借贷型较多,即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比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已婚男性阶层认同则独立型较多,即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比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由此可见,我国性别平等意识的推进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