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白沙县七坊镇保优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村里那片青翠竹林。“别小看这些竹子,这可是村里的‘绿色小金库’啊!”村长陈亚左高兴地说。进入村里,适逢客商前来村里收购竹子,村民们正忙着砍伐竹子往车里装。村民陈新华说他种了7亩多的竹子,平均每月卖竹子就能赚上近千元。保优村有35户,山多地少,村民一直有种植竹子的传统。近年来,七坊镇政府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保优村的村民种植竹子。目前,保优村平均每户有竹林8亩,全村平均每月都能卖出2万多株竹子,户均月收入近千元。2005年,竹子收入占该村人均总收入的40%以上。保优村的…  相似文献   

2.
李宁 《今日民族》2001,(5):30-32
宝华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境内,落恐尖山北麓,海拔1930米,村民大部分都是彝族,只有少数几户为哈尼族。当地的彝族称这个村子为“么底迷”,“么”指刺竹;“底”意为生长茂盛;“迷”为地方,意即竹林茂盛的村子。 村子始建于清代康乾年间,在此之前,今宝华村村民的祖先散居在大科寨、阿甲格、茶优、韦前等地。据说,当年先祖居住的这几个地方气候炎热,可产双季稻,但村民都不太适应炎热的气候,加之各方盗贼蜂拥而至,村民们常遭劫掠,难于安身。当时,今宝华村一带为密不透风的竹林,耕牛常跑到竹林附近吃草、…  相似文献   

3.
立春后,走进綦江区丁山镇石佛村,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村级公路、人行便道伸向每组每家,一栋栋修葺一新的农房院坝映入眼帘,村民陈天友正在自家林地里查看楠竹笋是否发芽,扶贫车间的村民正忙着酿制高粱白酒……  相似文献   

4.
正"土货"村村有,如何把毫不起眼的"土货"发展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村屯发展和村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是困扰欠发展村的难题。本期小编以南宁市邕宁区华联村发展特色酱腌菜产业和桂平市紫荆镇打造"竹笋之乡"为例,谈谈他们打造"土货经济"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5.
古田竹笋     
竹笋,民间叫做竹肉、竹胎,是福建省古田县名产之一.阳春三月,红雨缤纷,在一片片葱葱鬰鬰的竹林里,春笋竟相破土而出.这里年产竹笋六百多吨,供福州等地的罐头厂加工“春笋罐头”,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竹笋生态奇特有趣,有冬笋、春笋之分.传说三国时代(二二○——二八○年),寒冬腊月,有个名叫孟宗的人,因后母要吃竹笋,便跑到竹林跪哭.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上天便责成“土地爷”催促竹子提前长笋.因此后世有“孟宗哭竹、寒冬长笋”的说法.其实寒冬出笋是竹子生长的规律.早在立秋前后,竹鞭上就开始萌发笋芽;到了初冬,笋体已相当肥大,笋壳金黄色,上有绒毛,这就是冬笋.但因气温下降,停止发育,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来年春暖花开、雨水充沛之时才苏醒过来,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成语的来历. 古田县地处福建东北山区,峰峦重叠,  相似文献   

6.
正绿道穿绕竹林,江水蜿蜒向前,孩童林间嬉闹,村舍点缀青山……这样的优美风光在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随处可见。望着村里新修建即将投入使用的停车场,75岁的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回族老党员、老村委主任白桂连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他和其他村民对村子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最让大家引以为傲的是村民们的团结,齐心协力谋发展。而这,也是他们村,乃至整个乡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经济生活向前迈进的"发展密码"。  相似文献   

7.
绿竹村庄     
卢腾 《福建乡土》2012,(3):35-35
美丽的赛江,两岸风光旖旎。有一流段江畔,苍翠的修篁夹江相伴,绿韵绵延数十里,这道绿竹长廊,秀色更为盎然。在这绿叶婆娑的竹海中,隐现着福安的黄澜、白沙两个古老的村庄。俩村盛产的绿竹笋,颗颗笋粒像金砣砣,壳薄肉白,鲜嫩清甜,名播远近,产品畅销,一笋富千家。因此,片片绿光莹莹的竹林,在村民心中,是一座座晶晶发亮的“绿色金库”。  相似文献   

8.
正光泽县、司前乡两级人大代表,司前村党支部书记林如华,头脑灵活,"点子"多,十多年来,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带领村民致富,推动乡村建设,尽显为民情怀。司前村山多田少,有耕地面积2000亩,山林面积4700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6000亩。林如华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山上抓林竹发展、大田抓多种经营,带领村民发展经济。针对集体林改革后,林子分到各家各户难以规模经营而效益不佳的状况,林如华于2012年  相似文献   

9.
日前有煤体报道,新疆某市北沟一村的“小康村”村民,现在因为还不起盖“小洋楼”的高额贷款利息,而不得不卖掉“别墅”还贷,43户村民中已有17户卖掉了“小康楼”。为扩建道路,将北沟一村的平房拆迁后,付给每家1至3万元的拆迁费,部分村民的地以每亩2.5万元被征收。村民认为盖平房好,可以养鸡、养鸭、养牲畜,可是政府规划不让盖平房,由政府协  相似文献   

10.
刘镇 《当代广西》2011,(21):41-41
"老刘,明天叫上几个人,帮我办好元山垌的那两亩水田。""可以,一个人工一天60元,中午管饭,你看这个价格如何?"家住灵山县陆屋镇申安村的梁大伯,一大早就给该村"田保姆"的"头"刘在光打电话,联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7,(30)
正不开矿、不办水泥厂,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2.52亿元,平均每天有约25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前来"取经",安吉余村,这座4.86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坐标"。人类发展史上,总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浪花",开启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省安  相似文献   

12.
<正>走进博白县浪平乡六江村,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硬化平整的道路蜿蜒至村头,环境整洁干净,让人倍感舒适。村支书廉世江高兴地说:"我们村现在有果园、企业,很多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开上了轿车,生活富裕了!"六江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2010年之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后来,该村做足山水文章,大力发展麻竹、柑橘种植和生态草鱼养殖等特色产业,村民的日2016  相似文献   

13.
局部 《今日民族》2014,(2):59-61
<正>2011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麦克·山下发表了他在云南德钦奔子栏拍摄的《星空下的东竹林寺》照片,令我顿时目光呆滞,不愿再翻阅下一页。照片中,那些因长曝光而被拉成流星雨般的满天繁星,被摄影师安放在古老的东竹林寺身后,这座古老的寺院,配着这幕星空,被追加了更为神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日前,东莞市清溪镇渔梁围村村民向当地纪委实名举担:7月21日,由村委会副书记朱月兴带队,该村首批30多名村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外出旅游,人均花费5880元,按照两批52人计算,总费用将达30多万元。而朱月兴称,这是经过村民代表和村委共同商定的,费用全部为村集体出资,属村民自治行为。我国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  相似文献   

15.
黄锦维 《当代广西》2010,(10):33-33
<正>"经过两位信访代理员的努力,县法院已同意解冻我村8万元的集体资金。"近日,当昭平县昭平镇裕益村的村干部宣布这一消息时,村民们齐声称赞:"信访代理员还真管用,我们不用上访了。"  相似文献   

16.
正东阳市湖溪镇清潭村是远近有名的"幸福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最难得的是村民心齐,村里要干点什么事儿,大家都争着出力。"以前都想往城里走,现在恰好相反。"村民李胜美说,"只是让书记吃点亏,我们得实惠。"村民口中的"吃亏"书记叫李永君。2010年底,李永君当选清潭村村支书前,做运输生意年入百万元,是村里较早开上宝马汽车的能人。当时的清潭村是个有名的难点村、上访村,家里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偏偏要蹚这"浑水",村民也给他浇冷水:"一个不住村里的人来当村支书,哪能搞得好?"  相似文献   

17.
<正>夜幕降临,明亮的路灯下,三三两两的人群沿着宽敞洁净的街道散步、遛狗,大妈们在乐呵呵地跳着广场舞……这在城市习以为常的场面,如今出现在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一个连圩集都没有形成的壮家小乡,让长年外出打工返乡的村民狂赞不已。自美丽广西活动开展以来,山北乡经多方争取筹集了几十万元用于建设排污排水系统和安装街道路灯等市政设施,并大力清理村屯道路垃圾、整治乱搭乱建,每日有保洁员清扫村屯卫生,小城镇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乡村更干净靓丽了。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1,(11)
正吴光潮是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村民看病坚持只收一元并且数十年不涨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一元村医"。半世纪以来,他用心守护着村民健康,像一束光照耀着梅塘村。一元钱可以买到什么?一颗糖,又或是一枚邮票。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一元钱可以看诊、取药、治疗……对村民而言,一元钱意味着信任和依靠。而对于吴光潮来说,"一元钱"是半世纪以来信守对同行的承诺、肩负对梅塘村的责任、恪守对党的信仰。近日,《小康》记者走进梅塘村,探访"一元村医"吴光潮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1,(21)
正韩村河村民过上了"住有别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每年,韩建集团都会拿出五六千万元反哺韩村河村,帮助村子建设、维护基础设施、为村民发放福利。从北京市中心出发,驱车往西南方向行驶,沿途时而是都市楼宇,时而是大片的草地树林。大约40公里处,就进入全国闻名的村庄——韩村河村。  相似文献   

20.
正走进梧州岑溪市安平镇富宁村,两排白墙蓝顶的厂房显得格外耀眼,工厂里的工人在忙着缝制、装运箱包。在工厂旁的代工点,村民正把一袋袋小夹子拉回去组装。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冯石兰的带领下,富宁村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扶贫项目,用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引进企业把工厂建在村民的家门口,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年均收入超过1万元,富宁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安宁"。然而,十年前的富宁村却名不副实,村民守着一亩三分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