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核心是要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前提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进而就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让做制造业的人有钱赚、有前途,提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及人力资本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核心是要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进步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坚持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前提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制造业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本,进而就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要素向生产性活动配置的即以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报酬结构,让做制造业的人有钱赚、有前途,提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及人力资本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实施5年,它是以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目标,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际竞争优势,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新模式的战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美国实体经济持续复苏,本国企业回归意愿增强,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上升,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美国经济"虚实脱节"的状况有所改善。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发生了跃升式的增长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借助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促使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从19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疲态"。经济增长乏力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问题相叠加,加速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去工业化"进程。过度"去工业化"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引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困扰,西方国家开始推动再工业化,但"再工业化"成效甚微,既没有收到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成效,也未能使各国经济摆脱低迷不振的状态。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日渐衰微已是严峻的客观现实,也是一种难以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杨晔 《各界》2008,17(5)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它对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将日渐凸显.<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行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打压。受制于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上升、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以及各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国际制造业资本投资竞争加剧,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制造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核心,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有重要影响。面对制造业外资回流,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以保持我国制造业比重的基本稳定、优化制造业内部利用外资结构,这对于我国"十四五"期间"稳外资"和更好地参与并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金融化和"去工业化"趋势加剧。金融业超越工业制造业及其他行业,成为发展最快的核心产业。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原因在于,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服务业为经济转型提供资金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乏力促使资本通过金融化追逐利润,摆脱经济困境。资本主义金融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贫富两极的极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多种形式的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日益高涨,彰显资本主义晚期的"衰微"走向。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阶段和新的全球视野下,以十年为周期,评判美英等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在实践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发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效果正在持续发酵中,在推动各国经济复苏和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再度崛起,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几点启示:制造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不可动摇的根基;产业更迭加速将加剧产业单一化的风险;技术+创新+需求成为推动产业革命的新动力;全球范围内制造业领域竞争加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国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在制造业国际竞争中将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骨架和支撑,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全球领先,跃居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环球透视公司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19.8%。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工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在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工业化,一方面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由于违背自然规律,使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也受到了重大威胁。中国共产党以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战略位置,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而引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全局。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统筹推进国际社会的新型主体关系,关涉到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利益和主体价值等维度。马克思的"实践主体"内蕴着实现人类社会共生发展的理论旨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主体关系思维。"劳动的实践化"推动实践主体地位的平等化,提倡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理念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地位;主体的生产关系理论指明主体利益的生成动力,要求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逻辑构建国际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实践的人类解放性凝聚主体价值的共通性,为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展确定实现和谐世界之共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郑瑛琨 《理论探讨》2020,(6):134-13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制造业冲击较大、线下实体经济纷纷按下"暂停键"的不利局面,需要为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寻找转型升级之路。依据产业分工理论和产业融合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可通过建立先进制造业工业云、促进先进制造业"走出去"、鼓励融资租赁优先服务先进制造业等方式,以数字化赋能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各国工厂倒闭剧增,失业率上升,政治压力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越来越多国家以"经济安全"和保护本国虚弱产业为由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企业出口。  相似文献   

14.
<正>振兴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如下四个突出特征:(1)经济发展阶段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转变以"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为标志,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工业化进程(1995-2010)》,在2010年前后,北京、上海已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工业化后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产业升级的最大难题,是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如是说。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进行了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16.
拉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清  刘雨 《理论导刊》2012,(6):109-112
拉美国家历史上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迫使农民因失地而向城市迁移。这一方面导致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造成城市失业率上升,收入差距扩大。拉美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社会长期动荡、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受阻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此。本文着力探讨拉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深刻教训,同时,也对中国当前脱离实体经济,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及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美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催生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构中,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实体经济遭遇多方面冲击自2013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重重,受到多方面冲击,面临寒冬。在许召元看来,目前实体经济总体呈触底回稳趋势,但成本高、效益差,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就制造业来说,其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不过国际竞争能力仍然较强。2012年以后,中国制造业从1990年至2011年年均13.8%的增速,快速下降到了2015年和2016年6%左右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当口,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吹响了"再工业化"的号角。面对中国制造业渐渐萎缩的成本优势,本文认为,目前外资制造业的回归主要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制造业的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都对上海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上海的经济结构及发展来说,影响更大的则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在厘清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和确定其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从制造业的增加值、就业、对外直接投资和ISM制造业指数四个方面详细考察了美国"再工业化"的效果,认为美国"再工业化"效果并不明显,并对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