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首部民法典。这部法典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附则,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社会大众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事关每个人"从孕育到亡故"的切身利益。对于民法典的编纂,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由此,形成了以全国人大法工委为主,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  相似文献   

2.
正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婚姻家庭、儿童保护、社会组织……民法典的诸多内容都与民政业务息息相关,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充分反映了人民的福祉就是最  相似文献   

3.
邓慧 《求索》2008,(8):222-224
《德国民法典》以克服理性法思想之局限性的法学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法典。它成为后起诸国立法者所首先考量之圭臬。文章以考察《德国民法典》的编纂思想为中心,分析法典编纂过程中的思想之争、制定所考量的因素等。该法典的整个立法过程纯为学者意见交锋及辩难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成功克服了政治立法、强人政治的干扰。尤为重要的是其吸取了理性万能主义对法典所造成损害之经验教训,始终以谦恭的实证主义态度体察人类之全部生活经验,由是成就了一部逻辑严谨、体系完整而又符合当时德意志民族生活的伟大法典。当下我国亦随社会之进步而意欲制定一部伟大之民法典。因此,适当借鉴前人于此之经验教训乃具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0,(17)
正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民法,社会生活的记载与表达。民法典,"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居于"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地位,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标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民政部门应当严格遵守和执行民法典,将民法典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准绳。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0,(12)
正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次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明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为推动民法典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7.
《群众》2020,(11)
正我国具有盛世修典的传统。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民事司法实践的经验积累,民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的普遍增强,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对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8.
沈腾 《两岸关系》2020,(8):24-26
正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民法典》编纂历时5年,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7编、共计1260条,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成文法,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回顾改革开放40年间的民事立法历程,《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立法技术相对落后,制度设计带有鲜明的行政色彩。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0,(11)
正共和国法治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2020年5月2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热烈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久久回荡。5年磨一剑,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正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之所安,法之所系。5月24日至2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福建省全国人大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典》诞生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是新时代的人民法典.如何准确把握《民法典》精神和主要内容,认真履行《民法典》赋予的新职责新任务,积极回应平等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各方面权利的法治需求,是当前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公安机关要站在法治公安建设高度推动《民法典》实施,从转变执法理念、建立完备的权责体系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民法典》的学习、推动《民法典》的贯彻实施等四个方面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以《民法典》为标尺的更高水平的法治公安.  相似文献   

12.
沈春耀 《中国人大》2023,(11):15-17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我国宪法同民法典具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从宪法视角观察我国民法典,充分认识我国民法典的宪法意义,不论是对宪法还是对民法典来说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寄托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重大实践成果,是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这部民法典处处充满着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与时代特色,传承了民族精神、符合中国国情。民法典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大意义。”《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地方立法树立了典范,也给地方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以学习贯彻《民法典》为契机,坚持把《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落实到地方立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共和国法治建设迎来历史性的一刻——2020年5月2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开启中国民事法律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她很温柔,1260个条文,守护陪伴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也很霸道,出台之后,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对实施民法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们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民法典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0,(17)
正民法典继承编草案对现行继承法作出进一步修改完善,特别是针对民众关心的遗赠扶养协议制度等问题给予回应,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继承制度是关于自然人死亡后财富传承的基本制度,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遗嘱、遗产、继承……这些被我们看作"身后"事,但其实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多数人要经历的"身前"事。我国早在1985年就颁布施行了《继承法》,此次民法典草案继承编与原有的《继承法》相比,都做了哪些修改,又增加了哪些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内容?专家认为,民法典继承编草案,更加符合公民处理遗产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推进老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玉海 《传承》2010,(24):7-9
纵观近年来,围绕我国民法典编纂模式所产生之争论,其焦点在于民法典本身之定位问题。通过对历史上民法典的两种不同定位的分析,总结出我国语境下民法典的价值中立性选择的具体内容。在当今身处宪政时代之大背景下,我国不应再走法国"法典价值化"之路,但可借鉴德国民法典"价值中立"的做法,制定一部价值中立的开放型民法典。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2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再次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作为与老百姓“距离最近”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其实施水平和效果,更是直接关系到每一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幸福生活。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的“落地”,不仅面临着大量的新旧法律的衔接适用问题,如何处理好民法典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也是正确实施民法典的应有之义。最高法院于2020年12月30日完成了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修改制定了第一批与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但《民主与法制》记者梳理民法典各分编时发现,仍有大量的法律问题和操作细节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由此可见,民法典要在全社会落地生根,真正成为一部对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的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让法治中国行稳致远,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