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红旗渠畔的时代强音林建六十年代震惊于世的人造天河林县红旗渠,今天依然奔腾不息,浇灌着林县的青山大地,哺育着近百万勤劳、坚毅的林县人民;六十年代震撼人心的红旗渠创业精神,今天依然是林县人民建设家园的动力和法宝;六十年代震慑天地、奋战红旗渠的林县妇女,今...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人工奇迹,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敢于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渠""生命渠",也是展现中华民族不畏险阻、凝神聚力、奋勇当先、"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力量渠""精神渠"。林县人民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靠什么完成了十年修渠的伟大工程?当来到红旗渠这片土地,亲身感受红旗渠无穷魅力时,一定能寻找到答案。那就是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相似文献   

3.
山魂     
几年前到河南林县考察工作,顺便参观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个红旗渠,但那主要是听老师讲的,后来看了《红旗渠》新闻记录片,印象更深了一些。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亲自考察了红旗渠的全貌时,才真正知道了这项工程是多么雄伟浩大!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林县人民37年前修建这流经晋、冀、豫三省,干道长达200里的红旗渠时有多大的气魄和胆量!才真正被林县人民当年开凿红旗渠的那么一种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深深打动。红旗渠干渠的最下游建有一座控制闸,将上游引来的水分送人若干支渠,再流向全县各个乡村、每块土地。这里还耸立着一座长方体的纪念碑,黑色大理石的贴面  相似文献   

4.
正站在黄河壶口,感受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同样是河,站在红旗渠旁,想到的是林县人民“在悬崖绝壁上双手凿渠”的壮举!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望着涓涓流淌的红旗渠,眼前浮现的是林县人民绝壁穿石的劳作,这是林县人民历时十年,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的“人工天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河南林县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当地老百姓与缺水的命运不屈地进行着持续抗争,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县人民一往直前地追寻着、奋斗  相似文献   

5.
“红旗渠”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吗?张海勤最近,笔者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学习党章的“双学”活动中,看到一部五集政论片《光辉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在论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时,选用了河南林县人民建造红旗渠的...  相似文献   

6.
杨贵,曾任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红旗渠”修建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他执政求实,敢作敢为,讲真话,讲实话,他领导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这样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对红旗渠有一种情结,接触了很多红旗渠精神的文艺作品和先进事迹,他们修渠过程中展现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到红旗渠调研时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一家农户的老公公早上五点出门下午四点才弄到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出去接水结果没走几步把水洒了。老公公对此不敢批评,然而第二天儿媳妇自杀了。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到当时林县缺水到了怎样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修不完的“红旗渠”胡方玉关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过去已写了不少文章。今日所以再提红旗渠,是因为林县新的"红旗渠"的故事打动了我。80年代,林县实施了第二个"红旗渠工程":13万建筑大军打入全国25个省市的250个大中城市、创收40亿元。在北京,几乎每个脚...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1,(12)
正红旗渠这个名字对像笔者一样的60后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曾在学校的组织下,看过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历时十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红旗渠》,对林县人民创造的这个世界奇迹深表敬佩,片中的主题曲至今也耳熟能详。不过,很是遗憾,这么多年来竟然没有机会一睹红旗渠风采。还好,前不久当杨震林把他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写就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寄给我时,我迫不及待地欣赏了这部洋溢着时代主旋律的新书,竟被作者所展示出来的红旗渠故事所深深打动,也算补了一次有关红旗渠历史的课。  相似文献   

10.
<正>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20世纪60年代,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形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林州人  相似文献   

11.
正林州因红旗渠而闻名于世。新时期,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建设目标,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了包括茶店镇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茶马古道"、原康镇休闲度假圣地"皇后镇"、任村镇历史文化明村"盘阳村"等一批示范性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0,(12):13-13
1994年7月21日至24日,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红旗渠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这是一次专门研究新时期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21,(19)
正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表示,红旗渠精神是创业时期艰苦奋斗的典范,更是林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有标签,林州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这曾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吃水难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修建的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声鸡鸣三省闻,河南安阳林州市(原林县)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因着红旗渠的问世而一举成名天下扬了。红旗渠精神感动了整整一代人,我们曾热泪盈眶地观看电影纪录片《红旗渠》,满怀豪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我拍过一部电影——《天河》,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进北京的故事。在筹备和拍摄的过程中,所有南水北调工程参与人员和建设者们都告诉我,他们是靠着红旗渠精神的支撑,才能忍受多年的艰苦条件,开拓了这样宏伟的人间天河。所以,在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当中,我们把红旗渠精神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带摄制组的主创团队两次来到红旗渠,来到林县,去感受当年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数万民工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劈开太行山,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人造引水渠,从山西省境内引来漳河水,解决了60 万人民群众的饮水问题,54 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彻底改变了当地“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环境。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全部工程从开始到竣工花了 10 年时间。 40年前,红旗渠展览曾在北京举办,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再度进京的红旗渠精神展,用珍贵的历史照片、沙盘模型和实物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  相似文献   

17.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林州市政协委员为再建九十年代“红旗渠工程”贡献纪实1993年5月,中共林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发出了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红旗渠工程"的号召,提出厂"力闯百亿,争当百强,全面振兴,实现小康的奋斗Z标,象当年的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  相似文献   

18.
<正>过去的林县是一个缺水、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的地区,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吃水问题,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能够解决?为什么当时10万人苦干能够修成红旗渠?1944年林州解放后,共产党让林州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对共产党的信仰、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促使他们奋不顾身地支持各种党组织的活动和抗日活动,从此这个地方的人就产生了一种红色精神,在血脉里面种下了红色的基因。20世纪60年代初,老书记杨贵带着林县县委一帮人,宁可苦干不可苦熬,在太行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1500公里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伟大的实践必有伟大的精神。红旗渠精神诞生50多年来,不断与时俱进,彰显时代价值,已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继续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与中共河南省林州市委于2017年6月29日举办"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州人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勇敢的优秀传统,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红旗渠精神,蕴含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凝结着党的执政宗旨,展示着党强大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