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在城中央     
我读《桃花源记》,就会联想到我的老家。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可能是环境的相似,相似不仅在于田园风光,也在于偏远。我说我是一个乡下人的话,所谓的乡下,那可是乡下中的乡下了。而我最早的城市概念则来自于父亲工作的县城。一个人如果一直生活在乡村,是不会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乡下人的,就像一个中国人只有到了国外才会明确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正>当别的国家为城市化进程忙碌不堪,竭尽全力建设廉租房,紧锣密鼓打造保障性住房,从四面八方邀请乡下人进城,扩大城市规模的时候,美国那边城里的一部分人早已从喧嚣的城市生活脱离出去,搬迁到郊外或更远的乡下去居住,享受着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在"爱故乡"的大旗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回到乡村、回到故土,将自己在城市中学到的现代化技术、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年轻一代的爱乡者们,正在创造着历史。"我喜欢乡村生活,觉得是一种天性使然。"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的老家在江西南丰县武夷山北麓下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乡村生活,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2000年,黄志友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相似文献   

4.
<正>小时候,我与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常常会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包着的书信和照片,拿出照片告诉我,哪一位是她的父亲,哪一位是她的母亲,哪一位是她的姐姐和妹妹,教我该如何称呼他们。稍微认字,外婆会从那一包塑料袋里拿出书信让我念给她听,我想,这也许是20几年后我到了台湾对繁体字没有障碍的基础吧。我常常在想,时空与缘分的奇妙之处,小时候外婆常常跟我提起的故乡竟是我如今生活的地方。1988年10月,外婆托人辗转从香港带了一封家书到了金门,联络到她的胞妹——七妹,并在1988年12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30)
正通过美学经济,让中国的乡村真正成为世界级的美学产品,让成为和科技比肩生产力的美在乡村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是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原焦作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的心愿。他相信2035年的中国乡村,将成为中国与世界、本土与国际、艺术与生活的纽带,成为留住乡愁、传承文脉的家园,成为城市里人人向往、安放心灵的故乡。  相似文献   

6.
农民情结     
薇妮  ACE 《福建乡土》2006,(5):29-29
住在繁华的都市,踩在水泥路或铺有各种颜色磁砖的地面上,穿行在熙熙攘攘的车辆与人流之间的,并非都是城市人。掐指算来,我已经来到城市十余年了,感觉与这座城市有些格格不入,好象那是别人的城市。我是一个乡下人,住在城里的乡下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后生,浑身上下洋溢着纯朴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价值构建,要建立植根于市民内心的价值认同,让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批判者’转为‘参与者’‘建设者’……"这是2019年最新一期《小康杂志》围绕城市治理话题抛出的观点之一。作为一名远离城市的新型乡村建设参与者、亲历者,我不仅不对这句话感到陌生,反而觉得说到了自个的心坎上。因为在乡村振兴轰轰烈烈展开的当下,我深刻体会到: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核心同样也是价值构建,治理者同样也需要建立植根于村民内心的价值认同,才能让"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相似文献   

8.
《同舟共进》2013,(8):F0004-F0004
慈善公益心语我回中国投资,是要代表父辈们实现一种心愿,为故乡和祖籍国的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心力。我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生活的幸福与完美!——古润金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管理从知之皮毛到深刻理解,已经在实践中完成了从城市建设到城市管理,再到城市综合管理的蜕变,正在让人们体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城市管理概念的形成和范围作一个梳理,权作抛砖引玉。客观上,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管理的认识长期处于不熟悉状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村,大多数人对城市不了解。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回故乡的漫长旅途中,这座城市是一个列车必须停靠加水的大站,停车时间稍长一些。这就是我和这座城市的全部联系。在那里生活着的人,无论是尊贵的市长,还是平凡的市民,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我毕竟是,也只能是一个局外人,一位过客。 当我踏进这座城市,消失在陌生的街道和比街道更陌生的人群之中时,情形就十分不同了。我首先面临  相似文献   

11.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生活在宁波慈溪的一个乡村里,见世面很少。平时吃土菜、穿土布、讲土话、干土事,但那时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很多的乡下人都能上学读书。1972年,我成了村里千百年来第一个高中毕业,并在1973年空军特招文化兵时应征入伍。在苏北盐城某部又经历了一番“乡北佬”式的磨练,于1979年调入上海空军某军军部工作。当年的上海,在我眼里是神圣的大上海,但部队驻地杨浦区却显得破破烂烂。1982年,我依依不舍地调离上海,到六朝古都南京,在南京军区空军组织部工作17年;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概念的界定,原本很清晰,但有时看到听到一些新鲜事,这一概念在我心里反而越来越模糊。就拿业界常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教科书式的形象比喻而已,并没有人真正看过“人咬狗”是怎么回事。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使某件事引起轰动效应,刻意地去制造“人咬狗”式的新闻,我却是实实在在地领略到了。2003年岁末,湖南省株洲市为了唤起公众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文明意识,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真正体谅到环卫工人的辛苦,市里决定,让所有环卫工人放假两天,然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城市的卫生状况在没有环卫…  相似文献   

13.
下雨的夜晚     
刘鹏 《中国保安》2008,(9):71-71
分别一年后的重逢,你的喜悦出乎我的意料。但你依然是我心中的你。久违的心情又开始了重叙,话题很多,从遥远的故乡一直到现在这个城市,从我们的过去谈到现在。你异常的平静坦然,让我有些不自主,我多希望你能再向我发一次火,说明你仍爱我。可是你没有,尽管你刻意掩饰,但你的脸上分明写下了一串串失望。我知道,今后你我行同陌路已不可避免。你说你每天都到传达室看我的来信,希望我能给你带来一丝安慰,可是却一次次希望而来失望而归,你说你等我等的好苦。  相似文献   

14.
报载,辽宁抚顺市前不久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人才集市。入驻市场的招聘主体是市郊乡镇企业,而应聘主体则是城里的下岗专业人才。农民跑进城来选人才,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似乎悖于常规。然而,这一主体换位现象却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城市里的下岗人才积极受聘于乡镇企业,集市异常火爆,有1千余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工作合同。不难想象,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城乡差别”是根深蒂固的。在人们的意识中,城里人要比乡下人生活更有品味、工作更有规律,人的素质、才学也就更有档次。城里人招聘乡下人是天经地义,乡下人…  相似文献   

15.
顾益康 《今日浙江》2010,(18):32-32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词,让我们全面理解了以人为本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作为入选世博会唯一乡村馆——滕头村馆的"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主题词,则让我们领略到了滕头村农民那种乡村不输城市的豪迈志气。  相似文献   

16.
看了杨邦杰副主席新作《良田建设与乡村发展——十年调查与思考》,让我感到惊讶与敬佩,惊讶于在十年时间内,杨主席率领若干调研团队围绕土地整治、良田建设与农业农村发展开展如此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从东北的黑土地到华北的黄淮海,从西北的宁夏河套到晋陕黄土高原,从闽赣山区到中原腹地,从沿海大都市到云南边陲山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调查遍及城市乡村;敬佩于书中内容涉及粮食安全、良田建设、耕地质量、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发  相似文献   

17.
"后天城市人",是指出生于乡村,后取得城镇户口、吃商品粮、工作在城市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城市化的,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却残存有乡村印痕."后天城市人"是现行户藉管理的产物.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差别的产物."后天城市人"的扩大或消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人和乡村人的区别,它将是三大差别的弱化及消亡的反映和归宿.但"后天城市人"毕竟是异化了的乡村人,积淀着和发展着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优点,也揉和着他们的缺点,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认识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其教育和调控.越过"独木桥"的胜利者"后天城市人"的来源大致有三条渠道:一是由农村考取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二是由农村招收的采矿工、林业工等;三是由农村当兵的复退军人.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1,(10)
正随着社会发展及国家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已成为各县市面临的共同问题。村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故乡,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方静  王青 《前沿》2008,(1):211-214
沈从文一生坚持强调自己的“乡下人”身份,这是沈从文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早期的湘西世界中,他着力表现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力和自由的精神状态;沈从文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的异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到3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又从集中于对乡村的写实,走向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拯救民族的思考,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正法国最美丽的不是城市,而是广阔的乡村。跟中国不一样的是,乡村中的居民,农民只占极少数,大多数人是从城里逃回来的。生活在乡村中的人,要比城里人惬意甚至富有。这里完全没有城乡差别。在法国,乡村不是造出来的新城镇,它们在保持乡村原来的自然优美的同时,建立起了生活更舒适、设施更完善的充满诗意的现代化乡村。这样的乡村,对中国今天的城镇化建设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