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任  黄辛建 《前沿》2011,(23):224-226
在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方面予以照顾,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事物,而是早在科举时代就已产生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评选监督惩罚体制。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制度批判地继承了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具有历史合理性,是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产物。与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以地域为核心不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更注重少数民族个体本身,是建立在对少数民族身份基础上的照顾制度,必须长期坚定不移执行下去。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集政治、教育及文化于一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走进了死胡同,尤其是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不过,作为一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考试制度,科举并没有因为被废除而丧失其内在的合理成份。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奠定的可以操作的制度体系,从整体上保证了选拔工作的进行。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是健全选拔机制,在规范选拔上把好关。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分工负责,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带领群众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致富带头人选拔进乡土人才队伍。按照统一的乡土人才分类标准、统一印制的表格和卡片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一人一卡。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和群众推荐、登记等农村人才普查,全市已为近2000名乡土人才建立了个人档案。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21)
正中断11年的高考曾经阻断了无数青年的梦想。等到这一天,尘封已久的大学校门将重新打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背后是人们对自己、对这个国家重新燃起的希望。1977年8月5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亲自主持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当场表态:"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一锤定音。自1952年实行的高考制度又重新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把尺子。此前,自1966年废除高考至1977年恢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几经起伏,坎坎坷坷地走到了今天。如今,中一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然而,考察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其实很多弊端都带有科举时代的影子,有的甚至如出一辙。所以,在纪念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一定要警惕科举制度借尸还魂!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自隋唐至宋再至明清,逐步由一个意在扩大统治基础、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好制度转变成了钳制人们思想、束缚考生个性的坏制度。在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用今人的语言来表述,宋朝对科举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正外埠考生即便混到北京来"异地高考"也就是录取的机会可能要多一些,至于能不能"金榜题名",还得看自己的功底。科举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办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起于隋代,是通过科举而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了。当时科举过程也是比较严谨的,以清朝为例,清随明,考试过程分为五级:一是县试、府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通过县试、府试后可  相似文献   

7.
韩山 《乡音》2012,(9):12-15
[策划人语]进入9月,通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新生们迎来了上学的日子。屈指算来,中国高考自恢复到现在,已走过了35个年头。曾经,高考在中国老百姓心里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它是莘莘学子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是一条"跃龙门"的希望之路。然而,到了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群又一群的大学毕业生拿着简历拥进人流如堵的人才市...  相似文献   

8.
学校与科举并行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特点,而通过考试制度来发现人才,则始于隋唐科举制。同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一样,唐朝建立后亟需选拔各级官吏管理国家机器及行使国家的职能。随着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备、经济的繁荣和阶级关系的变  相似文献   

9.
高考,是我国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现在许多人把它与目前国家和社会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我认为:现行高考制度确实有一些弊端,在高考内容、方式等方面有急需改革的地方。但是,在它恢复以来20多年的实践中,对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功不可没。目前还难以找到更优、更简便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拔方式取代它,因此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高考是不可能取消的。我们应寻找高考复习和素质教育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复习备考中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政治课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重要课题。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07,(1):8-9
Doria(美国王氏公司总裁助理) 大学教育是2006年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长期以来高考制度都备受争议,如何改革高考制度使之更适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而不是死读书的人才,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2006年全国很多地方开展了高考改革.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很好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小陈是一家报社的记者,他的汉语水平比较高,每周有一个晚上要赶到北京城东的国贸饭店,去教一个韩国人学汉语。小陈的这位学生刚到北京工作,出于工作需要,他希望学会讲汉语。几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主要还是对这门语言感兴趣,或者出于对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的迷恋。而这几年,随着中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发展,外国企业与中国的商务往来越来越多,公司老板在聘用雇员时开始注重网罗懂汉语的人才。汉语似乎一夜之间成了“香饽悸”。近几年不仅许多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各大学学  相似文献   

12.
怀念丁关根     
盛天启 《小康》2012,(8):38-39
1992年他出任中宣部部长以来,思想宣传领域明显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自那时起,思想宣传领域的许多思路是他出的,制度是他订的,规矩是他立的,干部是他用的,人才是他发现的关根同志是我党思想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1992年他出任中宣部部长以来,思想宣传领域明显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自那时起,思想宣传领域的许多思路是他出的,制度是他订的,规矩是他立的,干部是他用的,人才是他发现的。可以说,他的这些贡献绵延至今,影响至今,惠泽至今。现在他走了,八十三岁也算是高寿了,但我多么希望他再健康地多活几年。我深信,思想宣传系统的很多同志都深深地怀念他,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我而言,我们还有一点点私谊,我们都酷爱桥牌,多次在牌桌上交流。因此,我体会怀念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其人才选拔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对历代的选才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科举选才制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其兴起与衰亡发人深思。科举制是在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人才选拔的背景下出现的,体现了公平竞争的选才标准。而其衰亡是因无法选出适应近代社会环境的人才,这种必然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媒体报道,多名"枪手"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考点参加考试,引起一片哗然。今年全国高考有942万考生接受"检阅",高考作弊为何难以禁止?尽管有考试可能就会有作弊,古时的科举如此,现下的公考、资格考试、高考等也不例外。因此,942万考生参加的2015年高考,出现一些作弊现象在所难免a但在管理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记者卧底充当的"枪手",不仅能够顺利进入考场,顺利考试,而且如果不是记者主动举报,可能还不会被发现。  相似文献   

15.
认真选好人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认真选好人才,核心是要选拔好年轻优秀的人才。邓小平对当代青年的现状作了正确的评价,对他们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制定了选拔优秀年轻人才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早在1961年就讲:“这几年来,我们对技术干部关心不够,对他们的使用有问题。有许多新生力量、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好多大学毕业生,工作了几年还当见习技术员,为什么不能大胆提拔当工程师?……不  相似文献   

16.
正值高校录取新生的关键时刻,“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办,讲台上几位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不约而同地对中国现行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办法,使用了比较激烈的‘批判性’语言”(2006年7月15日《中国青年报》)。校长们说到,高考招生模式被人为地单一化,“学校还  相似文献   

17.
陈小锦 《传承》2006,(7):51-52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其人才选拔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对历代的选才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科举选才制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其兴起与衰亡发人深思.科举制是在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人才选拔的背景下出现的,体现了公平竞争的选才标准.而其衰亡是因无法选出适应近代社会环境的人才,这种必然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识人有误,察事不明,用人失当,以致贤才落选,庸才被用,这除了世事复杂,人心多变,识辩之难外,人才选拔工作往往还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阻力和干扰,导致选拔工作“难产”,甚至失败。如何减少或消除人才选拔机制的阻力,是我们需要认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富强兴盛,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人才。我们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选拔千百万各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科学地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使用人才的经验,当然,古代的用人观点、用人标准都和我们现在有根本的不同,但我们如果善于借鉴,批判地继承这一份历史遗产,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弹指一挥间,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整整30年。风雨30年,高考的记忆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沉淀,变幻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书写着无数中国人的喜怒哀怨。30年来,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高考依然刻骨铭心:“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高考为我的人生带来更多机遇”……说话者的身份在变,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和感激。30年前,高考使一代中国读书人“乌鸡变凤凰”,命运轨迹发生重大转变;30年后的今天,高考依然左右着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但“大学生”的“名片”价值已是今非昔比,“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今天,我们依然感谢高考,崇信高考。因为,一个国家,需要建立必要的考试制度,以选拔人才,壮大国力;一个社会,需要为公民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率;一个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更需要国家建立一种制度来为他们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在一如既往忠实履行着历史使命。而高考制度,也在人们善意的鞭策下,悄悄地进行着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