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牧惠 《北京观察》1999,(10):51-52
《儒林外史》的那位范进,以他的书呆子气深入人心。其中一点是,他的八股考卷,被恩师赞叹为“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是,他却连苏轼那样有名的大诗人也不知道。人们于是认为,让这样浅薄的人当官,实是对八股取上的一大讽刺。此说不能说毫无根据,但是,范进不会像也许识苏轼的王惠那样,一上任就朝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目标冲刺,说不定还能老老实实为老百姓干几件实事。果如此,不识苏轼、不辨刘基委实算不得什么大毛病。考究历史,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一个进步。汉时用孝廉  相似文献   

2.
无求则尊     
云溪子 《小康》2011,(1):126-127
无非份之欲,自然无非份之求,如果一个人不追名逐利,不恋权迷位,随遇而安,两袖清风,那当然可以"刚气凛然",尊也就有了有一个说法为许多人所推崇,那就是"无欲则刚"。吾也深以为然。对于欲,向来有许多说  相似文献   

3.
逸轩 《青年探索》2002,(1):54-54
我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我二十好几了,头上已有了早生的华发,脸上也斑驳地像锈蚀的古钟。妹妹说我像个小老头,基本上我对这句话不表异议。 我就这样老了。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时光正从我的身边一步步溜走。时间它有脚啊,这话好像是朱自清说的。但在这里我更愿意提一个名字叫做范进的前辈。在这里提到范老先生,并没有揶揄他的意思。恰恰相反,在这个偶像频出的时代,只有范进是我心中不倒的偶像。人家多有毅力呀,一大把年纪了,还保持着那种锐  相似文献   

4.
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人们对自然人化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马克思对自然理论中的"外部自然与现实的自然界""天然的必然性与现实社会历史必然性"和"自然的全面复活"三种境域,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宪法上平等权的角度来看,我国公务员招录中"应届生"条款的设置是不符合平等原则的;而"工作经验"条款的设置,应当只限于少数对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岗位,对于一般的岗位,则不应该将工作经验作为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准入门槛。公务员考试报名过程中的条件设置必须符合比例原则,如此才能够保障公民在公务员报名过程中的平等权,而不必要的报名条件则会构成对公民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6.
隋唐的阅卷唐朝时,科举制度尚属初创,当时还没有形成严格的阅卷制度。主考官开始时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担任,后来改由礼部侍郎担任,他们的身份是公开的,他们的活动也不受限制,职重权大,行贿者,说情者,考试前,考试后,不免门庭若市,很多科场中的弊情往往从这里产生。批卷的方式似乎也比较简单,考官只在批阅试卷时,对于回答正确的批一个“通”字,对于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的则批一个“不”字。而且,考生  相似文献   

7.
白静 《传承》2009,(2):132-133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容,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公正地选拔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提高管理国家事务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自1993年确立以来,经过了十几载的风雨沉淀,在不断的探索中改进和完善,成效显著。但是应该看到,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务员选拔条件不统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相似文献   

8.
评价选拔人才,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因为"人才"是个多样性的整体,不同的人才,会有完全不同的特殊性,不可能只靠一个标准、一个分数、一次考试就进行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容,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公正地选拔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提高管理国家事务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自1993年确立以来,经过了十几栽的风雨沉淀,在不断的探索中改进和完善.成效显著.但是应该看到,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务员选拔条件不统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相似文献   

11.
正3月3日,经教育部备案同意,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广东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统一高考实行"3+3"的考试模式,本科院校招生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  相似文献   

12.
慕阳 《今日海南》2011,(1):33-33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考碗”来形容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取工作机会的行为,虽不精准,但很形象。而为之忙碌的人自然就成为了“考碗族”,众多“考碗族”汇聚就成了浩浩荡荡的“考碗大军”。而在“考碗大军”心里,公务员则是众多“碗”里公认的最理想的一个,甚至被誉为“金饭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入到“金饭碗”考试当中,而由此造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公务员考试屡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壮场景。这在全国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更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小传     
十四、求田问舍中国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做了官,就能得到朝廷的俸禄,吃穿不愁,生活水平在老百姓之上。如果读了书做不上官,生活便成问题了,就像《儒林外史》里未中举的范进一样。但事实上大多数读书人都出身于地主家庭,做不上  相似文献   

14.
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四十多万字,它是连缀许多故事而成的长篇,描绘了二百多个人物形象。《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文章通过对范进考中举人前后不同心态和境遇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心灵的毒害和世态的炎凉,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史中,对"自然"、"辩证法"等概念的追索散发着恒久的魅力。青年卢卡奇一个核心思考便是厘清自然和建构主体辩证法。他对自然的贬低,在高扬辩证法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同时,也导致辩证法的主体化以及完全否定自然存在这一唯物主义一般前提。其结果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割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主客体向度。因此其逻辑运演的深层仍是一种抽象的思辩,最终难逃历史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重思青年卢卡奇对自然与辩证法关系的说明,对于理解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不断走向人本主义、实践的主观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清谁     
《研究与交流》2002,(6):35-35
贾政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最愿意干的差事就是监考了。因为每当这时,总有人有求于他,自然少不了那个“好处”了。今日这次考试是一个有关上岗任职资格的考试,虽说没有高考那样关生关死,但在竞争上岗日趋激烈的今天,也是被人们所看重的。所以,为了应对这次考试,背地里“跑关系”者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酒品     
《乡音》2007,(11)
在饮君子而言,酒自然是个好东西。诗仙李白有云:"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可见酒中自有趣在。常见人自诩千杯不醉,但实际上对于饮者,所求的恰是一个醉字,醉中之趣,是不能为醒者传的。尤其对于艺  相似文献   

18.
吴钧尧 《台声》2014,(6):44-46
<正>我曾经很喜欢考试。那在小学。月考、小考跟上级督导到校抽考,我都暗自心喜: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我不善说话,在考试中彰显自己,也测验自己的学习。所谓"学生",不正在"学习陌生"?新的、不解的,透过上课与考试,获得证实。我喜欢考试时,是在金门。进中学,  相似文献   

19.
正"不过关就暂缓任用",如此具有"杀伤力"的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在陕西、甘肃等地正全面铺开。不久前,甘肃白银市138名干部因考试成绩不满60分而被取消考察任用,其中县处级干部21人。截至6月底,陕西共有345人因成绩不合格被暂缓提拔。考试只是知识考核的一种手段,用试卷考试的方法考量官员的廉政情况,笔者以为,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20.
法律发现之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论证理论近年来获得我国学者的显著关注,作为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词汇"法律发现"自然成为谈论的热点。然而对于"法律发现"内涵的理解却有颇多争议。本文拟对欧美和国内学者对该词汇的不同理解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当下中国最为合适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