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有一种速度叫崛起。2006年,根据国家的战略布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六省启动了中部地区区域联动崛起战略,由此催生了一个区域合作的大平台——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简称“中部博览会”)。中部博览会在辗转湖南长沙、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安徽合肥后,将于2010年9月26日至28日落户江西南昌。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筹备第五届中部博览会之际,我走进江西,掠影江西,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指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六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分析表明,湖北凭借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等有利务件,在中部六省中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总量位次居前,成为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3.
<正> 1991年2月23日至24日,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湖南6省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和代表聚集郑州,就中部地区六省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问题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接支持和指导下召开的,会上传达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同志关于开展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的8点意见。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河南省计经委、省科委、省统计局、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的负责人。《湖北社会科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土地面积计102万平方公里,人口3.6亿,分别占全国的10.7%和28%;2003年生产总值26349亿元,占全国的22.5%。中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独特区域优势,是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西部资源向东部输送的必经之路。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是农副产品及能源的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还是我国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这就是中部,让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的中部!  相似文献   

5.
域情概览     
《长江论坛》2006,(1):1-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决策,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2005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出台《关于扩大开放、提高吸收外资水平、促进中部崛起的指导意见》,就促进中部地区河南、山西、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诸省进一步扩大吸收外资规模,提高吸  相似文献   

6.
正中部各省紧抓"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为企业扫除障碍,营商环境进步明显。但如何筑牢基础、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引得更多企业"进得来,留得住"也是各级政府必须破解的难题。中部地区,在行政区划上特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个省。进入21世纪以来,中部六省面临着经济发展上"东部高度"与"西部速度"的双重夹击,有学者甚至提出了"塌陷的中部"的理论。如何更好地利用中部区位优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部地区面临的形势及其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西夹击:21世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地理区位的相连性和行政区划的独立性,人们一般将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5省列为中国的中部地区。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很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部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部六省( 安徽、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居于中国腹地,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古有“逐鹿中原”、“中原定, 天下安”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 中部地区政策边缘化倾向明显, 致使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核心地位极不相称。中部崛起的瓶颈2004年,中部六省总人口约3.7亿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3.15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8.5%、10.4%和23.1%。人均GDP,全国为10501元,中部为8514元。1996年中部GDP占全国21.6%,比东部和西部都高,高出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但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增速趋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归纳起来,制约中部崛起主要…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0,(2):50-5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既是地理方位的自然配置,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按照国家计委的界定,已经约定俗成:西部地区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是指黑龙江、内蒙占、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10.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010年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的经济发展质量居于第一位,山西次之,湖南第三,安徽、江西、河南分列第四、五、六位。进一步分析表明,各省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教育、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五个维度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有些方面的发展相对领先,有些方面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加大教育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财政学会农村财政研究会“粮食生产问题研究课题组”,于今年1月中旬在安徽省凤阳县召开了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问题的专题讨论会.财政部、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四省农财研究会、中南财经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前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安徽、湖南、河南、湖北中部四省发展更快.1986年,四省粮食总产量1,970亿公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26%;粮食人均占有量415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9%.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和层次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城乡一体化的演进及差异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城乡一体化水平都是上升的,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省城乡一体化收敛的态势。湖北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其次是江西、安徽,河南由于上升速度较快,超越了湖南,山西虽然上升速度最快,始终居于末位。不同省份在城乡一体化的五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发扬自身的优势,努力补齐短板,缩小和先进地区的差距,是每一个省份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公安教育》2011,(7):78-78
2011年6月8日,中部五省第二届暨湘粤桂渝黔警务合作联席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西中部五省以及湖南与广东、广西、贵州、重庆等省(区、市)的警务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5,(3):52-52
编者按: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6省,其区位优势明显,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怎样从“中部塌陷”走向中部崛起?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这意味着中部崛起战略即将启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将呈现“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本期集中介绍中部地区的相关资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4年4月,我国自然灾害明显增多,特别是风雹灾和旱灾。四川、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安徽、云南、江西8省相继遭受风雹灾害袭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此外,河北、山西、河南、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部地区的地位和加快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人大批准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对我国三个地带的划分,我国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九省区,国土面积281.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9.5%,1999年人口4.43亿,占全国的35.2%。在沿海地区实现了20年的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增长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中部地带的发展问题及其在国家总体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引起了各方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谬尔森曾经典地概括“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相同的四个轮子上,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这四个轮子,或者说增长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都是最为核心、关键的要素之一。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省,下同)总人口  相似文献   

18.
张凡 《小康》2012,(3):36-40
2011年中部六省全部跻身"万亿元俱乐部",山西获批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接着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年初,湖北省力推"中三角"战略。中部六省的区域战略竞合进入新的竞争时期  相似文献   

19.
10月底到11月中旬,民政部派出九个工作组,他赴天津、山西、辽宁、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新疆等17个省(市、区),对困难群众生活安排情况进行了集中检查。  相似文献   

20.
正一、重大灾害事件2016年主汛期(6—8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14省次,其中针对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分别启动2次,针对河北、山西、福建、江西、河南、新疆分别启动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