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一个超过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时代命题。"十三五"提出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要达到的目标,既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宏伟愿景,又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重要任务。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各项改革举措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  相似文献   

2.
从生产力视角探求新型城镇化的逻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由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是现代意义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现代科技生产力社会化应用的必然逻辑。沿着生产力逻辑实现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跨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遵循。以现代科技生产力发展和应用为起点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化,为新型城镇化构建硬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化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基础;深化农民素质与创业教育,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企业转移、转型与再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5,(10)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据此我们可以说,城镇化是我国下一个阶段发展的主要潜力和最大需求。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提出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很多,如工业、科技等,但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与发展地域的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将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明显效果。天津市蓟县作为国家64个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试点之一,要在这方面走出  相似文献   

4.
<正>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我国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山东调研时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首要任务是推进人口城镇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将释放出新的发展红利,不仅有利于拉动消费,还有利于拓宽投资空间。1、人口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优势。首先,人口城镇化是扩大投资的重要载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9)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已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全省面上数据分析,针对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云南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州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的推进使部分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提倡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保持特色浓郁的城镇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已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从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依托主导产业带动进城人口就业创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人文的特色宜居美好家园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已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从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依托主导产业带动进城人口就业创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人文的特色宜居美好家园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为人服务作为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大工业与大农业并举、大城市与大农村共存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显著,推进城镇化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文章从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投融资特点入手,分析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投融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通过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完善分税制及配套相关制度等举措,以破解难题。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呈现出诸多弊端,这对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琛  孔祥智 《理论探索》2021,(1):92-100,120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状况以及农村资金净流出且存量不足,亟需注入优质城市要素以激发乡村活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挖掘了新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未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处理好“四对关系”,重点是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小城镇为着力点构建新型工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核  相似文献   

13.
詹国彬 《政治学研究》2016,(4):113-124,12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时期,如何辨识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文章构建了公共服务与城镇化质量的初始理论模型,借助公共服务基本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了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质量。通过建构回归面板模型探讨城镇化质量对城镇化进程和经济效益的关联影响,研究发现:在2005~2014年间,以公共服务为评价指标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中、西区域的"梯度式"下降趋势,但相邻板块的省、市、自治区却出现逆转之现象;城镇化质量对于城镇化进程及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影响,且滞后的长期效应大于当期效应。为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新型城镇化质量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时期,如何辨识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文章构建了公共服务与城镇化质量的初始理论模型,借助公共服务基本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了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质量。通过建构回归面板模型探讨城镇化质量对城镇化进程和经济效益的关联影响,研究发现:在2005~2014年间,以公共服务为评价指标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中、西区域的“梯度式”下降趋势,但相邻板块的省、市、自治区却出现逆转之现象;城镇化质量对于城镇化进程及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影响,且滞后的长期效应大于当期效应。为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新型城镇化质量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鼓舞下,自治区党委依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区党委第七届九次会议上,提出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17,(6):35-42
新型城镇化是以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以行政命令为代表的传统治理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治理工具进行创新,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的角度之一。从南京江北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看,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框架包括:一是以整体治理为主要理念、以联动治理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二是以合作治理为主要理念、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三是以行动主义为主要理念、以法定机构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推动农村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和城镇产业缺乏集聚效应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本文以四川为例,深入分析四川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推进四川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四川及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乔贵平 《求知》2015,(2):20-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可以说,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与城市化的本质相同,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应从农村转出。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在中国改革初期,城镇化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重外延、轻内涵,其核心任务是调集一切资源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促进人口的就地转移。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虽然仍沿袭城镇化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市委《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文件明确了上海未来一段时间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原则和基本路径,是市委市政府加快郊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当前,虽然上海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9)
以新型城镇化为分析视角,对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治理的现状、问题、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社区安全盾进行描述,指出在后工业时代网络化的社会结构下,亟待转变传统治安管理思路为安全治理思路,积极探索政府、NGO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相互合作的新型[1]社区安全治理模式,确保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