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思想家、“异端之尤”李贽与正统官僚、道学家耿定向的交往情形极其复杂,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和学术争论以及文人生活交往提供了一个范例。李贽与耿定向交锋中反映的思想观点、理论认识的实质,是中国前近代内生性民主主义与封建正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所谋之“道”至死不同!然而他们的人际关系基本和谐,符合“君子之交”,与“道不同不相为谋”相反,这种“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给我们正确对待政治和学术问题,妥善处理政治态度相异、学术观点相左和人际交往和谐三者关系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民本思想含有人民的利益构成君主权力的基础之意,蕴涵着从君主制向民主制发展的种子。本文通过美国实用主义的眼光进行考察,从儒家民本思想中挖掘出了儒家民主主义。面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必要在提倡儒家民主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中国民主的希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忧忠意识源远流长,但近代文学较古代文学的忧患意识明显不同,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从"患君"到反对封建统治,表现出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是从反对异族到抗击外国侵略,表现出整个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中国近代文学正从封建的文学范畴,过渡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思想建设是一个政党自身建设之基础,民主党派在过渡时期加强了自身思想建设,积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为顺利完成自身由新民主主义性质政党向社会主义性质政党的转变准备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贽尊重女性,反对男尊女卑和夫权压迫,反对贞操观念,反对“要求妇女守节”的吃人礼教,主张寡妇改嫁,敢于批判封建礼教,不但肯定女子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还肯定女子有和男子一样的读书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男女平等思想的最早萌芽。他在妇女问题上的独树一帜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礼教尤其是宋明理学以来的妇礼观,李贽的"童心说"强调初心之纯真自然,礼义因顺人情,应是一种解除了各种束缚的情感的自由表达.李贽肯认历代杰出妇女的德、才、言、文,肯认女子自择佳偶的自主婚恋行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平等权利,肯认寡妇改嫁的合理(礼)性,维护"真情"和人的尊严,批判森严的贞操观念.李贽有关妇礼的近代式启蒙性思想,对于我们今人创造性转化传统女性伦理与礼仪思想具有理论创新的启迪意义,为我们构建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社会也提供了某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大革命家,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在近代中国,她不仅较早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妇女解放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实践证实和丰富了这些思想.秋瑾是由封建社会的爱国女性跃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妇女解放先驱的,她既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活动家,同时又是一位妇女解放的先行者.她不仅在理论上提倡男女平等,而且付之于实践.她敢于向一切传统观念与腐朽势力挑战的斗争精神,为中国妇女塑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8.
颜元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深刻体会到宋明理学是"害心"、"害身"、"害国"之学,反对程朱理学"重文轻武"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主张。颜元反对理学"主敬倡静",提出要"习行"、"习动"。颜元的体育思想是人体解放、回归自然的反映,是人的自然属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以实行三民主义作为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中国最完整、最科学的民治法制思想,主要可概括为倡导法治,反对人治;维护民权,重视法治;提升法治,创设宪政等。其民主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色彩,不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而且在社会实践意义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孙中山先生民主与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有着许多共鸣,后者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法治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相关精神,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从维护"礼治"出发,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礼制,反对"铸刑鼎",主张"父子互相隐瞒",反对分裂割据,希望全中国统一;极力提倡"为政以德"的"德治",力求发挥道德感化作用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以挽救"礼治"和国家统一;宣扬"为政在人"的"人治".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其法律思想,应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以有利于今天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