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文化渗透战略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冷战到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一直奉行文化渗透战略,积极构建对外文化渗透的制度框架,同时不断强化对外文化渗透的手段和渠道。当前,美国对华文化渗透不但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构成了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2.
作为代议制民主的突出体现,国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时至今日,美国国会依旧是当今世界上各国议会中最具影响力的立法机构.其作用不仅显示在美国国内政策的制订上,而且还渗透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中.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际开发署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际开发署是美国官方最重要的对外援助机构,在美国外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是国际开发署具体实施援助的主要工具,国际开发署与非政府组织已形成了成熟的合作模式。国际开发署与非政府组织彼此借重,相互利用,客观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它们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和非洲之间的科技交往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目前,美国对非科技合作的机制是多元而分散的。就政府层面而言,美国对非科技合作的机构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美国贸易发展署(USTDA)、美国千年挑战公司(MCC)等,其中美国国际开发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国际开发署对非的科技援助项目涉及到农业、医疗卫生、水资源开发、教育、清洁能源、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保等领域,内容特别广泛。新世纪伊始,美国政府对非科技合作不仅有政治、经济等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还含有大国博弈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的美国和拉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可以归结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推论”。也就是说,美国有权在整个西半球坚持政治、思想、外交和经济的“一致性”,但却不用“附庸”这个字眼。为了确保亲美的政党和领袖掌控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美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包括海军陆战队和第82空降师的军事实力威慑,中央情报局的秘密干预,陆军武官的建议咨询,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对外援助和不时的强加于人,糖产品配额、关税优惠等其他方式的经济渗透,国务院的积极外交,对政党的资金援助和建议咨询,美国新闻署的公共宣传和信息传播等。那段时…  相似文献   

6.
作为战后主要国际援助方之一,通过以美国国际开发署、国务院和千年挑战公司为代表的援助评估机构的实践,一套复杂的美国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得以建立。绩效评估与影响评估方法的采用,有效性、影响、效率、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等评估标准的确立,共同推动了美国援助评估工作的深入发展。但援助目标不清、资金和人员限制、援助方法有限及安全因素等问题则成为美国援助评估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美国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及其特征对当前中国对外援助评估机制的构建,包括援助评估理念的树立、评估机构的建立、评估标准和方法的采用等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成立于1983年,是主要依靠美国政府拨款从事活动的"非政府组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打着"加强其他国家民主团体和机构力量"的旗号,在目标国开展民主渗透活动,培育亲美势力,以推动民主的名义插手他国内政,成为美国开展对外民主渗透活动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奥巴马“民主促进”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什政府强行向海外输出民主的政策失败并造成严重恶果.奥巴马政府鉴于前车之鉴,在坚持美国固有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策略性调整,改用"柔性"渗透手段促进海外"民主".但这一新策略因其自身局限及内外制约因素,成效有限.  相似文献   

9.
促进中亚国家的民主进程是美国中亚政策的目标之一。2001年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向中亚国家民主领域的渗透。本文分析美国在中亚“民主”目标的实质,论述这一目标在中亚国家遇到的挑战,阐明民主问题对于美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向阳 《亚非纵横》2005,(4):26-30,35
中亚在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中占有突出地位,美国力图通过“民主改造”向中亚渗透,进而谋求在该地区的主导权,非政府组织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亚的主要工具,伺机导演“颜色革命”则是主要方式。美国对中亚的“民主改造”给该地区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危害,受到了有关国家的一致抵制,美国一厢情愿与充满私心杂念的中亚“民主改造”战略将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体现了当前美国政治精英层、智库和学术界的主流认识。两党候选人对外政策比较研究不但对今后美国对外政策走向的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和麦凯恩政治记录及其竞选顾问团思想倾向的分析,认为两党候选人对外政策理念未摆脱各自党派的底色,奥巴马倾向于自由主义,麦凯恩则倾向于现实主义。两人在对外政策上有相同的战略目标、相似的竞选策略,分歧在于具体政策路径。在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安全和民主问题上,两人分歧明显。在对华关系上,奥巴马更注重民主、人权本身,麦凯恩则更加务实。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发展。美国是全球对外援助最广泛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援助参加方广泛,除政府外,民间团体、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基金等也是对外援助的重要力量。对非官方援助是贯彻美国非洲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非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美国曾经一度对非洲态度较为冷淡。随着美国对外战略重点由同苏联争霸世界转向维护和加强在世界各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克林顿就任第二任总统以来,调整了国内外政策,为了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将"安全、经济、民主"确定为其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并且把"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三大支柱之首,非洲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的地位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9·11”后 ,“民主和平论”在美国进一步大行其道。该论认为民主能给世界和平提供制度保障 ;而存在巨大“民主赤字”的“无赖国家”、“失败国家”、“独裁国家”只有实现民主 ,方能从根本上保证美国乃至世界的安全 ,因此主张美国应在缺乏民主的地区、国家和社会大力推广民主。究其实质 ,这种主张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扩展民主来谋求、确立和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正是在此目标的整合下 ,美国政府中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之间的分歧显著淡化 ,对外政策制定的意识形态化趋势日益明显 ,越来越注重改变别国尤其是非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从这个…  相似文献   

15.
钱文荣 《和平与发展》2013,(6):31-36,126-133
今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撰文批评美国对外政策的“美国例外论”,引发美国官方及媒体专栏作家的反弹。长期以来,推行霸权主义一直是美国的基本对外政策,其思想基础就是“美国例外论”。“美国例外论”思想早在美国建国时就产生并指导美国对外扩张的“天命论”思想,为美国对外推行帝国一霸权主义政策辩护。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更加无视一切国际法,接连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或滥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扩大动武范围,或抛开联合国安理会采取单边主义行动,或打着民主旗号干涉别国内政,奥巴马更是肆无忌惮地利用现代技术监控各国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情况,在反恐中不顾主权国家的反对杀害无辜平民,把美国自己制造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转嫁其他国家,等等。美国对外政策的思想基础——“例外论”,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初,美国基于布什政府对外战略与政策实践的教训与经验,提出“转型外交”,意在加强外交手段在实施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但由于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身份所决定的美国在动用武力方面的内在冲动,军事力量仍是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转型外交”实际上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也服务于以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7.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对外政策具有“软”、“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是指大力推行与苏联对抗的实力外交;“软”的方面是指推行“人权民主”外交,干涉他国内政,促进“民主化”进程和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里根力图通过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美国对外政策在现实利益和“理想道义”之间达到统一,从而保证美国最终目标——确立世界领袖地位,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两大目标往往因具体对象的不同而发生矛盾,菲律宾便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本文试图通过里根政府对菲律宾人权、民主问题的政策的分析,来探讨里根处理人权民主与现实利益的相互关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2014年以来西方国家在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剧过程中采取的若干手段以及莫斯科被迫采取的回应策略.美国、欧盟和英国自我标榜为民主与人权的捍卫者,是经济制裁的主要发起者.作为这些制裁的结果,最先受害的是人民大众.本文从让·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视角论证了华盛顿、布鲁塞尔和伦敦对外政策话语的仿真,同时得出结论,俄罗斯执政者必...  相似文献   

19.
自美国踏上国际舞台之日起,其外交就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价值观化。以天赋使命观、种族优越论、扩张意识、实用主义等为基本特征的美国文化隐形影响、指导、规范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在对外政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美国外交赤裸裸地强行输出美式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这种观念和行为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20.
1912年以后,美国开始逐渐改变对拉美赤裸裸的大棒政策,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在保有军事优势和威慑的同时,加以"金元外交",从而开了以"促进民主"为名义和目标,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政策之先河。冷战期间,为了防止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美国长期与拉美的独裁政权结盟,甚至颠覆拉美的民主政府。1974年以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民主"确实给拉美国家的"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一直是美国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促进民主"。拉美国家民主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不能照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而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