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心肌缺血内皮素RT-PCR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MY  Xu XH 《法医学杂志》2005,21(1):21-23,26
目的为探讨心肌缺血后内皮素基因在心肌组织内表达的变化。方法用RT-PCR法研究了心肌缺血60min后心肌内皮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RT-PCR结果显示缺血组和正常组均检出ET-1mRNA,但是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缺血可以诱导ET-1mRNA增高。结论本实验为ET-1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HSP70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的变化 ,为心源性猝死的法医病理学鉴定寻找新的依据。 方法 建立家兔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 ,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SP70的表达。 结果 心肌缺血 15min再灌流 30min后 ,再灌流区心内膜下可见HSP70阳性表达 ;缺血30min再灌流 30min后 ,HSP70阳性反应细胞数目较多 ,散布于心肌全层 ;缺血 6 0min再灌流 30min后 ,再灌流区阳性表达明显减少 ,而其边缘见阳性表达略有增强。各实验组正常区和对照组心肌组织均未见阳性反应。 结论 心肌组织HSP70的阳性表达是一项显示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灵敏指标 ,HSP70的免疫组化检测对缺血再灌流损伤所致心源性猝死的死后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肖俊辉  李永宏 《证据科学》2002,9(4):222-225
目的探讨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 的变化,为心源性猝死的法医病理学鉴定寻找新的依据. 方法建立家兔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SP70的表达. 结果心肌缺血15 min再灌流30 min后,再灌流区心内膜下可见HSP70阳性表达; 缺血30 min再灌流30 min后,HSP70阳性反应细胞数目较多,散布于心肌全层;缺血60 min 再灌流30 min后,再灌流区阳性表达明显减少,而其边缘见阳性表达略有增强.各实验组正常区和对照组心肌组织均未见阳性反应. 结论心肌组织HSP70的阳性表达是一项显示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灵敏指标,HSP70的免疫组化检测对缺血再灌流损伤所致心源性猝死的死后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NF-кB P65和caspase-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F-кBP65和caspase-3在心肌中表达的规律,为心肌急性缺血早期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证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66只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F-кBP65和caspase-3蛋白在不同实验组中的表达规律。结果心肌缺血组缺血区域心肌组织缺血5min就可见NF-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并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而非缺血区域心肌组织仅见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但两种蛋白(两者)并非在缺血区域心肌同一部位表达,也不是在心肌细胞内的同一部位表达;caspase-3主要在心肌细胞浆表达,而кBP65既在心肌细胞浆表达,也在心肌细胞核中表达。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在)心肌缺血5min~1h内,再灌注与否并不影响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正常对照组未见这两种蛋白表达。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中有NF-кBP65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这两种蛋白在心肌中的表达可视作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zif/268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心肌细胞内原癌基因蛋白zif/268的表达变化,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新指标。方法 建立心肌早期缺血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缺血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心肌细胞核蛋白zif/268的累积情况。结果 缺血 60min后,缺血区大鼠心肌细胞有部分心肌细胞核呈弱阳性着色,以后随缺血时间延长核阳性增强。正常和缺血30min组及未缺血区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核zif/268的表达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死后诊断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Ma MY  Xu X 《法医学杂志》2003,19(2):65-67,F00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再灌流早期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心肌细胞内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变化,为心肌早期缺血死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复制心肌早期缺血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缺血及缺血再灌流组。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方法研究心肌细胞内c-fos mRNA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10min再灌流30min,部分大鼠再灌流区心肌细胞胞浆内c-fos mRNA弱阳性反应,散在分布。缺血60min再灌流30min时达高峰,120min开始减弱。正常和单纯缺血组中缺血少于60min组未见有阳性表达。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原位杂交法检测c-fos mRNA方法灵敏特异,有望成为一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流早期损伤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Ma MY  Xu XH  Luo B  Zhu JZ  Chen JG  Zhao LX  Wang HY 《法医学杂志》1999,15(4):193-195
探寻FOS蛋白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变化规律,为心性猝死的诊断提供新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设立正常、缺血对照组与缺血再灌组。心脏标本经HE染色及免疫级化观察。结果发现,在冷冻切片上缺血20min再灌流30min,再灌流区心肌细胞核呈阳性着色。但在石蜡切片上,缺血30min再灌流30min后,再灌流区才有心肌细胞核(37.76%±9.66%)呈弱阳性着色,再灌流60min后核呈棕褐色阳性染色,120min后开始减弱(35.36%±3.16%)。正常和单纯缺血组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HE染色无明显病理改变。结果提示,SABC-F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最早可揭示心肌缺血20min再灌流30min的损伤,FOS蛋白在再灌流后60-120min之间可能有一个高峰表达。此法对显示实验性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有重要的价值。有望用于心性猝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内皮素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后内皮素在心肌组织内的表达变化。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 (SABC法 ) ,对分别经过单纯缝线结扎、药物、脂质饮食预处理后结扎及假结扎处理的 5组 60只实验大鼠 ,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不同时间点 ,观察心肌组织的内皮素表达情况。结果 阳性组各个分组的大鼠在心肌缺血早期均出现了内皮素的阳性表达 ,且经过预处理、存在慢性心肌缺血倾向的大鼠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了阳性染色 ;而假结扎对照组未见明显的阳性染色。结论 内皮素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早期心肌缺血的病理诊断指标之一 ,并可为心性猝死 (SCD)的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HSP70及c-Fos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再灌注HSP70及Fos蛋白在心肌组织不同区域表达的规律 ,为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所致心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模型 ,取缺血区域 (左冠脉前降支供血区 )及非缺血区 (右心室 )心肌组织。结果显示 :对照组正常心肌组织无Fos蛋白及HSP70表达。Fos蛋白在心肌缺血 15min再灌注 0 5h后即在缺血区域表达 ,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增强 ;非缺血区域 1h始有表达 ,缺血区域表达明显强于非缺血区域。HSP70在心肌缺血区域再灌注 1h后始有表达 ,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增强 ;非缺血区域心肌 2h始有表达 ,且明显弱于缺血区域。同时发现再灌注早期HSP70及Fos均先于心肌内层表达 ,随着时间延长其表达向心肌外层扩展。Fos在再灌注 0 5h时主要在心肌内层表达 ,1h时已扩展到心肌全层 ,4h时其心肌外层表达明显强于心肌内层。HSP70在再灌注 1、 2h时主要在心肌内层表达 ,4、 6h时表达扩展至全层心肌。心肌缺血 /再灌注早期不同时间HSP70及Fos表达有不同的区域性及强度 ,此可为心肌缺血 /再灌注的早期诊断提供一项新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cathepsin-L(CTSL)在大鼠早期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早期心肌缺血模型,设置早期缺血组(early ischemic myocardium,EIM)、非缺血组(non-ischemic myocardium,NIM)、假手术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缺血后15min,30min,1h和2h CTSL 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收集心源性猝死者缺血心肌和机械性损伤致死者正常心肌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CTSL蛋白表达。结果 EIM组CTSL mRNA表达量与NIM组、假手术组及空白组相比,在15min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0min、1h和2h时分别升高1.4、3.1和4.5倍(P<0.05);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0例冠脉狭窄程度Ⅲ~Ⅳ级的心源性猝死(SCD)者缺血心肌,CTSL表达增强。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后早期即可检测到CTSL mRNA的升高,并在SCD冠脉狭窄死者缺血心肌中高表达,提示CTSL可作为心肌缺血与SCD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询原癌基因c fos蛋白产物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用SD大白鼠建立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 ,3 2只大鼠分为正常、缺血对照组与缺血再灌流组。心脏标本经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发现 :在缺血 3 0min再灌流 3 0min后 ,再灌流区心肌细胞有部分细胞核 ( 3 7 76%± 9 66% )呈弱阳性着色 ,而在缺血 60min再灌流 3 0min后 ,心肌细胞核 ( 4 0 3 4 %± 3 3 2 % )呈棕褐色阳性染色 ,但正常和单纯缺血组心肌细胞核未见有阳性反应 ;HE染色无明显改变。提示c fos蛋白免疫组化对显示实验性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缺血(EMI)模型。根据心肌缺血不同时间(15min、30min、1h、2h、3h)分5个实验组,另设1个对照组;每组取心尖部及其邻近的心肌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链霉系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AB)染色。结果表明:早期心肌缺血30min组,缺血区心肌即出现肌红蛋白(Mb)缺失和纤维蛋白原(Fg)染色增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Mb缺失或Fg染色增强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从心内膜下向外层心肌发展呈“波浪式推进现象”,二者在心肌缺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相同,灵敏度相似,但Fg易受血液污染而致其可靠性较Mb差。在注意血液污染的前提下,SABC-Fg技术为诊断EMI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早期心肌缺血结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不同缺血时间心肌细胞内结蛋白的变化 ,为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研究心肌细胞内结蛋白的缺失情况。结果 正常心肌细胞结蛋白呈棕褐色阳性反应 ,急性心肌缺血 15min ,结蛋白即可在缺血区心肌呈小灶性缺染 ,随缺血时间延长 ,其缺染范围逐步扩大。结论 心肌细胞结蛋白的缺失是早期心肌缺血的极为敏感的指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结蛋白的变化可望成为早期心肌缺血死后诊断的一种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早期心肌缺血关的RNA分子,为相火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0只SD雄性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h,制作心肌缺血模型。以缺m心肌的RNA分了为实验组,以非缺血区Ⅸ的RNA分子为对照组,朋Chmtech公司抑制消减杂交试剂盒进行杂交。经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测序斤经过斑点杂交确认,构建早期大鼠心肌缺血后抑制消减杂交文库,所得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筛选到10个阳性克隆和11个未知基因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按照功能分类,包括代谢相关的酶类基侧,核糖体和翻译相关的基斟,心肌重塑相芙的基旧等,其叶1组织蛋白酶LI,basi面n等基因等是首次报道与早期心肌缺血相芙。结论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获得的差别表达基因可为早期心肌缺血提供新的目标分子。  相似文献   

15.
用16只 SD 大白鼠建立缺血再灌流心肌损伤模型,其中8只预先静脉注射吗啡以抗心律失常。此外,再用8只大鼠开胸作正常对照。其心脏标本进行 HE 染色及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_(35))免疫组化观察:对照组心肌呈均匀一致的棕褐色染色;注射吗啡后再灌流组心肌呈小灶性分布的 HHF_(35)染色缺染区;未注射吗啡组心肌缺染呈广泛大面积分布。结果表明,HHF_(35)免疫组化法对显示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有重要价值,且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程度与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Depletion of 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 from cardiomyocytes with varying post-ischemia intervals was studied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odel of rat, and 22 human autopsy cases were studied with streptavidin-peroxidase conjugated method (S-P). It was observed that as early as 15 min after ischemia, the depletion of H-FABP could be detected in model rats. With the ischemic time prolonged, the depletion of H-FABP was more and more evident. In all human case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bsent H-FABP staining could be found in infarcted area. And in some suspected early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ses, depletion of H-FABP staining could be demonstrated in areas that showed normal hematoxylin-eosin (HE) staining. The blood samples from model rats before ligation, at varying post-ischemia intervals and various postmortem time were measured for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H-FABP wit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method. At 15 min after myocardial ischemia, the concentration of H-FABP was 4 times higher (546.0+/-85.3 microg/l) than that of the baseline level (103.7+/-94.1 microg/l).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ischemic 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H-FABP increased and peaked at 4 h (1953.5+/-405.3 microg/l), then decreased.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H-FABP decreased slightly with postmortem time, but was still significant higher at any postmortem intervals than that of baseline level within 48 h after deat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FABP staining can detect very early ischemic damages in human myocardium and the elevated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H-FABP in rat was an indicator of AMI, which was not affected by auto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