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理论渊源上说,科学发展观蕴涵着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磊 《人民论坛》2012,(26):214-215
人文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其概念和含义在不同时代及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马克思人文精神论是马克思关怀现实的人的命运的集中反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人文精神,是新时期马克思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现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因理论基础不同而引发的发展价值取向、发展道路、发展手段和发展理想的不同。科学发展观与新自由主义发展观也有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关注的主题相同、都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发展观、都面临现代性困境。文章通过比较得出启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就必须警惕意识形态问题,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必须回到本真的马克思寻求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概念,现代性发展观指引下的世界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盛宴,创造了一个现代性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神话,使现代人不自觉地迷失于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幻象。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发展观的嬗变中,经典现代性发展观的普世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和颠覆,呈现出了从西方化向多样化、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片面的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从征服自然向保护生态、从线性进步向风险发展转变的趋势。科学发展观以塑造新现代性为旨趣、以包容开放的和谐思维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及其世界性影响为全球化背景下创造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开拓人类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看来,风险概念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风险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中的批判性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紧密关系是任何传统西方哲学所不能比拟的。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后果,而现代性以资本主义为中心,只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分析。因此,在批判风险社会这个课题上,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仍然是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无法超越的,它更为深刻和科学地回答了如何透视风险社会的本质和解决风险社会的困境这两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重要发展.学习马克思的发展理论,有利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理论创新、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科学的发展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重点目标、市场经济的两重效应与宏观调控、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的战略主导产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却很少从思想史视域作一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经历了理性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经实践观特别是交往实践观而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科学现代性思想与启蒙现代性在现代性观、现代性的根基、思维方式、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价值目标和历史趋势及视域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马克思的两种现代性思想的定位是区分启蒙现代性和马克思新现代性的前提,也是发现马克思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思想史上地位的锁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一般世界观与方法论集中体现于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集中体现于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极端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 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那么,什么是 科学发展观?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宾阳县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 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对发展观的研究由来已久,马克思、恩格斯可以 说是这方面的理论先驱,他们的研究为科学发展观 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 然史的过程,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 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认为人的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开放、可持续的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劳教经济的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观点,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关系,依托自身优势和条件,走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劳教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国监狱工作呈现竞相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东部沿海省市利用区位优势领先发展,西部省份依靠政策支持启动发展,周边省份通过调整改革加快发展.面对逼人形势,安徽监狱工作如何发展,怎样加快发展?本文认为必须从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入手,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尤其是要从解决最关键的环节入手,全面树立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观念.一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二是要树立辩证客观的形势观;三是要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四是要树立以人为本、不拘一格的人才观;五是要树立立党为公、无私无畏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儒、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代性哲学乃至教科书的辩证唯物哲学,相继都陷入信任危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频现哲学话语危机。所幸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激发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哲学观念和理论形态上都具备论说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话语潜质。所谓实践地论说发展,意在回归实践立场,充分汲取“中、西”诸家哲学话语的合理因素,深入阐释扬弃“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社会”的实践机理,从构建优良社会生态人手,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实践提供话语支持。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军事篇"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以部队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把全军的思想和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创新理论旗帜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自然观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要把科学发展观放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来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表明了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作用。来自于实践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才能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发展观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的演变,更是社会变迁、进步与发展所要求的。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直至今天的科学发展观。而与发展观相对应,社会管理的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经济管理到综合管理,再到人性管理,直至科学管理。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坚持贯彻和落实,把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应用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蓉蓉 《思想战线》2001,27(4):80-84
1835年~1846年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上的大变化时期,其人生观和哲学观经历了由康德、费希特主观唯心的理性理想主义转向黑格尔客观唯心的理性现实主义,并由此又逐渐转向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最后终于迈上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大道,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早期三个阶段思想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代发展哲学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深入探索我国现代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坚持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于坚持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代发展哲学的人本性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化提供了途径,找到了重要的现实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创生不易,真正理解把握它亦非易事。确立科学的理论观、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开发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理的基本逻辑法则。科学考量马克思主义学理的政治范式、思维进路、形态演化、逻辑层次,要以科学理论观为逻辑支撑;认清"大时代精神"、"新时代精神"、"现时代精神",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理本真精神的逻辑必然;大力开发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是科学追问马克思主义学理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