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安史之乱,给了郭子仪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郭子仪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无论在皇帝眼中,还是在朝臣心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相似文献   

2.
刘诚龙 《各界》2011,(4):3-3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引咎辞职”,把位置让给了其子肃宗。奇士李泌智高心慧,胸中有韬略千般,雄兵百万,成为肃宗唯一可以依赖的“智囊”。肃宗靖宇天下、扫除胡尘,其计其策,几乎都从李出。  相似文献   

3.
高荣伟 《侨园》2014,(4):49-49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成京”.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说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选择了向四川仓皇逃离,而他的儿子李亨则以灵武作为大本营,站稳脚跟,返都西安.  相似文献   

4.
封建帝王的昏明优劣,在能否任贤纳贤方面表现得最为分明。而唐玄宗的转变,也是从用人上开始的。开元(公元七一三——七四一年)末年从任用李林甫为标志,玄宗一反昔日励精图治的作风,而陷入追求声色犬马的逸乐生活之中。大唐帝国,也迅速衰落。 属于唐宗室的李林甫是一个非常狡黠、善于钻营的人。他由于结交当时玄宗宠幸的武惠妃等人,而于开元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5.
用人之短     
唐开元初年,玄宗清洗了一批文武官员,罢免了宰相源乾阳,并以萧嵩代之。萧嵩是南梁王室的后裔(梁明帝萧岿之孙),身材伟岸,相貌堂堂,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中书告人。但他胸无点墨,又无急智,在一次御前应急修改诏文时出尽了洋相:当时玄宗命他将『国之瑰宝』换个同义词,他汗流满面,思考了老半天,只改成了『国之珍宝』。玄宗一怒之下将诏文掷于地上,大骂他徒有其表。但当时的名相姚崇却始终对萧嵩青眼有加。开元十五年,吐再进犯,姚崇向玄宗推荐萧嵩,让他出任河西节度使。萧嵩临危受命,迅速采取措施。他不拘一格起用人才,破格提拔…  相似文献   

6.
李泌的远见     
振如 《瞭望》1991,(22)
人们都知道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和功臣。其实,还有一个人的贡献并不在郭、李之下,就是帮助唐肃宗李亨进行战略决策的李泌。 公元756年,叛将安禄山攻陷唐都城长安,唐玄宗李隆基仓忙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唐肃宗,统领兵马同反叛的  相似文献   

7.
张玉勇 《学理论》2008,(9):71-72
唐朝是中国最盛世的朝代,兴起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衰败于李隆基时期的“安史之乱”。李隆基本来具有英明之主的天资,颇有李世民的风骨。大家知道,李世民首劝李渊举起反隋的大旗,是南征北战奠定唐朝基业的创始人。李隆基对李氏唐朝也有“拨乱反正”之功,继武则天统治及中宗时韦后乱政之后,李氏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江山险些易主,是李隆基力主清除了韦后和武氏集团的势力,稳定了李家唐朝的根基。李隆基有胆有识,当时背着其父相王李旦,发起宫廷政变,把他父亲推上皇帝的位置。为此李旦抱着他痛哭说:“社稷宗朝不肇于地,汝之力也。”后来又英明果敢,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李隆基执政前期是明主,能够纳谏言、开贤路、戒奢侈,很快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韩小博 《各界》2014,(9):50-53
东汉、唐朝和明朝是中国宦官危害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但东汉的太监经常受到外戚的制约,明朝的太监即使跋扈如魏忠贤,也是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办掉的。所以,这两个朝代的太监终究还是奴才。唐朝的太监们就大不一样了,自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开始,朝廷大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甚至于皇帝们的生杀大权全部都由他们一手把持,真正实现了“翻身奴才把歌唱”,着实令前世和后世的同行们眼红一把。  相似文献   

9.
马嵬坡遐思     
田攸堃 《侨园》2012,(12):41-41
今夏的一天,我去了趟关中平原。从西宝公路西行,在兴平县马嵬镇住了一宿。翌日清晨出门方知昨晚下过一阵雨,落红满地,绿肥红瘦,这扬花湿地,仿佛是杨贵妃的泪水,不觉鼻尖发凉,矮墙下的院子似有魂灵,于是赶紧朝陵园走去。马嵬,当年唐朝的一个驿站。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之乱,烽火狼烟直卷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领满朝文武弃都仓皇朝西南方向奔去。两天后抵达马嵬驿站。一路的颠簸,人困马乏,让养尊处优的高  相似文献   

10.
张玉勇 《学理论》2009,(7):102-103
郭子仪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扶唐朝大厦之将倾的功勋。“安史之乱”是唐朝最致命的打击,使一个强大、盛况空前的唐朝几乎倾覆,唐朝的几十万中央大军不堪一击,唐明皇李隆基出逃成都成为流亡政府,太子李亨被大臣百姓们留在河朔之地肩负收复长安的重任。也是乱世出英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郭子仪横空出世,以河朔之军担当起匡扶社稷的大任,成为一代安定天下的名臣。  相似文献   

11.
古代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爆发,实质上是唐王朝危机管理体制削弱和唐玄宗危机意识缺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后世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危机管理案例.  相似文献   

12.
对于回鹘信奉摩尼教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二是经济上对粟特人的依赖。以上观点对于研究回鹘信奉摩尼教的原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回鹘的传统宗教心理及其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也是致使回鹘最终改宗摩尼教的重要原因。尝试从以上多个角度对回鹘改宗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蒙曼 《各界》2013,(12):76-79
唐中宗李显自身实力不强,靠着张柬之等功臣和相王李旦以及太平公主的帮忙才取得了神龙政变的成功,当上了皇帝.当了皇帝之后,张柬之等人都封了王,相王李旦加封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加封镇国太平公主,一时间也是气焰熏天,这让中宗李显感觉压力很大.为了削弱这些功臣的势力,中宗李显被迫和韦皇后以及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结盟.还把爱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这样一来,朝廷就成了李、武、韦三位一体的联盟了.本来,唐中宗这样做,也不过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可是,他没想到,这样的举动刺激了一个人的野心,也打击了一个人的信心.刺激了谁的野心呢?安乐公主的.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把儒家学说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学说便逐渐从一个思想流派而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传于世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为儒者首"、"少治春秋".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决策.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者从战略意义,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北溟玉 《各界》2010,(8):3-3
唐玄宗时,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不合,将帅失和对江山社稷毕竟是大大不利的,所以,玄宗一直想找个机会从中调停一下。  相似文献   

17.
妖姬奸相诚可恨,自古乱阶实君王。(注)放眼神州万千事,端正党风第一桩。 注关于“乱阶”,楚庄同志所作《“惩尤物”异议》一文的开头说:陈鸿《长恨歌传》提出《长恨歌》的主旨是“惩尤物,窒乱阶”,而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之祸的“乱阶”是“尤物”,即贵任在杨贵妃……《“惩尤物”异议》一文读后@赵登庆 ~~  相似文献   

18.
全国政研会从成立至今,已经整整十五年。这十五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十五年,也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十五年。十五年来,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政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的思想实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与政研会的工作分不开的。政研会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支骨干力量,在基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各级党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雷有邻是宋太祖时期的官二代,他老爸雷德骧曾官至御史中丞.雷德骧性格耿直,脾气暴躁,属于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因此宋太祖给了他一个御史的职位,也算是人尽其才.雷德骧对官员们的违法乱纪行为盯得很紧. 赵普时任宰相,且与宋太祖关系匪浅,这样一位政坛大佬,有时犯点错误,或是搞点腐败,宋太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事们更是没人敢说,而雷德骧偏偏要和赵普死磕.开宝元年(968年)十月的一天,宋太祖召开办公例会,雷德骧从队列里走出来,列举了赵普腐败四宗罪:干扰刑事审判;倚势强买民宅;聚敛财货;收受贿赂.并且每一条都证据确凿.  相似文献   

20.
华工 《侨园》2015,(Z1):47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用现在的话叫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而且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灰心丧气而去,身心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