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刘蓓蓓 《世纪桥》2008,(8):133-133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过程可分为聆听——体验、观察——发现、分析——建构三个阶段,而音乐作品审美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集体研究法和讨论法。  相似文献   

2.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过程可分为聆听--体验、观察--发现、分析--建构三个阶段,而音乐作品审美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集体研究法和讨论法.  相似文献   

3.
刘俊鲜 《世纪桥》2011,(7):138-139
在手风琴演奏的诸多技巧中,手风琴风箱的运行,是手风琴演奏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声的合理性是通过风箱的正确推拉和力度控制来实现的,风箱运行力度的大小与风箱转换方法,对声音的强弱、长短、连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使用不同的风箱方法就能演奏出不同的声音效果,在手风琴的演奏过程中,要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风箱技巧,获得特殊的音响,展现特定的音乐情景,从而更好地揭示乐曲的主题内容和音乐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钢琴的全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注重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了我们本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这样很不利于我们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推广,也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钢琴艺术工作者与学生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亦如一般商品需经过生产——流通——消费三个阶段一样,从产生到其价值的最终实现,必须经过创作——传播——接受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影响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和所有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的主体和客体在审美层次上契合的表现,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绘画用线条或色彩;舞蹈用形体或动作;音乐用声音;而文学则是用文字的方式表现主客体在审美层次上的契合。审美是人的主体的活动,文学便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接受。创作是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和读者信息的接受,传播和阅读则是出版者和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因而,接受主体便成了决定文学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杨莹 《学习月刊》2009,(8):24-24
素质教育是指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和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其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年轻一代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实质是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而高校音乐欣赏课正是从素质教育出发,通过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学习音乐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从而完善其知识结构.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因此.高校音乐欣赏课在欣赏的基础上.将音乐的思想性、文化性问题给予提升.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常俊玲 《理论学刊》2005,(12):123-124
在审美教育中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就将艺术想象与创造过程无界限化,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自由地创造与表现。由于对审美教育的这一理解不是基于对艺术自身规定性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因而导致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的缺场,这是一个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季平,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十五大党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多年来,他创作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和平颂》,交响诗《霸王别姬》……  相似文献   

9.
正赵季平,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十五大党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多年来,他创作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第二交响曲——和平颂》,交响诗《霸王别姬》……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8)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美学原则的运用,审美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更融入到了编辑出版行业。编辑出版过程中从来都离不开美,离不开美学原则的运用。读者对书的审美感受是全面的,要想让阅读真正地快乐,期刊杂志的审美特征尤为重要。期刊内容的美可以使读者获得更好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享受,期刊的形式美可以使读者心旷神怡,收获更多审美快感。因此,期刊编辑制作过程中一点都不缺少美,审美贯穿于期刊编辑制作的始终,提高编辑的审美水平,在期刊制作过程中发挥美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音乐作品有着与其它事物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造就了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客观性。一、从音乐作品的动态造型特征看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客观性音乐是精神的产物,是再现生活和体验情感的动态造型艺术,它能够在有限的时空的流动和传播之中,给人以不同的精神刺激和信息感受。1.音乐作品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客观性。音乐作品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但是在表现感情起伏、心理活动和精神境界方面却有它的特长。音乐正…  相似文献   

12.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完善的审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体育,更忽视美育的现象,制约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中蕴含科学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政治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它能够发挥思想导引、政治驾驭、道德示范、心理优化、审美熏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美学试图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进而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如果审美无区分能够成立,艺术就不应该被审美区分从人类连续的自我理解链条中割裂开来,判断精神科学是否具备真理事先也就勿需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检查。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审美区分在形成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的与理论的困难;2、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艺术游戏确立的只会是审美无区分;3、试图立足于有限性基础去建立客观性的审美无区分学说在美学的对象与归宿、表现存在与表现什么存在等问题上给我们留下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编辑工作过程中,融入了编辑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艺术倾向、审美情趣,反映了编辑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编辑过程中,选题策划是编辑创意的最初展现,而审读编排则是编辑创造性思维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所谓审美误区,它是指人们在审美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在青少年的审美活动中,主要存在的审美误区有以下几种: 第一,重形式不重内容。重在形式是我们欣赏自然美的正确原则。但是,有的青少年朋友错误地把这一原则引入到社会美、艺术美的领域。比如,过分讲究衣着打扮,把大块大块宝贵的  相似文献   

17.
审美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审美价值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价值体现出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本质,其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美的境界,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王南竹 《世纪桥》2007,(8):88-89
为了把音乐作品分析教学与曲式写法结合起来,在音乐院校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然而在理论体系和内容上并没有什么进展和变化。国外的一些科研成果也没有及时纳入教学中来,由理论家所奠定下来的有关曲式学的一些局限性仍然保留继续存在,至于国内新的科研和理论研究也就更加缺乏,这对更好地完成音乐作品分析的任务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审美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审美价值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价值体现出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本质,其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美的境界,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曾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和主体,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得到统一。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机渗透审美教育,就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对教师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