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大跃进"开始后的瞎指挥和对粮食产量的浮夸风、高指标和高征购,再加上从1959年起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粮食供给空前紧张的局势.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周恩来担起了领导扭转国家粮食供给紧张局势的重任,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他亲自指挥,统筹全局,使用国家手中的机动粮和进行地区间的调拨,为一些地区解了燃眉之急.他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积极开展调研,推动政策调整,调动农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他还从国民经济的全局考虑,综合施策,把指导城市精简工作和解决粮食困难问题结合起来.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渡过了粮食难关,农业生产逐步重新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出现城市粮食供应危机。国民经济调整中的城市人口大精简的成功经验,可给当前北京人口疏解带来借鉴和启发。一、"大跃进"运动后北京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发轫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给北京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城市人口和职工队伍急剧膨  相似文献   

3.
正1959年至1961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应对粮食危机,除降低城乡人民口粮标准外,还大搞瓜菜代(代即代食品)外,发明了种类繁多的"粮食增量法",召开"吃饭大会"。这些都成为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大搞"代食品"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日益严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跌。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为  相似文献   

4.
1961年五六月间的北京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刘少奇对粮食问题及"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分析,凸显了困难成因及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严重后果。八九月间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工业高指标坚决退够的政策。毛泽东认为形势从此"一天天向上"。但各地粮食短缺表明最困难时期还没有过去,不充分认识困难就不能正确制定调整任务的目标。由此,七千人大会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正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后,浮夸、瞎指挥、强迫命令等风气泛滥,到处放"卫星",粮食亩产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口号满天飞。出生农村的帅孟奇对此很是怀疑。1959年9月,她一身布衣,轻车简从,来到湖南汉寿县西湖垸(现该县西湖片几个乡镇),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在西湖垸,帅孟奇作了仔细观察,看到有些还未收割的一季稻田里,因为密植过度,稻穗长得像毛毛草,又高又瘦,每蔸的实际谷粒  相似文献   

6.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粮食产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8年“大跃进”过程中,粮食生产大放“卫星”,致使这年粮食产量统计严重失实。1959年开始,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单产下降、自然灾害等原因,粮食产量连年下滑。1958年至1960年国家对粮食实行高征购,但粮食总产量下降,城镇人口增多,导致粮食供应极为紧张。为了克服困难,度过粮食危机,采取了抓紧粮食调运,压低城乡人民口粮标准,提倡“瓜菜代”,紧急进口粮食,精简城镇人口等措施,并调整了农村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到1962年粮食紧张的局势终于缓解。  相似文献   

7.
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是中国共产党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经济大调整。这次调整,扭转了国民经济严重的困难局面,对“左”的错误进行部分纠正,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累了富贵的经验。刘少奇在这次国民经济调整中,勇挑重担,勤于思考,敢于纠错,大胆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深入调查,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处理急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使我国国民经济从1959年起发生困难,到1960年(大跃进的最后一年),我国的经济已陷入极度困难境地。主要农牧产品大幅度减产,出现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危机;生产性基本建设规模膨胀,工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财政收不抵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要王任重帮助 湖南解决问题 1961年,是中国3年自然灾害 中最困难的一年。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给 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湖南省 的国民经济形势也十分严竣。工农 业总产值跌到只有54.85亿元,比 1960年下降35.6%。其中农业产值 只相当于1955年的水平,粮食总产 160亿斤,比1951年还少60亿斤,连 续2年饥荒,全部积蓄消耗一空,人 民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9.
王云琦 《党史纵览》2014,(12):31-34
正"皮司令要回来啦"1958年11月初,萧瑟的秋风给人们送来了阵阵寒意,河南许多人已头戴护耳帽身着薄棉衣抵御风寒。与气候变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嵩山脚下正涌动着的"大跃进"热潮。登封当时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高高飘扬,大炼钢铁,浮夸风甚嚣尘上,"人有多大胆地有  相似文献   

10.
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启动的甄别平反工作,是我党"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对"大跃进"以来多次"反右倾"运动中所犯扩大化错误的初步纠正,是国家全面调整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国内政治生活的稳定乃至国民经济的恢复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本文拟对"大跃进"之后党的甄别平反工作作一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是建立人民公社的大力倡导者,也是较早觉察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了不少乱子的领导人。1958年10月中旬开始,他通过召开干部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影响人民公社的健康发展。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他主持召开郑州会议,开始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相似文献   

12.
唐正芒 《党史博采》2007,(12):28-29
1960年是三年"大跃进"时期粮食最困难最紧张的时候。国家竭尽全力在全国范围内调剂粮食,甚至迫不得已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但饥饿、逃荒、浮肿病及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仍呈增加趋势。就在这个关口,陈云果断提出粮食进口的建议。这在当时是许多人不敢想的。因为中国自建国后每年都出口粮食,并早已宣布中国已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说把全世界的人口都集中起来中国也能养活。那么陈云的建议提出后中央其他领导是何反应?结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孟红 《党史纵览》2007,(12):4-7
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失误,1959年和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两年遭受困难,特别是遭遇了未曾预料的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尽快扭转局面,在1960年底1961年初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工作中要做到三条: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相似文献   

14.
1958年,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同时,文艺界的"大跃进"也开始了。1958年2月25日,上海市委举行文艺干部大会。市委书记柯庆施建议上海文艺界来一个"大跃进"。当天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就  相似文献   

15.
1960年是大跃进"左"倾错误造成的经济困难最严重的一年,这种困难更集中地体现为粮食的紧张和危急.党中央发出的关于紧急调运粮食的指示、批示、通知等文件多达十五、六次,中央有关领导在讲话中强调粮食调运更多.这一方面体现出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高度关切,另一方面折射出当年粮食问题的极端危急,也昭示出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告诫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必须警钟长鸣,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大跃进”期间,考古工作连续召开会议,制定“大跃进”计划,颁布“大跃进”政策,推动考古“大跃进”由兴起到高潮。但到1958年底,考古“大跃进”开始调整,并逐步恢复正常。“大跃进”期间考古工作经历了兴起、发展、高潮以及最后调整的过程。其结果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考古和文物工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局面,中共中央决心纠正失误,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中央确定的全面调整方针,也包括对国内政治关系调整的内容;政治关系调整是为国民经济调整服务并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发展进程而跟进、展开的。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7)
<正>从1958年到1978年,历经"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3个阶段,内蒙古经济社会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内蒙古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按照"林木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推进  相似文献   

19.
程中原 《党的文献》2011,(2):119-120
毛泽东重视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善于取其精华,长于古为今用。1959年庐山会议前,他讲述春秋时期秦穆公引咎自责的故事,进而对"大跃进"中发生的错误,多次承担领导责任和进行自我批评,就是一个令人深受教益的例子。1958年上半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不久,  相似文献   

20.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