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乡村话语主要体现为启蒙文学、京派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三种不同的建构形态;城市话语的建构则有革命文学、新感觉派及张派小说等不同的形态。乡村话语作为主导性话语长期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文学话语中心必将由乡村转向城市。  相似文献   

2.
罗兰 《理论月刊》2022,(7):75-81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文化的主体性,更要彰显民族资源的内生性与差异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生态结构破坏、治理主体缺位、民族特色消弭等现实困境,要以强调生存性、激活内生性、凸显差异性为发展逻辑,依循民族资源构建乡村品牌、文化空间培育乡村审美、特色产业重塑乡村生态三种治理路径,激活民族地区村落社会与村民之间的发展潜能,完成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赋新与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如何才能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是重大现实问题。当前乡村留不住青年人的最重要原因是乡村缺少匹配青年人需求的就业机会,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要追溯至近代工业革命及其对传统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激烈挑战。近代以前大多数乡村青年人都没有长期离开本乡外出就业,进入近代以来乡村传统生产方式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劣势凸显,青年人往城市地区流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下乡村青年人能够更多地在城市地区实现就业,这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产方式取得明显进步的体现。要真正发挥青年人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重点在结合当代青年人的需求扩大乡村的就业机会,增强乡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而非对乡村青年人前往城市就业设置障碍。适度合理发展县域乡村集聚经济,有助于扩大乡村的就业机会,促使青年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良性流动,从而发挥青年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不能忘记的是,探索这一路径也应持有高度谨慎的态度,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不能浮夸冒险。  相似文献   

4.
雷飞志 《重庆行政》2013,14(4):79-80
青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有朝气的一个群体,青年文化能够折射整个社会文化。中国青年文化主流在近百年间历经了各种变化。在当前城镇化的背景下,青年文化消费主义潮流异同及影响,可能成为"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构成。一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2.94亿名14岁~29岁青年中,有30.22%生活在城市,17.22%生活在镇,52.56%生活在乡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7.44%;在4.297亿14岁~35岁青年中,有30.75%生活在城市,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驱动因素,涉农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剖析涉农科技人才与乡村产业振兴互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对阿坝州涉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主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现行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及成效的研究,发现阿坝州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面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产业衔接能力、难外引轻内培影响产业发展动力、缺乏创新支撑影响产业创新活力、政策效率不高影响产业拓展能力等问题,认为只有抓住关键问题,立足创新驱动,构建阿坝州涉农科技人才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长效机制,才有助于阿坝州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补齐阿坝州乡村产业振兴涉农科技人才缺乏这一短板,打造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样板。  相似文献   

6.
薄茹 《北京观察》2010,(7):46-50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维护城市分散集团式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000年和200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了加快实施本市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多年来,北京市政协领导和各界委员对首都的园林绿化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今年又把首都"绿化隔离建设"作为十一届市政协第五次议政会讨论专题,充分体现了对首都园林绿化事业的关心与重视。  相似文献   

7.
陈婷婷 《今日浙江》2009,(23):44-44
滕头——浙江东部一个普通村落,竟从海内外众多明星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的唯一乡村案例。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内核。据此,文章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在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二者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最后基于这种内在逻辑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基层党建、构建乡村治理多元机制、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乡村和谐氛围的角度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城镇化的动力问题日益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旅游作为动力通过作用于贵州的资源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等六大因素,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文化等城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而不同程度的城镇化对农村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与影响。针对乡村旅游引发的城镇化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晓明 《长白学刊》2011,(2):145-149
在西部大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正经历着一个急剧变迁的过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观照其现实诉求,才能顺利实现民族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西部民族地区受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等影响,自身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实现乡村振兴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应寻找好切入点和突破点,下大力气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7,(3)
基于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宏伟目标,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结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特点,发挥当地乡村文化的优势,为实现"美好新海南"的目标凝心聚力,奋力拼搏。  相似文献   

13.
王远坤 《求索》2008,(9):74-75
从生态文化视域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系统有内在关联性。乡村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不断交互作用的累积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不能重自然生态而轻人文生态,不能无节制地过度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在当今城市(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保持和延续乡村生态内层的文化根性和价值特色。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护自身的人文生态,要注意尊重和维护乡村旅游经济中村民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并且注意克服乡村旅游给当地人文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理论涵盖村风文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固本之策。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具有独特历史发展脉络的民族聚居区,西部地区的乡村发展既与全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共性",也具有自身发展的"个性"。研究好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共性+个性",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廖义军 《前沿》2006,(7):76-78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一个热点。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史,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十一五”期间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依托城市的城郊农家乐型;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依托特色村寨及群落的乡村深度体验型。  相似文献   

16.
该文在分析重庆“两翼”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重庆“两翼”地区缺乏乡村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完善,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发展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粗放,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差,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渠道狭窄等八大问题,科学规划重庆“两翼”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卓勇良 《今日浙江》2013,(18):24-24
前些天,偶然间到了海拔900米的临安太湖源龙须山。置身于仙境般的翠绿和静谧之中,直觉得远离城市和淡泊人生是何等的惬意。在山顶一敞亮的屋檐下,我们与留守老者相谈甚欢,脑子里突然蹦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乡村空间转型发展,是城市化的另一个基本面。一幅好的油画,得有相应的底色。底色固然不是所要表现的主体,却是主体的支撑。长三角一带的乡村居民,主要收入已不再来自于农业,不能再称为农民。宁波经杭州、上海至苏州一带,有着中国最富裕的乡村。2012年,浙江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仅  相似文献   

18.
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乡村地区居民的幸福感总体低于城市地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不仅要着眼于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要注重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当下,应通过城乡融合、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城市乡村联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战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对称流动,从根本上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中部A省Y县的J村和H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两个典型村庄的经验调查,分析指出欠发达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具有三重逻辑:在宏观层面,城乡产业互补指引着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在中观层面,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捆绑贫困户"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劳务捆绑和金融捆绑;在微观层面,基于"理性+经验+乡愁"相结合下产业项目选择。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选择逻辑的反思如下: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缺乏与之相匹配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队伍;"三权分置"改革下的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保障度有余,融资渠道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生计模式弱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建立与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创新农村金融支撑体系,推动多元化农村信贷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小农经济等多种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晓明 《长白学刊》2010,(5):151-155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大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对此,必须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切实保障民族乡村文化权利,转换乡村文化供给模式,重建乡村文化共享机制,创新乡村文化生活载体,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