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余琐记     
《瞭望》1992,(28)
一口气读完了胡洁青的这篇回忆,周恩来与老舍间的深厚友情令人心醉神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遥想当年,老舍对周恩来定是作这般想的。 作为伟大的戏剧家,老舍自己的人间喜剧却是以悲剧作为收场。但是,因为有了周恩来,使人在悲剧的阴霾中见到了亮色,在哀伤的氛围里感到了暖意。 周恩来的确不凡。他的功绩自有史家去评说,仅看他给亲者、疏  相似文献   

2.
卖书琐记     
林非 《瞭望》1991,(17)
常常收到许多年轻朋友的信,询问我怎样读书?这使我萌生了写一本书去作出回答的愿望。为了让他们读得津津有味,从而形成生动和深切的感悟,我准备撰成娓娓道来的回忆录,诉说自己在毕生读书中间痛苦而又甜蜜的往事,这样也可以勾勒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流露出对于人类命运的喟叹与思索,和对于光明理想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   

3.
编余琐记     
编余琐记叶芝余这一期的“借镜”,讲厂东晋吴隐之敢喝贪泉的故事。吴隐之还有一则故事,山负于《晋书·吴隐之传》。那是吴隐之当广州刺史之前.在谢石(就是那位在著名的湖水之战中当前敌总指挥的谢石)处任主簿的时候。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谢石知道他清廉.家境贫素,...  相似文献   

4.
编余琐记     
编余琐记叶芝余何林天教授寄来了他关于王勃之死的考证文章。要破解这个千古之谜,是颇费口舌的。长篇的考证文章,非“珍珠滩”这小小园地所能容纳,而且《望》的读者主要不是专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因此,只能删繁就简,把他的结论报告读者。明代农民义军首领刘七,...  相似文献   

5.
编余琐记     
《瞭望》1992,(9)
由于文字本身的特点,中国历来多的是文字游戏与游戏文字。隐语、猜谜、对仗、回文,可以玩出种种花样。 这本没有什么不好。但文字毕竟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毕竟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如果在交流思想、表达概念时也玩起游戏来,那就不免会误了正事。  相似文献   

6.
编余琐记     
《瞭望》1992,(5)
文艺现象,是很复杂的。简单地论定,往往出错。比如,欧阳修的词为什么多绮语,一勺的文章便介绍了两种看法,连上当初为此向皇帝打小报告的,就至少是三种看法了。如果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别种看法。  相似文献   

7.
编余琐记     
《瞭望》1992,(30)
韩美林要干“世纪末工程”的消息早就读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应该有些精品、珍品留给后世。光为了弄几个钱,今天国画行情看好就玩国画;明天油画行情看好又玩油画;后天绘画行情不佳,说不定又改行闹卡拉OK歌厅,那样的生财有  相似文献   

8.
编余琐记     
编余琐记●叶芝余一位高中学生寄来了他的一篇作文题目很普通︽我的一天︾文字虽不精美却也通顺畅达令我感到兴趣的是文中所表达的那种压抑无奈的感情这样的随笔在文艺刊物上是很少能读到的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之重这几年已屡有所闻各界人士的呼吁也屡...  相似文献   

9.
编余琐记     
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什么叫先忧后乐? 什么叫共产党人? 读一读谢觉哉老人的这封家书,应当明白大半。  相似文献   

10.
编余琐记     
编余琐记叶芝余前年,听说叶君健先生病了,但不知是什么病,君健先生给我的信中也只是说疼痛难忍,不能写作。过了几个月,他有稿件寄来,我想,大概病已痊可,除了在稿件刊出后照例寄去一册刊物外,没有更名问候的话。年尾.接到这篇《奇特的感觉》,才知道他患的是癌─...  相似文献   

11.
编余琐记     
《瞭望》1992,(36)
读罢张桂生这篇随笔,忽发奇想:如果此文在“文革”之世登将出来,会怎样? “大批判”的专家们或许会大施挞伐,开列出种种罪名: “翻案风。”这会是罪状之一。蝉为害虫,已是铁案如山,作者竟对它“肃然起敬”,其“用心之险恶”还不“昭然若揭”吗?联系  相似文献   

12.
编余琐记     
编定这期‘珍珠滩’的稿件,似有余意未尽。现在的文章,似乎越写越长,连以短稿见长的‘珍珠滩’也有长文渐盛的势头。听听读者的意见,却仍希望‘短些,再短些!’长文有长文的好处,或材料翔实,或议论透晰,或摇曳多姿,或剥茧抽丝,写得好,人们是喜欢读的。但长文也有长文的坏处,尤其那些空话连篇,颠三倒四,无病呻吟,了无新意的文字,实在令人  相似文献   

13.
编余琐记     
《瞭望》1992,(4)
艺术形式上的各种探索,对于文艺的发展,当然是必需的、有益的。但无论何种探索,总要有利于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其检验标准,是文艺的社会实践。如果文艺家的探索,使文艺与社会、与人民愈益隔离,文艺便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4.
编余琐记     
《瞭望》1996,(24)
不识字的爷爷,用卖菜的钱给刚上学的孙儿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他当时未必料到,这一本小小的字典,决定了孙儿的人生之路。 50年代初,一对相恋的情人,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迷住了,没想到30年后,历经坎坷的他们,又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的热情的推销人。 书与人的故事,总是那样地动人、感人。  相似文献   

15.
编余琐记     
尽管人们在抱怨,读书人愈来愈少了:书店被商场挤掉;售书码洋下降;图书馆门庭冷落,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读者群最为庞大的国家。 尽管人们感叹,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中国的图书市场依旧琳琅满目,令人目迷五色。套装书、豪华本、系列书,种种花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6.
编余琐记     
编余琐记叶芝余本期发表的陈燕谷的文章──《文化领导权与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读一读,想一想。常常听到关于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思想混乱的种种抱怨。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削弱?毛泽东把一切包含奴化思想...  相似文献   

17.
编余琐记     
《瞭望》1992,(2)
书籍出版日见其难,学术著作尤甚。人们对新华书店的征订啧有烦言,新华书店则对出版社言不副实的简介颇多抱怨。好书不能为读者所知得以广泛传播,低劣的作品则混迹书林、滥竽充数。社会对于书评的饥渴,似乎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编余琐记     
韩羽寄来一组漫画,共计八幅。画风是他独有的;见地也是他独具的。既曰“漫画”,当然不是“写真”,似不必费心去查找出于《水浒》的哪一回,哪一节。读画嚼文,或可破颜一笑,因为其间确蕴含着一些生。  相似文献   

19.
编余琐记     
中国的文化真是悠远丰厚,上下几千年,典册数万种,实物更是不计其数。正因为悠远丰厚,所以,传统文化几乎成了永不枯竭的话题。有人从中寻找治国安邦的良策;有人从中探寻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编余琐记     
转眼又到了岁尾。一年来,作者与读者对本栏的关心,令编者感动。 这年头,报刊如雨后春笋,对稿件的争夺也愈演愈烈。许多报刊竞相以高稿酬相招,而我们的稿酬仍只有区区千字三十元。《瞭望》是时事政冶性的新闻周刊,一年五十二期。若大幅度提高订价,读者难承重荷,在印刷工本不断提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