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尔斯与诺齐克是坚持新自由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但是他们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论相差很大。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两个正义原则中,他从自由平等的观念出发,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而诺齐克在批判和继承了洛克理论的基础之上,以个人权利为核心创设了持有正义理论。文章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观,对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进行了分析;第二个部分是诺奇克的持有正义观,内容主要包括获取的正义原则、转让的正义原则和矫正的正义原则;第三个部分是对分配正义和持有正义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具体分析;第四个部分是罗尔斯的正义观对于中国正义观念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尔斯通过对其正义理论的论述,得出了自由平等原则、差别原则、公正机会平等原则三项正义原则。他的正义理论植根于美国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之中,对于其理论学者们评论不一。本文主要从其理论构建、评析以及对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启示等角度出发,分析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念,他所强调的"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则"、分配正义中的"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与"差异原则"以及正义制度对个体道德的诉求等内容对于加强社会的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对两大正义原则的具体构成与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力求揭示出罗尔斯正义理论和正义原则在制度建设层面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合同自由原则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合同法最重要的原则,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到来,因为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地位、经济实力等方面产生了不对等的情况,所以人们开始用合同正义原则来对合同自由原则进行限制以维护合同当事人之间实质的公平。然而,合同自由原则应该受到合同正义原则怎样的限制,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原则之间的冲突应该怎样解决,都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理想,总是体现为平等。通过基尼系数和库斯涅兹曲线反映的两种正义观得出:基尼系数总体上的减低反映了罗尔斯的第一正义原则的优先性。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符合诺齐克正义观中的机会平等思想。针对贫富分化差距扩大的现象,罗尔斯提出了有利于"最不利者"的差别原则。诺齐克提出了通过矫正正义实现获取的正义和转让的正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一个充满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竞争法的价值追求不应该止于传统的自由和竞争理念,还应当审视自由和竞争之后的深层价值追求:经济民主和社会正义。经济民主是指经济领域内的民主。经济民主理念促使竞争法突破竞争者中心主义,关注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突破禁令模式走向限制强势与扶助弱势相结合的机制。社会正义在经济领域具有特殊的涵义。由于自由竞争无法满足社会正义的要求,需要由政府等公共权力作为社会公意的代言人。政府应从社会正义原则的要求出发在遵循辅助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的前提下,为市场竞争制定有效的规范,维护弱势经济主体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诺齐克、沃尔泽分别发展出各自的分配正义思想。罗尔斯强调了无条件的完全平等和有条件的不完全平等的统一:诺齐克论述了持有正义是进行分配和行使国家职能的前提;沃尔泽概括了各个领域各有其自己的正义原则。三位关于分配正义思想存在着方法论的不同;对经济自由的态度不同;平等与自由的侧重点不同;国家是否应该接受和贯彻分配原则的观点不同;分配原则是否存在唯一性的认识不同;对权利的重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姜南 《河北法学》2012,(12):107-111
在现代合同法的发展路径中,平等保护交易弱者、彰显实质自由、实现包含公平价值的正义是法律对合同自由进行强制的理由。具体到保险合同法定解除制度中,自由与强制相互作用,共同维系着保险领域的实质正义。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保险合同法定解除制度具有利益救济与权利限制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配法的价值范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配正义作为社会分配法的基本价值范畴,是一个由平等、自由、公平、效率等要素性价值目标构成价值体系。但是,在不同国家的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分配法律制度的主导价值追求和目标排序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分配法律制度中,分配正义将通过基本原则这一价值载体来确认和指导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对民法上公序良俗原则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哲学基础在于对相对理性主义的承认,它作为契约正义的体现,是对传统民法中的契约自由的修正和限制;这种限制并未削弱契约自由,而是以维护契约自由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