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1,(21):66-66
[中国56个民族简介]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伊春市嘉荫县等地。鄂伦春族人口数约为一万人。“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二是“使用驯鹿的人”。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新中国成立后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1,(21):66
[中国56个民族简介]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伊春市嘉荫县等地。鄂伦春族人口数约为一万人。"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二是"使用驯鹿的人"。这  相似文献   

3.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族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7,(7)
<正>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人口8000多人。鄂伦春民族文化主要由故事说唱、表演艺术、雕刻刺绣和绘画编织等组成,其中优美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歌舞表演艺术,是鄂伦春族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族人们以"活态传承"为主体,主要依赖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和传承,没有文字,通用汉文,信奉萨满教和各种神灵。这些文化特质,在当今鄂伦春族群众生产生活中也多有体  相似文献   

5.
1996年1月23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她将载入鄂伦春民族的史册。这一天,这个从森林中走出,世代以游猎为生,定居还不到四十年的民族,庄严向全社会宣布:刀枪入库,马放耕田.彻底告别猎业。拉开了转变生产方式的序幕.奏响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进步的序曲。‘“鄂伦春”直译为汉语便是“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猎人世代游猎于广阔而富饶的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直到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猎民仍然住着“刹住柱”,穿着袍皮装,骑着措马,扛着猎枪,以古老的方式在深山密林里游猎和生活。“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  相似文献   

6.
从山林中走来1953年,一群穿着狍皮衣服的鄂伦春族孩子被一辆四轮马车送到学校,孟淑卿就是其中之一。小时候的孟淑卿生活在深山密林里,住着“撮罗子”(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  相似文献   

7.
海伦剪纸     
《奋斗》2014,(3):F0003-F0003
正1993年,海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传统的海伦剪纸主要采用灯烟熏、剪刀剪等手法,选取花鸟、动物、人物图案来制作挂钱、窗花等,汇集我国北方民间剪纸、刺绣等工艺和满族、鄂伦春族的拨云子、印麻花等工艺,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艺术风格。表现内容多为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造型简洁洗练,刀锋粗犷有力,富有写意神似的特点。上世纪50—60年代,海伦剪纸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前鄂伦春族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卉 《世纪桥》2009,(5):72-74
文化的产生与变迁与民族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自然的生态系统相比,文化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以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的,同样也要适应该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目前,有关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问题日益凸现,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文化生态系统的改变。本文以社会转型前的鄂伦春的文化生态系统作为考察对象,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孙越 《世纪桥》2012,(11):142-143
本文对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舞蹈的风格、类别、著名的舞蹈形式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将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民族舞蹈艺术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中华民族中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由始以来从事原始性的游猎生活,共同劳动,共同享受。这个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吃苦耐劳,勇敢无畏,性情直爽,乐于助人,能骑善射等。解放前,饱受封建统治、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欺凌,过着缺医少药、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走出了山林,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弱小民族,一跃跨过几个社会生活形态,与其他民族一道走进新世纪,踏上了全面奔小康的大道。从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鄂族人的发展变化,研究他们的历史变迁,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党的民族政策拯救了“栖林人”,是林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了鄂族的全面发展,是改革开放为鄂伦春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是鄂伦春语,山岭上的人们,或使用驯鹿的人们之意。该旗位于呼盟东北部,东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嫩江相望,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接壤,西、南与呼盟四个旗市相接。面积48970平方公里,人口 29. 38万,鄂伦春族0. 19万人,蒙古族1.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2.06万人。旗人民政府驻阿里河镇。 1951年10月1日建立自治旗,是我区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森林覆盖率48.8%,木材蓄积量2.9亿立方米,以落叶松为主,是国家重要森林基地之一。 鄂伦春族发源于黑龙江流域,历史上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解放后,鄂伦春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  相似文献   

12.
薛月华 《共产党人》2012,(13):54-55
正剪纸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剪纸艺术的发展也和其他艺术门类—样,是人类生产、生活之余精神活动的产物。盐池剪纸艺术的来源与发展从现存的剪纸作品来看,最初剪纸制作者的目的有三种。一是通过剪纸来表达某种愿望,祈求神灵保佑。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寝,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帛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这种以剪纸招魂祈神的巫术,截至目前在盐池一带还有人使用。二是人们出于对形象美的追求,在服饰或其他生活用品上配上各种图案的装饰品。随着磨制工具的使用,人们的捕猎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口在10万以下的较小民族之一。保护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整合民族和地区旅游资源,以加速鄂伦春自治旗旅游业的发展,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中最古老的一种。据资料记载,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图案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人物、神话故事等图案,贴在窗户上叫做"窗花",贴在门楣上叫做"门签",来作为一种装饰。每逢过年过节,人们则更是喜气洋洋,用剪纸作为馈赠物或装饰品。  相似文献   

15.
涂彦君 《奋斗》2010,(11):37-38
<正>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世居民族。地区辖有塔河县十八站和呼玛县白银纳两个鄂伦春民族乡。全区现有鄂伦春族人口1044人,占全国鄂伦春人口八分之一。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辖有一个鄂伦春族聚居村,该村是全国鄂伦春族人口最多的鄂伦春族聚居村,现有鄂伦春族农户182户、468人,劳动力270人,耕地面积3300亩,人均耕地面积7亩。2007年以来,地委、行署和塔河县委、县政府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流域民族的英雄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任远 《奋斗》2005,(10):53-54
以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莫苏昆和达斡尔族的乌钦为代表的黑龙江流域三小民族英雄史诗,可以与中国著名的三大民族史诗——格萨尔(藏)江格尔(蒙)玛纳斯(柯尔克孜)相媲美。它们是渔猎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三小民族的文化遗产,是黑龙江流域的文明象征,它会告诉你原始民族的古老历史和英雄神话,会带领你走进那个英雄时代的神秘世界。  相似文献   

17.
牧区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的地区。内蒙古的牧区生活着蒙古、鄂伦春、鄂温克及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大部分群众,畜牧业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础产业。在内蒙古国民经济构成中,牧区经济占有相当份额。牧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内蒙古有牧业旗(市)33个、半农半牧区21个,  相似文献   

18.
黄任远 《奋斗》2005,(3):52-53
渔猎生产是黑龙江流域民族早期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手段和生活方式。他们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渔猎时代,相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始渔猎文化艺术,如桦皮艺术、兽皮艺术、鱼皮艺术、鱼骨艺术等。这些艺术具有原始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黑龙江流域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08,(10):F0002-F0002
我厂是生产、加工民族工艺品及宝玉石雕刻的专业厂家。产品工艺精湛、民族特色浓厚。主要产品有:高中档蒙古刀、牛骨系列产品、牛角系列产品、皮雕、皮画工艺品、纯银制品、真皮动物、系列民族工艺精品套盒及各类宝玉石制品。其中牛角蒙古刀、牛角结盟杯两项产品曾获国家旅游局、轻工业部、商业部颁发的“天马”银奖。皮雕、皮画工艺品获国家两项专利(专利号:ZL96120241.6)并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设计大赛中获“民俗奖”,民族工艺精品套盒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设计大赛中获“创新奖”。  相似文献   

20.
王健勇 《当代贵州》2008,(17):F0004-F0004
剪纸、刻皮艺术在我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二者即有相通之处,又有许多差异,虽然都采用剪刻的方法,但传统的剪纸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妇女在劳动闲暇时间进行创造,作品大多用于节日庆典,内容也基本上为喜庆吉祥的题材。刻皮主要应用于我国皮影戏中,各个角色形象的制作,一般由皮影戏班人自己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