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 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 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  相似文献   

2.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  相似文献   

3.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4.
读屈原和司马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5.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  相似文献   

6.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困扰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  相似文献   

7.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  相似文献   

8.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9.
自儿时听三国故事开始,就知识诸葛孔明是智者的化身,以后自己读《三国演义》,孔明始终是我崇拜的至圣偶像。所以,对他错用马谡、通失街亭总认为是小节,并为先生的这一错不知惋惜了多少年。84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我几乎一集不拉地看完,最喜爱的人物当然也是也明,可渐渐地我对孔明的过失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以为孔明  相似文献   

10.
变迁     
久违农场的老街了。曾有数次,它都在我的梦中闪现。许是怀旧,前些日子我旧地重游,儿时那其乐融融的感觉已无从寻觅,老街冷清多了。 记得儿时家住连队,那时生活条件差,吃得苞谷面馍,菜里也很难见到肉。于是我常常盼过年——那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待望眼欲穿的日子终于来临  相似文献   

11.
正捧起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镜子里的人,平静、恬然,似乎正在静静的小河边,欣赏着挂在空中的一轮圆月,再无年少时期的惶恐与无知。儿时酷爱读书,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尚处艰难,买书是件极奢侈的事。爷爷家有很多藏书,大多书页泛黄,有的已经残缺,那便成了我的乐园。一次,捧着一本袖珍的《西游记》,躲在小巷背后,痛痛快快读了起来。被家人找到时,我还沉浸在"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  相似文献   

12.
儿时我就听说。南京北极阁山上有一茅草屋,是当年宋子文居住的地方。我当时心里疑惑,宋子文不是银行家吗?怎么会在茅草屋里?  相似文献   

13.
余生也晚.已经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了.没有看到和体验过真正的前朝遗俗.只能通过儿时过端午(西宁方言读“端午”如“当午”)节的一点印象.“自将磨洗认前朝”了。西宁的生活水准在当时还是非常低下的。平时难得动荤腥,更难得的是吃甜食了。而在端午节大肉韭菜包子和枣儿糯米粽子.同时能满足我们这些味蕾特别发达的小小饕餮者.这就是儿时的我们这代人企盼端午节的原始动力了。  相似文献   

14.
雪之恋     
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吧,我深深地恋上了冬日的雪。 儿时,我曾喜欢雪。不过那只是为了儿时的顽皮。一夜醒来,惊喜地跳进没有人践踏过的雪地,把脚轻轻地踩下,又轻轻地抬起,为的是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那是一种多么清晰的印迹呵!尽管那时  相似文献   

15.
正休息天,妻子从超市买回一块腊肉,让我做着吃。我将腊肉做好后端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起来,我总觉得吃起来一点不香,没有儿时吃的腊肉香,让我不禁回想起儿时吃的腊肉来。我出生在60年代,那时,正是团场生活物资缺乏的时代。团场平时很少能买到肉,只有逢年过节,连队才会屠宰给每家每户分点肉过节。职工回乡探亲时,大包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与我儿时的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愿意尽己所能,献身地震监测事业,为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欧阳海燕 《湘潮》2010,(4):16-18
<正>俗话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亲欧阳毅是我儿时最崇敬最爱戴的人,他慈祥的面容、矫健的身躯、关怀的话语无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言谈举止、情操风范都深深扎根于我幼小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相似文献   

18.
沉醉夜之黑     
王开岭 《廉政瞭望》2012,(23):68-68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魃魃的夜? 儿时是有的,小学作文里,我还用过“漆黑”,还说它“伸手不见五指”。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个当共和国元帅的表伯父。儿时的我常常为此自豪。我与表伯父只见过一次面,但他充满血肉亲情的勉励至今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相似文献   

20.
从好听评书、读武侠到爱上新文学,再到在育才学校的废寝忘食;从儿时的蒙昧浅知到投身革命继续奋斗,成为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成员——本文作者身为战时文化教育的亲历者,回首自己启蒙成长之路,也由此见证了一段特别的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