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在安徽黟县看到很多楹联,其中一副“寿本乎仁乐在于善,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另一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令人难以忘怀。两副楹联都倡导了一个“俭”字,前者说,俭省可以培养清廉的家风;后者说,富裕后最好的传家宝是俭省与勤奋。其实,“俭”还能“养德”,始终保持节俭作风就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荷泽考察时,他给陪同的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楹联,内容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接着,习近平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这副楹联,凝结着自古以来开明人士对"官民"内涵的思考与判  相似文献   

3.
正"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周易》中这样说:"君子以俭德辟(避)难。"意为"俭"之德行不仅可以避免因奢而败,远离各种难以预测的祸患,还可在特殊时期闯过难关,摆脱困境。老子说,自己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俭"。孔子之所以对颜回评价甚高,很重要的原因是欣赏他的"俭"。有了这"金钟罩"和"护身符",面对任何艰难之境都会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相似文献   

4.
俭以养廉     
我上中学时,见一位革命长者座右贴着一副对联:“勤能补拙,俭以养廉”。觉得很有意思。长大后阅读了不少书,又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越觉得这副对联意味深长。特别是“俭以养廉”,寓意深刻。 “俭以养廉”的道理,说起来并不难懂。一个人,官做得再大,俸钱再多,总是有限的;而穷奢极侈却是没有底的。当俸钱满足不了个人欲望时,廉政这道关口就会被冲垮。因此,要做到为官清廉,就必须生活俭朴,不俭,也就难以养廉。俭和廉,就是这样相辅  相似文献   

5.
正"青山绿水山环水绕可堪休闲胜地,轻歌曼舞舞妙歌美真正幸福时光"。这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的乡村大舞台两侧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包含了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环境要美,生活要美,乡风更加要美。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景区,彩虹滑道,网红索桥,游人络绎不绝。农旅融合的卓扎滩村,是互助土族自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时,给市委和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河南省内乡县县衙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  相似文献   

7.
正清末著名的巴蜀才子、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秀才钟云舫,因对楹联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被誉为"联圣"。他创作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和《锦城江楼联》,名扬天下。他一生中创作楹联5000余副,其中100字以上的长联达30多副。那么,钟云舫最后一副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光绪年间,钟云舫因为民代言,以诗联为武器抨击和揭露封建县  相似文献   

8.
俭与奢,小而言之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前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由于留有余地,生活虽不丰足,也能有所积蓄;而后者却寅吃卯粮、过度消费,由于坐吃山空,难免荡尽家产,贻害子孙。大而言之,俭与奢关系到一个企业、民族乃至国家的风气、传统与兴衰。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有句名言: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其意思是说,金戈铁矛的作用也比不上谦恭节俭更有威力。比喻中包含着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节俭传统不可丢,奢靡之风不可长。  相似文献   

9.
正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本义为"约束、克制",后来转化成在财物用度方面的"节省、节约",与奢相对。古人无论在治国还是修身养性上,都非常重视俭。以俭治国中国传统典籍《尚书》中,专门针对治国而提到了俭。《尚书·太甲》载"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意思是说,在统治中要非常认真地践行俭德,才能长久地维持统治。老子认为节俭就是积厚德,厚积德就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就具备了无法估量的力量;具备了无法估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利用职代会进行民主测评副连以上领导干部,是团场职代会每年必有的一项内容,它可以打消人们在一般场合下"不敢说"、"不愿说"、"说了没有用"的顾虑,是发扬民主的重要途径。但是,通过近几年笔者对职代会评议副连以上干部的评议汇总情况不难看到,有  相似文献   

11.
种德如树     
正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跻身于植树的队伍中,笔者忽然想到一副古人撰写的楹联:"束身以圭,观物以镜;种德如树,养心如鱼。"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不断修养道德品行,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能像鱼儿一样自由遨游。良好的道德品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临终时留给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已收到楹联作品45380多副,诗词作品23170多首,来稿还在增加。作者中有小学生,也有九旬长者。作者覆盖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职业。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海外的作品。有的作者写来长信倾诉对党的感情。"楹联写在党旗上,欣登大雅;家运昌于国梦中,喜步小康。""党史九三篇,读风雨行程、英雄本色;赞歌千万首,唱锤镰耀彩、日月增辉。"一幅幅楹联、一首首诗词,饱含着对党的浓浓情意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党建》杂志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衙三省堂门前这副写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对联立刻成了关注热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了河南省纪委署名王万鹏的文章《官民辩证关系的真谛》解读对联。  相似文献   

14.
正在重庆市江津区东部与巴南区西部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场镇——高歇场。这个场镇建在一条长形的山岗上,山岗之下,四周皆是肥沃的土地。其实,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高歇场,当地人只简单地称其为"岗岗",后来把它称作"永隆场",再后正式定名为"高歇场"。不过,永隆场也好,高歇场也罢,都与一副楹联有关。明末清初,这个长形的山梁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党的建设》2010,(10):47-47
三件宝贝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即爱心加上同情心。"慈",不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俭"的内涵一是节俭,二是收敛。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6.
秦钜 《党史纵览》2002,(10):47-47
周恩来平时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但严格讲,说他穿衣"外华"是不确切的,其"内俭"程度倒是令人动容.至今存世的两套最珍贵的外套"礼服"足以说明这点.这两套衣服被收藏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一套黑纱斜纹单面卡中山装(晚礼服),成衣于1951年;一套全毛花呢中山装,成衣于1963年.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民族纵横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有两个不同的传家理念,一个是传给有形的财富,一个是传给无形的精神。什么能够传之久远呢?有形的物质不一定久远,它有生有灭,有盛有衰,终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唯有精神财富可以长久地传承,弥足珍贵。毛泽东正是善于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典范,他的教子之道和治家经验里无不时时处处浸透着"厚精神、薄物质"的理念,他率先垂范,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8.
守持俭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智者莫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节俭是人们德行的基础。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左传》上有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此识颇有见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  相似文献   

19.
据1月21日《民主与法制时报》消息:地方官员"减副",江苏南京走出了重要一步。1月14日,南京市政府8个人组成的领导班子,在人大选举结束后,集体亮相。此前,南京市市长、副市长共计12人。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人数,一下子削减了三分之一。"减副"是一个老话题。只要需要,就会拿出来说一说,提一提;虽然对于副职职数设置上级有规定、有要求,但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20,(8)
正后汉三国时,南阳太守王畅洁身自好,生活俭朴,衣食住行比其下属还不如。他的学生刘表就进谏说:"奢不僭上,俭不逼下。"意思是说,我理解你这样紧巴巴地过日子,是想为端正吏治带个节俭好头,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样做会对下属产生一种压力,让他们很不好办。和你一样俭朴吧,他们不愿意委屈自己;比你过得好吧,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