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为纲 《青年研究》2012,(4):82-93,96
本研究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相关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了刻画家庭结构再生产的分家模式及其数量模型。根据这一数量模型,分析了1990-2000年间中国农村分家模式的历史变动,进而解释分家模式历史变动对家庭结构与家庭规模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独子分家的变动趋势,回应了学界关于三代直系家庭未来变动趋势的争论。文章最后结合田野调研经验对分家模式变动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主》2016,(10)
正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笔者注意到有这样一个现象,极少数贫困家庭的户口上只剩下两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当问及知情人其家庭情况时,回答是:分家了,几个儿子都是做生意的,城里买了房子,有钱。几个儿子都有钱,为何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家还是贫困户?知情人透露说,分家后可享受低保兜底等精准扶贫政策。他们村上识别精准扶贫对象时,是按照户籍为单位确定的,只要子女不在户籍上,家庭收入就不计算在内,分家后的老人家自然就是"贫困户"了。  相似文献   

3.
农民养老如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仪占农村总人口的9.6%左右;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不够明确,养老保险资金严重匮乏皖南山区祁门县赤岭乡张村的丛杰老俩口,在儿子结婚分家后,除了住房和土地外,没剩下钱。前年丛杰老人做胃切除手术,各项医药费靠儿子支付花去1万多元,他也从此失去劳动能力。老伴身体不好,现在两人仅靠儿子供给口粮和逢年过节给点钱勉强度日。丛杰老人的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人老病复发不敢再进医院,在家里忍痛硬撑。对以后养老问题,更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类似情况在农村老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去年底所做的农村养老问题调查发现,在受访的全国72个行政村、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三餐不保的老人占5%,年节饮食与平时无别的达16%;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2,(11):37
这封求助信是病儿的父亲直接发给我们的。经过编辑向医院和本人核实,内容千真万确。一个本来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儿子身患重症,父母为其治病已经负债累累,家庭也一贫如洗了。为了救儿子,其父仍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筹集医疗费,怎奈杯水车薪。听着病儿父亲泣血的呼唤,我们决定在杂志上刊载这封求助信,希望爱心读者能帮帮他们,救救这个年仅9岁的少年——  相似文献   

5.
赵巧军 《学理论》2015,(8):99-101
《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讲述了由于婚姻失败、家庭情感的错位,导致母亲对儿子表现出极端畸形的母爱,对家庭、自己和儿子造成的悲剧。在文中对这种畸形的爱形成的根源、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家庭教育中父母们的警醒。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年安徽农村的调查,本文对中国人口社会转型期城乡人口流动和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对代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直系家庭为农村主要家庭结构,空巢家庭规模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外流而逐步壮大,传统复合家庭已快速缩减,而婚姻挤压催生出"失婚核心家庭",其数量随性别失衡与男性婚姻挤压态势的加重而上升。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导致出现老年父母生活照料缺乏的问题,而儿子被迫"大龄失婚"则改变了传统的养老功能,大龄未婚儿子承担了本应由儿媳承担的生活起居照料责任,但其依旧难以弥补因失婚给父母造成的情感压力。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的劳动力外迁不仅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也给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省巢湖农村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的四期追踪调查数据和在广东省深圳市进行的"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同时面向农村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劳动力外迁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农村家庭养老表现出传统和变革共存的特征;子女外迁给农村老年父母的生活福利带来双面影响,使得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增加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加重了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负担,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福利;子女在城市外出务工带来了传统孝文化的弱化,但女儿的养老功能得以增强,长期低生育率条件下发生的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使得传统依靠儿子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发生转变。本文最后探讨了在劳动力外流背景下政府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福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6)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的家庭功能发生了变迁。文中的调查点中卫社区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因此农村家庭的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生育和赡养功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村家庭的生产经营功能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其他方面,生活消费的功能已经从仅仅解决基本生活需要转变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及娱乐、休闲、学习等多方面的需要,农村的家庭的生育功能及赡养功能均呈现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在福建农村地区收集的调查数据,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信仰知识、信仰信念和仪式参与三个维度考察了农村婚姻礼仪中民间信仰的家庭代际传递过程。结果显示:婚姻礼仪中的民间信仰存在代际传递效应,父母的婚姻礼仪民间信仰对子女的婚姻礼仪民间信仰正向影响显著;相较于婚姻礼仪中的民间信仰知识和信仰信念,仪式参与的代际传递效应更为显著,前两者更多受亲子关系、子女的择偶态度和职业的影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对婚仪民间信仰的代际传递不存在显著影响;婚姻礼仪中民间信仰的家庭代际传递存在性别差异,父母信仰知识对女儿信仰信念影响的显著性高于儿子,父亲信仰知识对子女信仰知识影响的显著性高于母亲。  相似文献   

10.
相对剥夺指相对于参照群体,现实中人们缺乏某种渴望拥有的东西的状态。当个体将自己所属群体的现状或结果与某一外群体相比,感觉本群体处于一种弱势或不利的地位时即产生群体相对剥夺。本研究通过对都江堰市、绵竹市、什邡市三地309个灾民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分析探索灾民群体相对剥夺的心理及行为机制。研究发现,个体与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相关,双重剥夺下的灾民更倾向参与集群行为。对于城镇灾民,正当性和可行性作用于灾民对群体相对剥夺的感知,通过情感的中介影响集群行为;对于农村灾民,正当性、可行性、责任性和群体支持皆是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的前因变量,群体认同对情感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代际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 《学理论》2009,(26):29-30
农村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目前我国农村主流的养老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代际关系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恋爱挫折感,是个体在进行正常的恋爱时,过程受阻,而产生的沮丧的情绪体验。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和偏远山区,一部分青年男女的择偶自由被粗暴地剥夺,造成了青年的恋爱挫折。据山西省左玉县李志民同志调查,从1980年以来仅在8个乡中就有128家换亲。其中范家窖村1985年有14人结婚,就有11家换亲。这些被迫与他人成婚的青年内心十分痛苦,但往往又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挫折中有的甚至成为了阶下囚。在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指腹为婚、换婚、属相择亲、父母包办等粗暴剥夺青年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家庭只知道把所有的宠爱集中于孩子,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爱他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不到爱人的快乐,只是单纯的爱的受体,爱心就成长不起来。  相似文献   

14.
都市社会80后青年人群中,来自农村的凤凰男和出身城市的孔雀女所组建的错位婚姻家庭越来越普遍,网络上、电视电影上和现实生活中弥漫着大量关于凤凰男和孔雀女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其中尤以围绕小孩抚养产生的婆媳冲突最为激烈。文章分析了凤凰男和孔雀女家庭中农村婆婆和城市媳妇在小孩抚养过程中出现的小孩定位、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代际资源、性别角色和家务劳动分配这五种冲突类型及其影响机制。错位婚姻家庭中的婆媳冲突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矛盾,实质上却是农村青年精英向上流入都市社会之后无法摆脱出身农村家庭低社会地位的先赋性因素制约而面临的结构性弱势。这种结构性弱势在转型时期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形塑下体现了凤凰男自致性个体社会地位和先赋性家庭社会地位之间的张力,同时也决定了错位婚姻家庭中婆媳冲突必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16.
第二代男性成员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生态失衡,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留守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课题组对盘古村和新站村的实地深入访谈,对所获取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对西部农村留守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质性研究。笔者发现,西部农村留守家庭对家庭生态环境主观能动改变意识弱;对于社会支持资源的整合行动力差;在家庭生态构建中重物质轻感情。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所有群体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群体,也是与青少年成长最密切相关的群体,因此,家庭问题历来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在我国农村普遍推行,改变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随着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农村家庭也在不断变化,家庭职能、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关系等等都与  相似文献   

18.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向全人类宣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剥夺者被剥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加紧实施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逐步泛滥,社会上出现了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责难。说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超前了历史发展规律”、“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晶  郭乔冬 《学理论》2013,(17):60-61
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年清华大学"中国城镇化与儿童发展调查"数据,考察城乡之间的健康认知回报效应及家庭资源影响认知效应。结果显示:在语文认知能力上,虽然农村儿童的健康认知回报显著大于城市儿童,但无论城乡,健康对儿童语文认知能力的作用都可以被其他家庭资源所替代;在数学认知能力上,健康认知回报在两组儿童中差异不显著,但在农村儿童组中,其他家庭资源无法替代健康对认知的作用,城市儿童则可以被替代。据此,在促进农村儿童认知发展上,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健康和学前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培养家庭养育策略,从而缩小健康和家庭资源上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