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和发展.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是党员的最高准绳的根本观点,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核心内容;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贯穿邓小平群众观中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2.
讲学习是“三讲”的基础和关键。其中,深入学习邓小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对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提高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邓小平的群众观理论 讲学习,首先要讲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群众观理论。要坚持党的宗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纠正群众观方面的不良倾向,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群众观理论。邓小平群众观理论可以分为七个方面: (1)群众母亲观。邓小平视人民群众为母亲,自己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认  相似文献   

3.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要善于做群众工作等。新形势下,我们学习和弘扬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一套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的群众观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中国法制建设产生过独特的影响。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很早就看到了国民政府法律对国民党政权的重要作用,深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为废除一切旧法  相似文献   

5.
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群众观萌芽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主张实现民众的大团结,推翻反动统治;初步萌生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的观念;同时也初步阐述了党与群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邓小平群众观的时代特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立党理论起点和建党的根本路线,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均对之有过精辟论述。邓小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一生尊重群众,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完善了党的群众理论,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生动的时代特色。邓小平的群众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三点:首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建国初期,党既重视经济工作,也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多次指出要维护群众利益,搞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  相似文献   

7.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周恩来同志继承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同时结合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体验形成了他的群众观思想: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关注人民群众,心系百姓生活。周恩来的群众观思想,有利于克服党内"四风"现象,重树党内廉政之风,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负责的宗旨意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4,(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点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利益;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等内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建立与群众长期联系的制度、消除特权现象、加强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黄美 《党史文苑》2014,(4):24-26,30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在带领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一直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形成了以"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对群众负责,一切向群众学习,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一切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为基本内涵的毛泽东群众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群众观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党和群众的关系、党的宗旨以及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观。十八大以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开展,对践行群众观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1.
粟多树  凌志 《学习论坛》2004,20(8):16-18
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12.
赵文 《理论建设》2013,(2):28-33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正确立场和态度,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服务群众是列宁群众观的出发点,相信依靠群众是列宁群众观的立足点,教育引导群众是列宁群众观的制高点,组织领导群众是列宁群众观的落脚点。列宁主张从群众中选拔国家干部和工作人员、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鼓励人民群众的政治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施友佃 《党课》2014,(19):38-39
邓小平始终将关心群众利益看成是实现党的目标的阶梯和基石。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一次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精髓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其主要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相一致的;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然而,在极少数领导干部中,却表现出种种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背的官僚主义,突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呼声,心中无数,知之甚少,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麻木不仁,泰然处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芳  王爱玲 《理论学刊》2007,2(10):4-1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和政策等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也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群众观是一个有机体系,是对群众主体地位、力量蕴蓄、利益表达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阐释。习近平群众观的基本立场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由人民群众来书写,中国社会发展的命运由人民来掌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的各个方面。习近平群众观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表达。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8月22日,是世纪伟人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纷纷开展了隆重热烈、真挚朴实的纪念活动,广大干部群众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之情。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他不仅为中国革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商兆鑫 《唯实》2014,(5):76-78
<正>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贯彻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群众观是前提,求真务实的作风观是表现,廉洁从政的权力观是核心。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无条件地践行好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争当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为民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必须增进群众感情、坚持群众路线、把握为民关键。增进群众感情。有了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态度以及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九十多年来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制定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新形势下全党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0.
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决策思想的根本特点,也是邓小平决策思想的价值选择。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决策制定的基本途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是决策评判的价值标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决策完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