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郑春荣 《德国研究》2013,28(2):4-14
本文分析了德国在利比亚、叙利亚和马里等危机中的表现,以揭示德国安全政策的新动向。德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上的弃权,以及德国其后在叙利亚问题和马里内战等事件中,只是出于联盟团结、尤其是修补由于利比亚危机造成的形象受损而象征性地参与防御性或训练性行动,这表明"克制文化"在德国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尤其从利比亚危机中德国的表现可以看出,德国的安全政策受到内政的驱动,换言之,德国日益以民调所反映的本国利益作为其安全政策的出发点,甚至不惜为此损害与西方伙伴的联盟。"克制文化"、联盟团结和内政驱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德国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从两德统一以来,正逐步走向"有限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保护的责任"的理念迅速发展,对中国外交传统话语构成了挑战,已成为中国外交研究的热门议题。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安理会"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辩论中的表态,以及达尔富尔、利比亚、叙利亚等关键投票后的解释性发言,以编码聚类与词频统计的方式,归纳了中方话语调整的基本特征,凸显了其延续性与灵活性。文章认为,中方巳形成了对"保护的责任"有条件的支持、强调对其应用进行适当约束的基本立场。在相关辩论中,中方论述集中于如何"负责任"地实践"保护的责任"。伴随事态发展,话语焦点也从"有条件地适用"转为"反对滥用"。中国政府力图防止因"保护的责任"概念过快发展而对国际秩序与自身利益构成冲击,并努力推动"负责任保护"的实现。中方无意对抗或颠覆国际人道秩序,相反还是其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叙利亚是战后法国全球战略构建以及在中东发挥大国角色的重要支点。"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法国对叙利亚采取了"民主改造"、抛弃巴沙尔政权的干预政策,不断加强同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关系。本文回顾了法叙关系的发展历史,检视了法国在叙利亚内战中的政策,并分析了影响法国对叙政策演变的主要因素,认为过多的政策目标和自身实力的限制,使法国难以发挥与自身实力并不匹配的大国影响,法国未来仍可能在叙利亚政策方面深陷力不从心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邱美荣  周清 《欧洲研究》2012,(2):122-138,162
冷战结束以来,"保护的责任"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干预的"指导原则"。它强调国家主权中所蕴含的保护国民免于严重的人道主义罪行的责任,以及国际社会在国家未能提供这种保护时所负有的保护责任。通过强调保护弱者或者受害者的道德必需和共同人性,"保护的责任"试图建构人道主义干预的国际共识,用道德框架界定西方在"人道主义秩序"中的权力和角色。但由于"保护的责任"是在"人道主义介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无法避免西方固有的权力政治模式,因而在执行"保护的责任"中曾发出试图突破安理会授权和当事国同意的冲动的声音,由此引发发展中国家的担心和质疑。因此,"保护的责任"虽然在观念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但目前尚未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5.
叙利亚内战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以"人道主义"为名进行干预的欧盟却逐渐在这场冲突中沦为"次要角色"。本文从欧盟的实力、理念和政策工具三个视角解析了这一过程。首先,欧盟的硬实力不足使其在美国收缩中东战略的形势下难以成为与俄罗斯、伊朗对抗的西方力量;其次,欧盟激进化的世界主义外交理念因为过于脱离地缘政治现实而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最后,欧盟的民事外交政策工具在叙利亚这一特殊场域未能发挥足够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了公民教育与历史反思的德国在外交文化领域发生嬗变。两德统一后,摆脱了冷战格局束缚的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西方盟友对德国承担更多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责任的期待也相应上升。在此背景下,德国外交文化的内在特征出现调整趋向:军事领域的"克制文化"、"联盟团结"与"多边主义"原则以及"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之间此消彼长的态势有所加剧。然而,德国政界加强国际参与的意愿与民众对承担国际责任及使用武力的谨慎态度仍在反复拉锯。德国在叙利亚战争中的外交政策反映出的正是冷战结束以来德国外交文化的延续与调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构建了"干涉的权利"和"保护的责任"两套人道干涉话语体系,不断加强理论辩护,强化人道干涉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对现行国际秩序造成了重大冲击。文章依据"话语主体一话语内容一话语平台—话语认同—干涉实践的基本逻辑,结合西方国家对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干涉行为,对西方人道干涉话语的构建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文章认为,西方国家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本质上更多的是利益驱动下的话语建构而非基于真实的人道危机,其干涉不仅偏离了"捍卫人权"的根本目标,反而在多数情况下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人道危机。西方人道干涉话语构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扭转自身在人道干涉问题中的被动局面提供了契机。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应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交被动应对为主动塑造,以多元的话语主体构建高质量的话语内容,增强中国人道话语的认同度。同时,中国还应有效利用联合国这一权威话语平台,从人道干涉话语构建与干涉实践两个层面介入人道干涉国际规范的构建,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综观克林顿政府以来的美国对"保护的责任"的态度变化和政策调整,可以看出:随着近年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在逐步改变其倡导的单边行动的外交政策,转而寻求在国际合作中维持主导地位。但是,美国的对外政策依然受制于其内政压力的影响,对于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实用主义考虑,依然是美国决策者的首要关注点,因此能否成为有效推进"保护的责任"发展的力量,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吴弦 《欧洲研究》2012,(2):108-121,161
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中,历来以"经济整合"和"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国家,一反冷战后追随美国动武的定式,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因应"阿拉伯之春"冲击,从根本上调整北非、西亚政策,推进近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构成其决计干预的框架性背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法、英两国联手,成为军事行动的积极发动与参与者。但囿于军力不足,为保证目标实现而借重美国与北约,成为欧洲国家实施干预不可替代的机制性选择。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则又使得行动超出安理会授权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获取全球石油资源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国获得海外石油权益的基本目标是希望能够顺利进入、分享石油资源,理想目标则是能够逐步稳定、扩大既有的石油开采权益。大国分享石油资源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竞争对手(包括先进入国家和其他后进入国家)的抵制,争取资源拥有国的支持。从中国能源外交的实践来看,有限分流是成功分享海外石油权益最为重要的战略,而有效化解竞争对手干扰的主要策略包括限制收益和借助矛盾。在实现基本目标后,大国若想稳定甚至扩大既有的石油开发权益,关键因素则在于提高本国对于油气资源区域的影响力。对中国来说,提高对油气资源区域国家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包括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和提高开发效率,而很少通过向资源拥有方提供安全保护来拓展海外石油利益,这主要源于中国目前的实力特征和整体对外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企业因政治风险而利益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近来,由于中美竞争升级,华为在5G国际市场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美国联合盟友对其进行封锁的政治风险。然而,美国盟国在接收到美国要求禁用华为的指令后,却对华为5G表现出了禁用、倾向禁用、部分禁用、倾向不禁用或不禁用四种不同的态度。为解释美国盟国的差异性政策,文章引入联盟压力和跨国公司本地嵌入水平两个变量,构建了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框架。其中,联盟压力框定了国家决策范围,跨国公司本地嵌入水平则关系到国家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成本与收益核算,以及对企业行为的安全认知,进而影响着国家与企业合作的意愿。当前,美国对华为5G的封锁行动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美国盟友特别是其欧洲盟友中仍有许多国家倾向于使用华为5G设备,这离不开华为在欧洲国家的多年耕耘,也离不开政治风险发生后华为采取的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然而,中美两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展开的竞争却并未停止,未来中国政府与企业仍需警惕来自美国的预防性打压,并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及早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技术依赖。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底以来,中东地区多数国家进入政治动荡,一些国家由于内生性矛盾和冲突导致政权更迭,利比亚卡扎菲在两方武力干涉下丧命,叙利亚政治危机跌宕起伏,伊朗核问题被推到“战与和”的风口浪尖上。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和中东地区邻国,非常关切地区局势变化,并按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判断,采取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地区局势发展施加并产生一定影...  相似文献   

13.
有关联盟设计与联盟可靠性的既有研究并未充分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联盟的形成、管理、维持和瓦解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反映出国家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考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成本与收益的核算、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和降低成本的努力。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对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对另外两个方面则关注较少。文章从联盟的两个功能类型——威慑与援助——角度出发,认为联盟的可靠性来源于两个方面:威慑对手与援助盟友。联盟机制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对于盟友主要是通过复杂的机制提高背叛成本,对于对手则是发出有代价的信号威慑其冒险行为。通过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国家设置更高水平的联盟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联盟的可靠性,但由于国家在联盟中的成本与收益以及降低成本的努力不同,因此,联盟机制的设置对联盟可靠性的影响是复杂且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4.
联盟的演变和沿革中,始终存在联盟管理与协调的难题。其中联盟主导国与辅助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矛盾贯穿联盟管理的始终,从中又派生出联盟管理的几组矛盾:扶持与抑制、依存与自主、平等与协从、竞争与协调、抛弃与逃避,责任与收益等。由于成员国均谋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收益与成本不符、责任与义务失衡成为联盟成员间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对这些问题的承受程度成为联盟能否持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代前言     
2011年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以来,利比亚危机已经持续了数月,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鉴于此,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政治研究会与《欧洲研究》编辑部联手推出一组笔谈,约请国内学者从美国、法国、德国等大国的态度与行动,欧盟、北约的战略考量等角度分析利比亚危机的相关问题,并从国际关系、国际法、中国外交等多种视角进行了讨论,以期推动学界对利比亚危机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探索中国学术界回应国际热点问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骏驰 《欧洲研究》2020,38(4):71-94
西方国家对匈牙利"非自由的民主"批评过于片面,忽略了已有制度为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的激励以及这些组织对制度的影响。转轨后匈牙利的政治制度为政治组织提供了进一步维持集中化的激励。经济制度则给组织带来了推动制度变迁的激励。最终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相互促进和兼容,形成了稳定的制度体系。由特定政治和经济组织组成的联盟则从这一体系中获得收益。总之,"非自由的民主"体制是制度与组织、制度与制度的互动结果,而非欧尔班在任十年的个人"功劳",因此,有必要以制度演化的视角来解析匈牙利的制度体系及其起源与演进动力。  相似文献   

17.
欧盟共同领事保护伴随着欧盟公民身份产生,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结果。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在第三国的欧盟公民人数增加,以及涉及欧盟公民的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这些原因都深化了一体化所赋予共同领事保护的特殊意义,极大地推动了共同领事保护的实施进程。然而,欧盟共同领事保护机制中所显现的种种责任问题表明,领事保护与主权国家和国家责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欧盟共同领事保护中,主权国家才是最主要的和最终的责任承担者,而这意味着在现阶段共同领事保护的实施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8.
鉴于东地中海地区地缘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日本近年来不失时机强化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外交。日本的东地中海地区外交,着重聚焦于推动解决该地区热点难点问题、海洋合作、能源合作、难民救助与非传统安全等领域问题。在继续巩固深化与东地中海地区重要国家关系的同时,日本近年来也逐步拓展对突尼斯、利比亚与叙利亚等影响力较小国家的外交。日本不断加强对东地中海地区外交,可以从谋求地缘战略利益与彰显全球影响力等多方面来分析与解读。日本的东地中海地区外交,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今后将会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只要非洲、中东地区未能走出美国和西方造成的战争和贫困的困扰,这股难民潮也就不会终止,而且发展趋势并不是特别乐观。当前,全球难民形势持续恶化,难民人数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值。叙利亚内战、委内瑞拉内乱、阿富汗战争和南苏丹的部族冲突造成近十年全球难民迅速增长。虽然难民庇护申请的主要目标国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囿于经济等实际可达性等因素,绝大多数的跨境难民都是在周边邻国或地区避难,而真正跨越数个国家的边境线到发达地区的欧洲和美国避难的跨境难民极少。大多数难民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给接收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带来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20.
德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与法律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建凯 《德国研究》2010,25(2):27-34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德国非常重视通过能源政策和法律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在气候保护和能源利用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德国的气候保护政策与能源政策走过了从紧密联系到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在气候保护与能源政策的指导下,德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其中规定了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以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措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联邦政府积极的推动、公众环保意识的支持、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以及确保能源安全的需要,是德国能源气候政策和法律体系发展完善的关键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