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2.
"知足"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结合《老子》相关文本、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的"知足"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等上层人士而言。老子提倡"知足",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想状态,实践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意味。  相似文献   

3.
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的"无为"管理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辩证法思想在管理理论中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重要影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哲学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弼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提出著名的"崇本息末"思想,理解王弼"崇本息末"的"息"字,是认识王弼思想的关键。"息",是一种使事物回归自身本性的过程,可以使"末"回到最真切最朴真的状态。王弼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本攻末"、"崇本治末"并不矛盾,"息末"是"举末"、"攻末"、"治末"的最终目的。在"息末"的方法上,王弼提倡"以无为本",即"以无为本"就可以"息末"。"崇本息末"是王弼在对道家《老子》一书做注解中提出来的,然而却体现着儒家的精神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平日的工作十分忙碌,难得有时间出门放松。前几日,我忙里偷闲,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近郊游——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文化行。在短暂的"老子故里"参观旅游期间,我对老子以及老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老子所提出的"无为"、"不争"等思想充满钦佩,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管子》四篇继承了老子道论的本原性,承认了道的玄妙不可言说,延续了老子道论的虚静无为和辩证思想。同时,基于黄老道家治世之目的,创立了精气论,将老子"天地之外"的道转化为"天地之间"的道,援法入道,儒道结合,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养心治国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本文从人与自然、外物与自身、君与民三个角度阐述,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适度的物我观、"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探讨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历史的发生与发展证明,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战乱时期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消极的;但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发挥指导作用的场所。人类社会的前进是在有为中进行的,然而有为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是灾难。因此,在今天社会,我们需要保持无为心态,更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无为之心态,行有为有意义之积极事。  相似文献   

10.
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战乱时期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消极的,但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今天,它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有为中进行的,然而有为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是灾难。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保持无为心态,更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无为之心态,行有为、有意义之积极事。  相似文献   

11.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辩证法思想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具体运用。反映老子和他的后继者们思想的著作《老子》,通篇充满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其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现象、养生、军事等方面,尤其体现在国家治理方面。它对秦以后的中国社会长期产生着重要影响,及至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无为而无不为”是辩证统一关系,“无为”是条件,“无不为”是结果。前一个“为”,是指不该不当的错误之为,后一个“为”,是指应该应当的、合情合理的正确之为。也就是说,必须先做到“无为”,才能后得到“无不为”;必须“无为而治”,才能治理好国…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从领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现这样的一种精神内容,即领导者只有适当地把握"无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无不为".本文作者提取的"重于修身,功名利禄求取有度";"柔弱不争,进退伸缩适度";"后发别人,适时而动"等观点,对于时下的从政者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基本原理源于他的"天道自然观".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在政治统治上,老子大力宣扬"愚民治国"的思想,认为社会应向自然纯朴的方向发展.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干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总和.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过程中,老子的"无为"观对当代中国建构和谐、自由、民主宪政等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道”、“自然”与“无为”是其中三大核心概念。本文旨在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三者及其相互联系:“道”是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是自然无为的先设条件;“自然”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无为”得以产生出来的基础;而“无为”是一种治国原则,是自然主义政治理念的治道体现。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主义和谐精神.从建构理路看,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范畴的和谐宇宙观,然后把"道"昭示的"无为-自然"理念作为方法论审视人类社会,揭示了文明时代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背无为、自然之道,构想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和谐社会图景,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于"以道莅天下",从而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的社会和谐观.老子和谐观中一些智慧深邃的思想主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老子》中的政治、哲学和宗教等思想,而忽视了其中富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而这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人在自然万物面前要自然无为;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进行战争;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慎重对待科技。  相似文献   

17.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自然"是指事物所拥有的一种状态,"无为"则是指对待事物时的一种心态。本文从"自然"和"无为"两方面入手,论述老子的这一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政府治道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分析老子行政哲学与新一届政府改革新思维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老子行政哲学从内在价值取向和外部行为选择两个层面与政府改革新思维的契合主线。内在的价值取向就是"无欲—无私—无畏",进而在行为路径上展现为"无为—为不恃—无不为"。它隐含着政府治道变革的前提是政府自身"无欲"状态,政府改革必须进行无私的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必须具有"无畏"的精神。落实到政府改革层面,必须在行为取向上以"无为、为不恃、无不为"为路径,实现有限政府、效能政府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目标。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需要借鉴老子行政哲学的昭示,强化政府改革的价值与行为逻辑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老子和梭罗两位哲学家都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老子处在春秋时代,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争战不休。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致使民闻公命,如逃寇仇。面对这样动荡的社会,老子提出了返朴、归真、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不争、反战等一系列思想,实际是对社会的挑战。老子不厌世、出世,通过无为,他劝统治者薄赋税,以缓解社会矛盾,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疾苦。而梭罗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烽火燃起、现代工业文明崛起的社会剧变动荡年代。在美国北部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印第安人遭到了野蛮、血腥的掠夺,南部黑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梭罗提出了简朴、简朴、再简朴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伐木辟石、种粮种菜、独居林中。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与老子的柔弱、处下思想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梭罗绝非循世主义者,他反对蓄奴、反对资本家剥削筑路工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美国超验主义学派深受东方影响,他们所说的东方思想一般指儒、佛影响。本文论述了梭罗这个超验主义学派杰出代表的思想脉络,认为他师承老子,或者说与老子不谋而合。本文从两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作品;静坐、静思、静立;追求理想人格;反对集攒财富、反战;无为与不合作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文化间的主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的真正精髓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包含着一种积极救世的精神.在救世的方法上,老子同儒家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致思倾向,因而与儒家有完全不同的方案和理想.老子思想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老子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有现实上和学理上的必然性,而他这种救世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