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90 年代初以来德国的多次关于外交政策“正常化”辩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民党和绿党这一时期在外交政策上出现的重大变化。文章在阐述红绿联盟政府保持德国外交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对其中的变化和不稳定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吴江 《德国研究》2014,(3):43-55
本文论述了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开明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分析了这一外交理念形成的背景,并对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少官僚、多激情"、"少逃避、多主动"以及"少训导、多解释"等特点进行了梳理。"开明现实主义"理念为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之间的视域融合提供了思路。同时,它利于德国外交在价值观导向和利益导向之间寻求平衡以及促使德国大联合政府理性地推动积极有为的外交政策。不过,基于外交部长在德国外交决策中的局限性以及外交实践的复杂性,施泰因迈尔能否真正落实"开明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尚需德国未来外交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3.
顾俊礼 《德国研究》2005,20(4):14-18
文章论述了德国提前大选的背景,第16届大选对德国宪政的影响;分析了各政党在内政方面政策主张的特点,并对新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王琛 《东南亚研究》2020,(1):69-88,156
战略文化对一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尼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曼陀罗思想"的影响。"曼陀罗"是指一种同心圆的结构,由核心与边缘组成,其变化由核心决定,并延伸具备了一种战略文化的内涵。本文对印尼自建国至今历经的外交政策进行整体分析,认为其外交政策变化深受"曼陀罗"这一战略文化影响,在其历经的苏加诺、苏哈托、后苏哈托等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曼陀罗"结构,并且由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不同,其边缘也发生了变化和延展。从战略文化视角对"曼陀罗思想"等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印尼的外交政策,而且能够为中国对印尼政策提供相关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中德建交 30周年是一个成功的历程。回顾了二战结束以来 ,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阐述了德国主张的“文明国家”的理念 ,对未来的中德关系 ,作了乐观的前瞻 ,认为仍将良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批评,认为它过于关注国际秩序本身而非美国的国家利益,忽视了美国民众普遍的不满情绪。文章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护美国人民自由生活的能力,而所谓的"自由的国际秩序"只是实现这一外交政策目标的手段。因此,文章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回归到传统的现实主义中去,即在强调美国实力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美国实力存在的有限性。因此,美国的最佳策略是推行威慑战略,提高对手行动的成本,而不是与之发生战争。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冷战后德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仍把基本点放在西欧;外交政策将有重大的变化:1.开始扮演世界大国的角色。2、调整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3、着手建立双边安全机制。4、拓展对外关系,特别重视拉丁美洲。5、更加重视参与国际行动。  相似文献   

8.
“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理论在德国的政界和学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对外政策的实践评介了这一理论。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内稳定的市民社会和以市民社会价值观为主导的国家角色设计方案。在实践中 ,德国外交政策致力于多边主义原则 ,坚持“西方一体化”取向 ,推动国际关系的文明化和法治化 ,但它同时也受相互依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制约和影响。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仍然有其发展的限度。  相似文献   

9.
德国外交部根据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的倡议启动的"回顾2014"项目,旨在2014和2015年间对"德国外交政策的前景进行自我解读"。该"回顾"不仅涉及德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和目标,而且还致力于研究如何组织外交政策和实施外交政策行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的结果是制定出一份行动计划,它包括"成为强有力的外交部所需的7个核心目标",即提高危机预测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应对危机;确立促成一种和平、公正的国际秩序的推动力;把欧洲映射更加深入地扎根于德国外交政策之中;为外交部成员进行战略反思提供更多的空间;改善对内、对外沟通;加强总部和驻外代表机构的开放程度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网;更加全方位地动员外交部成员。这些目标需要在2016年年中前完成,为此,外交部已建立起了精简的结构。本文将对计划开展的各项措施进行介绍和评价,最后对其实施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德国开始提出了"德国外交全球化"的说法。文章分析了提出这种外交政策的背景以及"外交全球化"政策已经并将在德国政治和社会领域内引起的相应变化:1,对联邦国防军进行改革;2,加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职能;3,举起维护人权的旗帜,在全世界树立自由、民主和人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了公民教育与历史反思的德国在外交文化领域发生嬗变。两德统一后,摆脱了冷战格局束缚的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西方盟友对德国承担更多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责任的期待也相应上升。在此背景下,德国外交文化的内在特征出现调整趋向:军事领域的"克制文化"、"联盟团结"与"多边主义"原则以及"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之间此消彼长的态势有所加剧。然而,德国政界加强国际参与的意愿与民众对承担国际责任及使用武力的谨慎态度仍在反复拉锯。德国在叙利亚战争中的外交政策反映出的正是冷战结束以来德国外交文化的延续与调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国学者谈德国的外交政策、北约东扩及德中关系殷寿征1996年7月和9月,我在德国拜访了科隆大学的林克教授和波恩大学教授、德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凯泽尔先生,他们就德国的外交政策、北约东扩以及德中关系发表了他们的看法,现介绍如下:一、德国的外交政策:凯泽...  相似文献   

14.
梁文武 《德国研究》2003,18(4):60-65
20世纪20年代中期魏玛共和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冷静地分析了魏玛共和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推行了一条理智而务实的外交政策.其目的在于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手段在于实现与法国的和解,加强与巩固与苏联的关系以及调整与美英两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德国是世界的重要国家。人们十分关注新政府内政和外交的政策走向。众所周知,导致德国今年提前大选和政府换届的基本动因是德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大联合政府成立后,它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在内政方面。题为“以勇气和人性共同为德国努力”的大联合政府执政协议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德国内政与外交政策的政治框架。 如同执政协议指出的那样:“德国面临重大挑战是:失业、财政赤字、人口结构变化和全球化变化所致的压力。”面对这一现实,新政府将减少失业看作是首要任务: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新政府将在任期内提供总额为250亿欧元的资…  相似文献   

16.
过去几年中,德国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于欧债危机的应对,这种议题的狭隘化与德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及多数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期望不相符合。因此,联邦总理默克尔和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所推行的德国新一届政府外交政策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加积极有为,以促进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德国在阿富汗的行动失败之后,不太可能加大联邦国防军的行动计划。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影响,德国外交政策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重新确定与俄罗斯的关系,重塑岌岌可危的欧洲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17.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6,21(1):15-20
“德国的外交与欧洲政策”是女总理默克尔2005年11月30日向德国联邦议院发表“施政声明”中有关外交政策的提法,它将欧洲政策从传统的外交政策范畴中剥离,具有了独立地位。本文主要从欧洲联盟的发展及其性质、德国外交政策身份认同的演进、德国政治精英对施罗德政府外交政策的论争等方面入手,系统阐释默克尔政府对外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介绍了"哈尔斯坦主义"的概念形成、发展以及它对50、6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秋生  周慧 《当代亚太》2007,(4):11-17,31
霍华德政府的"均衡"外交政策,是世纪之交澳大利亚政府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变化.霍华德四次执政,其"均衡"外交政策的成效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从当代澳大利亚外交的两大支柱--澳美关系和澳亚关系的角度,评述霍华德政府均衡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发展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及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读未来澳大利亚均衡外交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加入欧盟三年后的波兰政坛明显向右转,亲美、疑欧、压俄的外交政策新变化及波兰在欧盟共同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使共同外交政策受到影响:一方面欧美关系一定程度上深化,另一方面欧盟共同外交政策也将受到美国因素更多的影响;欧盟的"东方政策"受到干扰,使欧盟在对俄共同外交政策上充满变数。欧盟共同外交政策本质上仍是政府间主义,对外政策一体化由于此特性而发展缓慢。与此同时,近期波兰因在欧洲的"边缘化"作为所带来的孤立局面也正在迫使其改变政策。因此,未来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在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两端间的摇摆方向将会更多趋向超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