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中国的文化建设,不懂历史是不行的。我们承继的这份传统,历经数千年岁月流变而成。而目前许多的文化问题,又往往需要追溯到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另一方面,研究中国的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历史又是不够的,因为不正视当代中国与世界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着的变化,就会使文化探讨沦为玄学式的空谈而与现实无涉。只有将对历史的把握与对现实的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研究有所深化,给人以启迪。近读王文章主编的《中国先进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3月版)一书,再次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该书以对当代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能否进一步解放思想,能否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演变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自觉。正是基于这一点,董德福、史云波教授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高翔 《求是》2012,(19):56-57
我们党有一个优秀传统,那就是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从对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可以说,始终站在人类历史的制高点,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的最前沿,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是以研究知青而闻名海内外的刘小萌研究员的新著.知青既是一个历史符号也是一个现实存在.通过采访经历持续长达20余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刘小萌把历史和现实厚重的串联在一起.他通过知青的亲身经历深刻而生动地描述了当代中国史上一个重大运动的来龙去脉,揭示了知青在艰苦的环境里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为捍卫利益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该书选题新颖、材料翔实、特点鲜明、可读性强,是了解当代中国史的一本必不可少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5.
汪守德 《学习导报》2011,(15):43-43
怎样以新的视角和手法,通过更为艺术化的独特创造,来反映和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现在的创作者们所追求的。由周振天任总编剧,桑华任总导演,湖南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我的青春在延安》,就是对此进行的别具匠心的成功探索与尝试。剧作没有习惯性地把镜头主要对准领袖人物,表现他们如何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而是将青年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物作为剧作表现的主体,以侧写的方式同样反映了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打造出一部涂抹着浓重战争色彩的红色青春剧,也为表现这类题材提供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李准 《共产党人》2004,(2):47-48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延安颂》是中央电视台、中央文献研究室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共同推出的一部重中之重的优秀之作。是创作者们向党和人民献上的一份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7.
韩东屏 《学习月刊》2020,(10):52-53
<正>《当代青年信仰论》专著出自熊英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成果集作者熊英教授多年高校德育工作和哲学研究之所思、所悟、所得,通过对信仰运动一般规律、青年信仰发展规律以及青年信仰引导教育规律的理论探讨,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当代青年信仰理论体系。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部力作,《当代青年信仰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2019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社会矛盾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但是至今缺少一本对社会矛盾系统分析研究和用社会矛盾观念解读历史的专著,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培平的《社会矛盾与近代中国》以下简称《社会矛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视角新颖,史论结合,有以下特点:一、拓宽了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在该书中,作者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定义、特性作了界定,对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判断社会矛盾的标准、社会矛盾转化的标志及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较为全面的阐述,给人耳目一新之…  相似文献   

9.
长篇军事历史小说《皖南事变》被誉为“真实性是生命,思辨性是灵魂。:在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在军事学等方面都有相当价值的带有突破性的“多功能的巨制”。笔者读过之后感到赞誉过  相似文献   

10.
<正>在现代法治理念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中国当下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已远胜于古代,我们学习、研究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何在?其实,学习各种历史不外乎是为了察古知今、鉴往知来,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也是如此。从《中国法制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荣获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几千年浩瀚的法制史中,第一个有趣且意义深远的变化当属  相似文献   

11.
祝志男 《前线》2014,(8):72-73
<正>《反杜林论》作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因其使命的重大与内容的经典,观点的鲜明与语言的犀利,经百年而不衰,历千锤而弥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著作之所以经久不衰,源于其赢得的历史地位与蕴含的现实价值。赢得了思想交锋的重大胜利"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冲动’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反杜林论》一书三个版本的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的原始初衷。恩格斯之所以开宗明义地指出,迫使其放下手头工作"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决然选择,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众所周知,1875年5月,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个组织——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由于两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有一个优秀传统,那就是高度重视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最新认识,内容丰富、资料准确、通俗易懂,为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增强执政能力,提供...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有一个优秀传统,那就是高度重视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最新认识,内容丰富、资料准确、通俗易懂,为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术界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言实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郭学旺教授所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这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的著作。《变迁》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从动态角度观察和研究毛泽东领导下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部分的演化。该书围绕毛泽东诞生时期中国社会的境况、毛泽东为改造中国社会所进行的多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展开论述,既有理论上的宏观探讨,又有微观问题的独到发抒。作者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做深入研…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与中国”这一命题至少要探讨和解决这么两大问题。一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二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后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取向(亦称社会发展战略)。如果我们把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比喻为一部宏篇巨著的话,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上篇,第二个问题则是下篇。上篇已由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获得圆满解决。下篇已由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初步的解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旗…  相似文献   

16.
杨毅 《理论与当代》2014,(10):39-40
正"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中就有"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记述。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三宝"(大歌、鼓楼、风雨桥)之首,在当今已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被国内外音乐界公认为保存最完好的"天籁之音"。其独特的复调和声,无伴奏的自然音质,悠扬婉转的旋律,凝结着侗族人民追求幸福的生活愿景,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正在经历着亘古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来说,及时记录和研究刚刚过去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按历史发展顺序列卷,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迄今为止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部著作。该丛书共5卷,180多万字,凝聚了北京师范大学、渤海  相似文献   

18.
中信出版社2013-42013年,中国完成新一届领导层代际更替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面临重大调整。如何为改革注入新动力,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决定着中国现代转型的成败,也决定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命运。新的改革大幕即将开启,中国迫切需要一  相似文献   

19.
历史有思想吗?对那些奉行价值中立和客观化史学立场的研究者来说,这确是一个问题.传统史学认为,历史无非是消逝了的过去,在此认识中,历史学谈不上思想性.以往的史学研究首重史料的搜集与小心求证,大有乾嘉学之遗风.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痛楚与悲壮。痛楚,来自编导者对150年前这段历史的正视。影片没有掩饰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落后、愚昧,没有掩饰当时中国统治者既惊慌失措又自高自大的可笑心态,没有掩饰一个东方的中华文明古国与一个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狭路相逢,最终造成悲哀而荒诞的结局。而悲壮来自于林则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来自于虎门销烟的宏大气势,来自于从广州、虎门到定海广大人民、官兵抵抗英军侵略那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动人事迹和场面。 我以为,这部影片最使人称道的有两点。其一,浓重的历史真实感。编导者的确是在用现在的历史观念高屋建瓴地来审视150年前的这场悲剧的。影片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那场战争发生的国际背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