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背景: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习近平指出,"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  相似文献   

2.
《奋斗》2017,(16)
正(2017年6月)7月2日至5日省委书记张庆伟率团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代表,张庆伟作为地方合作理事会中方主席参加会见。他还出席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并致辞。会议期间,张庆伟分别会见了俄罗斯远东发展部、交通部和莫斯科州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4,(14)
<正>习近平同志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欧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对中国的文明观、世界观和外交理念进行了重大宣示和深刻阐释,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积极贡献与责任担当。这些重要观点和理念反映了当今世界历史进步潮流,丰富了我国外交思想和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对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对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习近平同志着眼当代中国同世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5,(12)
<正>习近平总书记以国家元首身份先后出访十多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初步形成了以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战略思想。一、坚持和平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些国家在中国威胁论的基础上又陡增了对强国必霸的担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初就阐明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立场。2013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和平发  相似文献   

5.
《党员干部之友》2023,(4):48-49
<正>3月20—22日,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发展大局和外交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此访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的国际形象,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将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更多稳定性,有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次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  相似文献   

6.
阅史观澜     
《湘潮》2014,(6):56-56
重要言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习近平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  相似文献   

7.
时话     
<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中日关系交换意见。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共同为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两国领导人要为此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据新华社)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理想蓝图,也是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的精神支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部分。把中国梦描绘成世界梦,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战略的格局与智慧。"中国梦外交"的战略格局主要体现为稳固传统盟友、改善中美关系、夯实周边友谊;发展智慧主要体现为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生存智慧主要体现为利他利己、和谐共生,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底线思维、坚守原则。  相似文献   

10.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章回顾了70载外交历程,分析了经验和启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等,贯穿了四十年外交历史,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继承弘扬建国70年来的外交优良传统,与各国一道,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11.
时话     
《红岩春秋》2014,(5):4-4
<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3月28日,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发表演讲,阐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他在演讲中两次提及日本当年的战争暴行,表明中国不会忘记。习近平还引用了中国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据新华网)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6,(12)
正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及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倡议于2016年举办"中拉文化交流年",得到了拉美和加勒比广大国家的热烈响应与支持。时至今日,这场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为主线的中拉文化的宏大交流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回想在新中国建立以来67年的漫长里程中,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国  相似文献   

13.
正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复兴这两个大局下形成的。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贯穿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外交理念,其内容主要有:建设强大海军力量,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内容。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为世界和平利用海洋和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丁咚 《学习月刊》2013,(9):44-45
在精心筹划的第一次对外访问行程中,作为中国现行外交战略的主要决策者,习近平总书记含蓄而强烈地表明了其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3月22日起,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这与2003年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后第一次访问选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如出一辙,都有为一、中国外交呈现出微妙转型的明显迹象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15,(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推动我国外交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显著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力服务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外交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对新形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与合作关系,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自身和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九月三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2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长期以来,我们始终风雨同舟、相互支持。中非友好历久弥坚、永葆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非永远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习近平强调,当前,中非都肩负发展国家、改善民生的使命。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16,(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览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内涵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际战略与外交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也进一步深化了广大党员干部对新时期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工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