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守儿童和现代远程教育,两个看起来似乎并不关联的名词,却因为一根细细的电线,结成了一个温馨的"亲情网".近年来,合江县积极拓展远程教育站点功能,通过开展"亲情视频"、"代理妈妈"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有效地解决了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金兰 《理论导报》2008,(10):47-48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民工潮"现象,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我国约有1.5亿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各个部门的高度关注,有的地方建立了代理家长制,有  相似文献   

4.
《世纪桥》2017,(5)
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但这6000万的留守儿童存在着普遍"污名化"的现象,在公众的认知里"留守儿童"就等于"问题儿童",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之下,他们不仅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还要受到社会看法带给他们的压力。致使他们一方面不被教育者所重视;另一方面,他们在这一压力之下变得更加自卑敏感、自我效能减弱甚至内化"污名化"标签。帮助他们去"污名化",并依据留守儿童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他们的教育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新宁县在抓未成年人教育中,关爱农村“留守孩子”,探索出“代管家长制”等管理教育“留守孩子”的成功经验。一、“代管家长制”产生的缘由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虽有爷爷奶奶或亲友照顾,但成长环境令人担忧,逃学、旷课、沉溺网吧、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无论是“留守孩子”,还是有“留守孩子”的家庭,甚至整个农村社会,都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把这些“留守孩…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而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最近,笔者通过走访、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江西省全南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剩余劳动力富集大省,我省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1900万人左右。据统计,我省双亲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有300余万名,单亲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500余万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已经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时值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蓬安县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代理检察官妈妈",记录下"妈妈"和"孩子们"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通过对陕南某县"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其成绩方面的劣势非常显著,而且初中留守儿童相对于小学期间成绩有下滑的显著趋势,其成绩劣势更为凸显。进一步通过深入访谈总结出,学习难度加大、情感和思想需求增多、经济条件、抗挫折能力弱等四大因素是当前出现留守儿童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其身心、学习、成长都出现了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固镇县"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我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笔者对宜春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我国从"旧三农"向"新三农"转换的衍生品,亦是与城镇化相伴生出现的、跨越城乡空间的一类特殊社会现象。近年来,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分化、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问题频频发生、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中有两个核心的概念范畴,一个是"公平",另一个是"城乡融合"。将留守儿童治理体系的构建置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观的视域下,对于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失情与失教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显著特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治理体系应进一步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种资源,进一步有效提升关爱质量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省大地公益基金会贵州省大地公益基金会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贵州中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建良先生以及贵州省商贸流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们发起成立的非公募公益组织,于3月25日在贵州省全力启动多个集中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教师的爱心项目。兴建"留守儿童幸福之家"基金会将从201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兴建"留守儿童之家",年内计划启动50所,共200所。并从2014年起,每年组织一次亲子活动,组织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与在外务  相似文献   

13.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普遍存在着孤独、自卑、压抑等不良心理问题。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成"空白"、心理需求"悬空",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生活情感现状对比分析,有助于加强对留守儿童情绪疏导,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亲人远离,缺乏家庭的亲情呵护,导致他们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在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中,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因为知识的短缺可以弥补,道德的滞后可以教育,而心灵一旦迷失,则很难其对调整和扭转,长期以往,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  相似文献   

15.
徐元芳 《当代贵州》2014,(17):52-52
正春节后,黔东南州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又踏上行程,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很多孩子又开始与父母分别,成为留守儿童。为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贵州移动黔东南分公司经过对全州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广泛调查后,在全州启动"留守儿童亲情关爱室"建设。5月1 5日,记者走进"留守儿童亲情关爱室"示范点的丹寨县扬武民族小学,探访这里的"留守儿童之家"。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息烽通过一系列措施,为留守儿童筑起了健康成长的港湾。避免留守儿童被标签化,倡导"隐性关爱"留守儿童;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使其快乐成长;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使其不再孤单……2013年4月,息烽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国家卫计委5部委列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2014年,息烽县农村留守儿童较2013年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西省农村部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了较多负面影响。建议社会、家庭和学校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流动人口大省,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因而,“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并有扩大趋势。为此,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专题调研组,对紫云、道真、思南三县部分乡镇农村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的方法有:抽样对“留守儿童”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对农村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再生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压低了农村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在短期内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从长远看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根本出路,须发挥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全面放开城市户籍限制,实现农民工与市民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就地城镇化,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儿童被留守的经济性和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20.
齐高远 《山西青年》2022,(6):147-149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城乡差异化发展的产物,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当前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心理、教育和三观塑造等方面予以分析,梳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家庭教育、德育教育、关爱体系角度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