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宇 《理论探讨》2006,(5):146-148
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而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偏差往往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从政策执行者的心理层面分析,认知缺陷、利益冲突、思维定式、沟通不畅等是产生执行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建立积极向上的执行组织文化、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和认同、增进政策执行者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强化政策执行者的激励机制等是防治这一偏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基于"自下而上"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四种行动策略。提升政策执行力需要根据政策内容的明晰程度选择不同的行动路径。当政策明晰时,提升执行力有赖于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当政策不明晰时,提升执行力的根本在于提供激励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开展政策试验,在实践中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在宁波市审批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削减审批事项和规范政府行为的审批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审改)是如何展开的,有哪些变量影响审改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变量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宁波市审改的政策过程分析,运用执行结构转换理论,对宁波市审改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了解释.认为审改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在审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改革决策团体和执行团体之间是权力互动的.执行结构转换和权力互动过程是影响审改政策执行成败的因素.在宁波市审改的案例中,削减审批事项的执行结构从"有限分权"模式开始,逐渐向"有限分权与关系主导互动"模式转换;在规范政府行为时,政策执行结构又从"有限分权与关系主导互动"模式开始,逐渐向新的"有限分权"模式转换.在不同的执行结构模式下,审改决策团体和执行团体运用各自的权力资源讨价还价、策略互动的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审改政策的执行结果.  相似文献   

4.
程镝  郭然 《理论探讨》2023,(1):70-77
切实将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是调节经济逆周期、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但在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监督保障机制不到位、宣传培训途径缺乏多样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对于政策执行主体的要求。基于TOE框架和实证调研结果,对H省十三市(地)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分析框架,引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减税降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多因素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有效与政策执行偏差的前因条件组态,并利用组态分析结果归纳得出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具体路径。研究认为,推动减税降费政策取得执行有效结果的最佳路径,是健全强化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与优化政务服务和执行工作并行。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我国PPP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以中央政府层面(2013-2017年)颁布的PPP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项目生命周期三个维度构建了PPP政策三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PPP政策工具选择偏好明显,在基本政策工具维度上偏重环境型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维度偏重PPP模式推广和合作环境营造,项目生命周期维度偏重项目采购与执行;PPP政策工具选择模式明显,具体表现为两种模式四条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政策执行与政策遵守姜南扬一、政策执行被视为“阿基里斯之踵”政策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政策要求和政策制定,但对政策的进一步研究,必然会是政策执行。从60年代末开始,政策学家开始注意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微效现象”,即政策方案所预期的目标往往不能达到,或至少部...  相似文献   

7.
渐进主义视阈中政策工具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崔先维 《行政论坛》2010,17(5):46-49
渐进主义分析是政策过程中重要的方法,它是建立在对理性主义方法的批判与吸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强调政策过程的改进只是一种渐进的改进,而不是突变的发展。渐进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种试探性的解决,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渐进主义作为分析政策过程的方法,对政策工具选择的问题同样适用,工具选择及应用也是渐进调试的过程。以渐进主义的视角看,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建立在政治博弈基础上的活动,而政策目标的动态性以及政策学习能力促成了政策工具选择的渐进主义路径。运用渐进主义视角的分析政策工具选择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政策工具的性质,提高政策工具选择的满意度以及有利于政策工具本身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际国内社会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通过公共政策实现社会公正。当代中国社会公正观可以理解为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核心,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儒家社群主义、中国现实价值取向和现代社会理念等因素的组合式公正观。在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实现组合式公正观的政策路径是通过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追求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双重目标,最终达到政策效果。以此种方式考察我国住房保障政策,可以得出我国现行住房保障政策在同时实现外部公正和内部公正的双重目标上,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政策执行力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要素。政策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机制、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目前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偏离政策宗旨的行为,利益错位和政策执行力要素缺失是影响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架构和开通各种路径以实现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所谓“滞差”,就是迟滞、差距,对于政策执行过程来说,就是指贯彻落实政策不及时不到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用足用好用活政策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政策执行过程的滞差呢?国外学者把此类研究称为政策的“影响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对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政策的影响分析与政策执行的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道理很简单,因为不研究和排除影响政策执行的各种因素,就不可能使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并实现政策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在中国同是中央的政策,但各地区和部门之间在改革开放的步伐及其成效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这除了客观条件之外,恐怕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执行中央政策上有差距。因此,为了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正确贯彻和有效执行,有必要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滞差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谭羚雁  娄成武 《公共管理学报》2012,(1):52-63,124,125
为分析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找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框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过程中中央部门间的讨价还价、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开发商等营利组织间的利益结盟与变通策略、其他参与主体被排斥等现象。在此基础上,引入政策网络理论,分析网络利益主体与网络利益关系。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与民生密切相关,却积累了太多的"历史赊账";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是影响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以及政策结果的重要因素;非合作博弈问题需置于政策网络结构环境下去思考,政策网络理论能够提供"解释性"和"建构性"框架。论文研究对未来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过程以及政策结果有重大实践意义。本文将网络利益分析与网络治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政策网络两个理论流派的应用整合,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有重要价值。依据研究结论,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必须实现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为未来"十二五计划"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2.
刘英 《学理论》2013,(11):362-364
自2007年《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颁布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我国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战略和促进教师教育发展而实施的一项由"政府埋单"的特殊倾斜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封闭性。采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温特(Winter,1990)提出的"规划过程/执行结果"教育政策执行理论模式作为分析框架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该项政策有望促进师资教育改革,改善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水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应要解决很多政策失真难题。  相似文献   

13.
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其间关系到三个主要的变量:政策决策者、执行者和目标群体。按照洛伊的分类,政策可以分为构成性政策、分配性政策、规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不同类型的政策中,三方变量的关系和行动各不相同,表现出复杂的特徵。总体来看,政策三方之间是在中央最高权威下相互之间有效妥协的结果。然而,妥协可以分为积极妥协和消极妥协,消极妥协是政策实施效力减损的重要原因,消极妥协导致严重的政策执行亏空。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会产生决策路径上的失范,即下级政策规范与上级政策规范之间产生过多包含或过少包含的问题。同时会产生执行路径上的失范,导致政策目标偏离,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工作负担及工作压力,降低工作效率。公共政策失范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它既有地方治理的现实需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建议国家和省、市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应更加周密细致并具有可操作性;国家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上级政府监督其下辖各级政府不得变更公共政策的主要条款或关键性细节,如政策对象、政策内容及其实现方式、政策程序等,确保政策目标上下一致。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政策执行模式是当前中国政府和政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既有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存在着"集中式的政策执行模式"和"分散式的政策执行模式"的分歧。本文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成功关停小火电政策执行过程的考察,揭示了中国政策执行模式的三个典型特征:"层级加压+重点主抓型"体制架构;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恰当的政策+高层的决心"构成政策执行到底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既有的中国政策执行模式理论提出了修正:如果能够制定出恰当的政策,中国也可以是"诱导型体制";从执行方面看,中国兼有"职责同构"和"职责异构"因素;中国的政策执行模式兼具集中性和分散性,关键是构建政策制定参与机制和政策执行沟通协调机制,以发挥既有模式的优势并有效克服其不足。  相似文献   

16.
政策分析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社会,政策已成为政党和政府活动的重头戏。政策的制定、推行和评价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如果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政治主要强调的是“为政”的话,那么在民主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部分的政治目标都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政策应该是全社会关心的事情,也应该是加以研究的课题。这迫切需要一种规范化的政策分析理论。本文从重新考虑政策的概念开始,提出政策分析的三个维度,以建立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政策规避是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行为,它具备目标偏离性、行为隐蔽性、活动相关性、主客观结合性等特点。政策创新的实质是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决策、价值、观念、原则、思路、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政策创新在政策目标的趋向性、政策措施的新颖性和有效性以及政策执行结果的外部经济性等方面与政策规避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现阶段防范和治理政策规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有好坏之分,不良的政策为何会持续?在主流解释路径的基础上,新政治经济学从政治过程、官僚、利益集团、个体选民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不良政策持续的原因.新政治经济学认为,从客观上看,政策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受到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的约束.从主体上看,政策制定者的能力影响着政策的好坏及其变迁,而其对自身利益的追逐会掉入“暂时性收益陷阱”.利益集团为维护和增加政策收益,会倾向于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通过寻租导致政策俘获,而政治市场中的个体选民,由于参与政策过程的成本太高,会倾向于选择对某种信仰或观念的偏好,形成“理性胡闹”.新政治经济学对不良政策持续的解释表明,推动不良政策变迁需要进行规则重塑,提高政策制定者的能力,提供激励机制防范政策俘获,推进政策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政策制定和执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从公众话语走向政策话语:一项政策问题建构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7,(6):56-6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实证主义逐渐兴起并演化成为一种潮流。与实证主义所强调的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所不同,后实证主义将价值多元和建构主义引入自己的视域。在这种背景下,话语模式也从以前的"实在论"转向"建构论",它要求人们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感受、认知、体验和创建世界。在"建构论"视角下,公共政策的建构与传统的科学理性主义主导下自上而下的创设有所不同,它本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话语建构过程,因此成为一项理解政策问题建构的新路径。那么,现实世界中公众话语是如何建构成为政策话语的?我们寻访了四个方面的理论线索:存在一个话语能量场、公众话语的演进过程、形成话语联盟以及话语自身的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政策问题话语建构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梗阻效应的多维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泽照 《理论导刊》2007,1(3):24-26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核心链条,可以看出,主体异化是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梗阻效应产生的主因,而制度保障是铲除梗阻的必然路径,这就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优化政策传播机制、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